2017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考試題帶答案
甲 必做題
2017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考試題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迷惘的分工
岑嶸
中世紀的分工是這樣的,神父專事禱告,騎士專事殺人,農民專事供養所有人。不過這種分工并不太明確,作為公關顧問的神父和神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他們就會把責任推給了農民。當歐洲黑死病肆虐時,災禍的責任并非神父祈禱不濟,而是農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務員吃飽后站在布道壇上詛咒農民:“肉體為奴的人啊,你們該受神的懲罰。”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宮殿里扮演著天神。而在那個龐大戰爭機器的金字塔分工體系中,有的家伙則比較倒霉,分到了人體魚雷或是自殺飛機。1945年的8月,當一個叫做麥克阿瑟的美國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島以后,這個分工體系就徹底變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樣的普通人。
1944年,德國人為挽回頹勢,發明了V2飛彈,這玩意可以從法國打到倫敦。當然,這條長長的V2產業鏈要靠上萬人分工來完成。對于那個點火發射的家伙來說,則是茫然地望著升空的飛彈,直到看不見,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關他的事了。而在英國倫敦的某個地方,一幫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轟地一聲,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論,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紀初亨利•福特就把生產一輛車分成了8772個工時。分工論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模式,也為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可能。然而隨著產業鏈的越來越長,分工越來越細,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種迷惘從人們心底生出。
在經濟學研究上,專業分工也讓學術發展陷入迷惘。經濟學在1800年前后就達到頂峰。此后,經濟學變得更專業化了。不斷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養了大批對復雜的經濟模型和統計方法了如指掌的經濟學家,但他們對金融危機的到來一無所知。
美國經濟學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說:“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陷入了一個陌生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華麗的經濟學理論無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簡單的經濟學問題——為什么有些國家富有而另一些國家貧窮。”這些問題常常讓經濟學家徹底傻眼。
精細的分工讓人陷入迷惘,而混亂的分工則讓人絕望。比如老舍先生,我們知道他應該搞創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們不曉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會寫單弦、快板,當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當革命小將的批斗用具,于是他跳了湖。
沈從文先生是個天才,不但小說寫得好,做學問也是一流。他說:“除服裝外,綢緞史是拿下來了;家具發展史拿下來了; 漆工藝發展史拿下來了;前期山水畫史拿下來了;陶瓷加工藝術史拿下來了;扇子和燈的應用史拿下來了;金石加工藝術史拿下來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掃廁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著天安門廣場人來人往的景象,然后回過頭對同伴說:“我去擦廁所上面的玻璃。”
當我們的分工鏈條越來越長時,也是走向自我異化的時候,我們無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誰,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于是在遙遙不能相望的兩端,有人當神,有人當螻蟻,有人當圣人,有人當芻狗。
(摘自《北京青年報》2013年2月25日)
1、 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屬于原文所論“迷惘的分工”的一項是( )(3分)
A、中世紀的分工,神父專事禱告,農民專事供養所有人。歐洲黑死病肆虐時,神父將責任推在了農民身上,認為他們該受神的懲罰。
B、在民營企業中,常存在會計從業人員內部分工不清,職責不明的現象,比如會計、出納一肩挑,或會計人員身兼數職,這是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之一。
C、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太少,進入分工極細的大型公司,常會為缺少能力和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而陷入迷惘之中,痛悔自責。
D、文學理論研究者和文學創作者的分工使得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作為文學的兩翼共同發展,但理論研究者大多寫不出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作家大多也無法講述出精細的文學理論。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分工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身份也會因外力的作用而改變。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前的分工是神,他的民眾是替他殺人當炮灰,1945年的8月,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樣的普通人。
B、在更加專業化的經濟學研究中,世界上有一大批對復雜的經濟模型和統計方法了如指掌的經濟學家,可就是對金融危機的到來一無所知。這是專業分工讓學術發展陷入迷惘。
C、亨利•福特把生產一輛車分成了8772個工時,這種細化分工為他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可能。然而隨著產業鏈的越來越長,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彼此割裂的現象,這讓福特從心底生出迷惘。
D、格里高利•克拉克的一段話說明,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產業化分工的越來越細,經濟急速發展,社會陷入貧富懸殊的狀態,面對此種情況,經濟學家為無法回答普通人提出的經濟學的簡單問題“為什么有些國家富有而另一些國家貧窮”而陷入學術迷惘。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些產業要靠上萬人分工來完成,產業的分工鏈條越來越長時,許多人會走向自我異化,他們無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誰,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像點火發射V2飛彈的那個家伙。
B、作者認為,精細的分工讓人陷入迷惘,比如老舍先生,他本是應該搞創作的,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當革命小將的批斗用具。
C、作者認為,混亂的分工讓人絕望。比如沈從文先生,不但小說寫得好,做學問也是一流,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掃廁所的工作。
D、作者認為,過于細化的分工,便會造成彼此間的割裂現象,同時也會產生自我異化現象,有人當神,有人當螻蟻,有人當圣人,有人當芻狗。
