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課后練習(xí)題及答案(2)
過秦論課后練習(xí)答案
1.解析:對課文中的重要詞語要注意積累,而且要盡量聯(lián)系學(xué)過的課文,加深印象,進行歸納。
答案:
因:①沿襲。(“因”與“蒙”對文同義)②憑借,依仗。(“踐”與“因”對文同義)③由于,選自《雁蕩山》。④因而,選自《石鐘山記》。⑤ 于是,乘機,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⑥經(jīng)由、通過……(導(dǎo)引、帶路)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策:①馬鞭子。②策略。③鞭策。④鞭打,引申為駕馭。選自《馬說》。
制:①控制。②統(tǒng)率。③制服。④規(guī)模。選自《岳陽樓記》。⑤控制。選自《赤壁之戰(zhàn)》。
兵:①兵器。②軍隊。③軍備。④軍事,戰(zhàn)爭。選自《孫子兵法》⑤兵器。
致:①到,達到。②得到,獲得。選自《送東陽馬生序》。③招致。④表示,表達。選自《赤壁之戰(zhàn)》。
信:①可靠的。②言語真實,守信用。選自《曹劌論戰(zhàn)》。③通“伸”,伸張。選自《隆中對》。④隨便,隨意(信口開河)。選自《琵琶行》
2.解析:對于詞類活用問題,要熟練地掌握判定詞類活用的基本方法,比如名詞如果在句中用作謂語,或者后面帶了賓語,則可斷定其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在句中用作賓語,或者位于定心詞組中心語的位置,則可斷定其活用作名詞。動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則是活用為名詞;動詞和后面的賓語如果不是一般的支配關(guān)系,而是特殊的使動或意動的關(guān)系,則是一般動詞活用為使動和意動用法。如此等等,務(wù)必非常熟悉。
答案:第一問,句中活用的詞語有:⑴弱,形容詞活用動詞,使動用法。⑵序,名詞活用動詞;朝,動詞使動用法。⑶席、包、囊,名詞活用作狀語。⑷云、響,名詞活用作狀語。⑸小弱,形容詞活用動詞。⑹亡,動詞使動用法。⑺北,名詞活用作狀語。⑻愚,形容詞活用動詞,使動用法。⑼外,名詞活用作狀語;斗,動詞使動用法。⑽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⑾亡、北,動詞活用名詞;伏,動詞使動用法。⑿利、便,形容詞活用名詞。⒀卻,動詞使動用法。⒁帝王,名詞活用動詞。⒂亡,動詞使動用法。
第二問,歸類:(1)使動用法: ⑴⑵⑹⑻⑼⑾⒀⒂;(2)名詞活用作狀語:⑶⑷⑺⑼;(3)形容詞作動詞:⑴⑸⑻;(4)名詞活用作動詞:⑵ ⒁;(5)形容詞活用名詞:⑽⑿ ;(6)動詞活用作名詞:⑾。
3.解析:對于通假字,一要熟練掌握常見的通假用字,二是只有在用其本義在文中不能得到合理解釋時才考慮通假替代,三是要注意上下文,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課本上釋“弱點、毛病”,取其本義,不妥,應(yīng)釋通“敝”,疲敝、困敝。因為這個句子與前文“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相照應(yīng),知“弊”即“困”之義;又后有“率疲弊之卒”佐證。
答案:①衡,通“橫”。②沒,通“歿”。③從,通“縱”。④弊,通“敝”。⑤振,通“震”。⑥何,通“呵”。⑦倔,通“崛”。⑧景,通“影”。
4.解析:此題旨在啟示我們注意多義詞。①A.吝嗇、吝惜。B.愛護、珍惜。②士,古時四民之一,位于庶民之上。《谷梁梁傳》:“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士民,學(xué)道藝和習(xí)武勇的人。③A.延納,延請。B.延續(xù),延長。④通“敝”,困敝,疲敝。⑤A.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變?nèi)跣。魅酢.形容詞,弱小。
答案:②④。
5.解析:本題旨在了解古文中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義詞替代的手法。掌握這一點,對于利用“對文見義”的方法來解讀生疏難懂的文言詞語,大有裨益。
答案: (1)擁雍州之地。(擁、據(jù),近義。)(2)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舉、囊括、并吞、席卷,近義;宇內(nèi)、四海、八荒、天下,近義。)(3)西舉巴蜀。(舉、取,近義。)(4)……之屬通其意,……之倫制其兵。(徒、屬、倫,近義。)(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義。)(6)因遺策。(因、蒙,近義。)(7)將數(shù)百之眾。(將、率,近義。)(8)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人、徒、子,近義。)
6.解析:文言文的翻譯要做到“信、達、雅”,起碼要從以下幾點檢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錯譯或漏譯;其二,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xí)慣;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fēng)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dāng)。(1)“兵”指兵器,不是軍隊;鋒鏑,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兵器。“弱”形容詞使動用法。(2)“踐”課文注為“踏”有誤。根據(jù)對文,應(yīng)與“因”近義。《康熙字典》引《釋文》:“踐,借也”,憑借。“以為”是“以(之)為”,譯為“把它們當(dāng)作”。這個句子用了“合敘”的方法,翻譯時語序宜作適當(dāng)調(diào)整。
答案:(1)D。(2)C 。
7.解析:這是課后閱讀題,選自《過秦論》中篇。本段文字的突出特征是,和課文同樣,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通過閱讀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①先、后,形容詞活用動詞,意動用法,把……放在前頭,把……放在后頭。②高、貴,形容詞活用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高,以……為貴。③王,名詞活用動詞,統(tǒng)一。
(2)這段文字說明的中心是秦為什么滅亡。文章的論證方法有,正反對比論證,先論述秦何以滅亡,后從正面假設(shè),秦怎樣才不會滅亡:如果秦擬用上世、殷周治國之策,則“未有傾危之患也”。而在論述秦何以滅亡的時候,又用一個嚴(yán)密的邏輯推理。這個推理的大前提是: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這是公認(rèn)的道理,不用證明)。小前提是: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前面已列出材料證明: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因此,推出的結(jié)論是:(秦)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3)譯文: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quán)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yán)刑酷法,把詭詐權(quán)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quán)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到統(tǒng)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
8.解析:李詩比較曲折隱晦,毛詩比較直露,但對于直露的詩也不一定就能準(zhǔn)確無誤地理解。本題測試的重點放在毛詩。(1)B項的旨意要從詩的整體來考慮,毛詩第一句贊賈誼的才能,第二句是借以寫他的遠大志向,后兩句則是感嘆他因梁王墮馬而死,實在可惜。(2)D項偏離了詩的旨意,與詩的內(nèi)容不符,它與C項的分析也存在矛盾關(guān)系。
答案:(1)B。(2)D。
9.解析:這是一道探索創(chuàng)新題,進行這樣的練習(xí),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答案:略。
過秦論課后練習(xí)題及答案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