2017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考試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楊維楨,字廉夫,山陰人。少時,日記書數千言。父宏,筑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萬卷,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因自號鐵崖。元泰定四年成進士,署天臺尹,改錢清場鹽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調。會修遼、金、宋三史時,維楨著《正統辯》千余言,總裁官歐陽元功讀且嘆曰:“百年后,公論定于此矣。”將薦之而不果,轉建德路總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學提舉,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張士誠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訪之,因撰五論,具書復士誠,反覆告以順逆成敗之說,士誠不能用也。又忤達識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內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酒酣以往,筆墨橫飛。或戴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雪》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皆蹁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諸儒纂禮樂書,以維楨前朝老文學,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維楨謝曰:“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復遣有司敦促,賦《老客婦謠》一章進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帝許之,賜安車詣闕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敘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給安車還山。史館胄監之士祖帳西門外,宋濂贈之詩曰:“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蓋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與永嘉李孝光、茅山張羽、錫山倪瓚、昆山顧瑛為詩文友,碧桃叟釋臻、知歸叟釋現、清容叟釋信為方外友。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維楨徙松江時,與華亭陸居仁及僑居錢惟善相倡和。兩人既歿,與維楨同葬干山,人目為三高士墓。 (節選自《明史•楊維楨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造門納履無虛日 納履:穿鞋,借指辭別。
B.所纂敘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敘:撰寫。
C.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館胄監之士祖帳西門外 胄監:監察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
B.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
C.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
D.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楊維楨朋友甚眾甚雜,在松江居住時,經常與朋友飲酒賦詩屬文,吹彈伴奏詠唱中,賓客皆翩翩起舞,以為是神仙中人。
B.楊維楨年少時,他的父親在鐵崖山中修筑一樓,然后拿走樓梯,讓維楨在樓上讀書,時達五年。維楨因此養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與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沒有升職。
C.楊維楨淡泊名利,張士誠多次聘請他,他堅持不就;太祖召集諸儒士編纂禮樂書,維楨辭謝,并賦《老客婦謠》一章進呈,以明其志。
D.楊維楨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詩風奇譎瑰麗,獨步一時,詩體被稱為“鐵崖體”,其古樂府詩、論文等被當時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稱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具書復士誠,反覆告以順逆成敗之說,士誠不能用也。(5分)
(2) 以維楨前朝老文學,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回答8~9題。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②,三年從事亞夫營③。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只身遠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淵明字元亮,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淵明那樣的歸隱生活。③亞夫營:漢文帝大將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這里指代作者供職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8.對于李詩頷聯的花柳無心,蜂蝶有情,姚培謙在《李義山詩箋注》中評價說“無賴者自無賴,有情者自有情,于我總無與也。”你同意此說法嗎? 為什么? (5分)
9.頸聯、尾聯是怎樣表現情感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月作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與友人告別時吟唱: , 。借月引發思鄉之情,別離之緒。
(2)蘇軾在與客游赤壁時面對月與水感喟,從“變”的角度闡發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3)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了三條建議,其中一條是嚴明賞罰,將宮府視為一體,做到: , 。
乙選做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2017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考試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
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于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話,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本文以諷刺的筆調嘲諷了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一方面針砭國人敷衍茍且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可見作者弘揚一絲不茍的求實科學精神的用心。
B.本文內容依照傳記體例安排,先介紹人物,再敘述人物事跡或者故事,讓故事的主角一再重演同樣的錯誤,以達到荒謬好笑的目的。
C.在筆法上,本文巧妙的運用夸飾、比喻、排比、映襯、引用、反諷等修辭法,以淺顯生動的語言,達到因事見理的目的。
D.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綱”,總寫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貫及特質,首段先用疑問句型“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來設置懸念。
E.第二段從側面渲染差不多先生,“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給讀者提高了一層神秘感;接著寫他的相貌與特質則采取由內而外的順序,先說眼耳鼻口,再說思想。
(2)請簡要分析“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3)作品是怎樣描述差不多先生找大夫看病的情節的?請簡要分析。(6分)
(4)作品最后為什么以差不多死后人們對他的評價及他對人們的影響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