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的古詩和文言文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古詩和文言文有哪些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龜雖壽)
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5、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東晉?陶淵明?移居)
6、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飲酒)
7、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東晉?陶淵明?飲酒)
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10、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雜詩)
11、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
12、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南朝?江淹?別賦)
1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唐?王績?野望)
15、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禹)
16、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17、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楊炯?從軍行)
18、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19、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2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2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2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出塞)
25、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2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28、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
29、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30、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高考語文常考的文言文
1.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孔子曰:“吾與點也”。(《論語·四子侍坐》)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于賓客。(《魏公子列傳》)
6.自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孔子世家》)
7.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公子曰。(《魏公子列傳》)
8.以是知公子恨之復反也。(《魏公子列傳》)
9.平伐其功(《屈原列傳》)
10.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本紀》)
11.人窮則反本。 (《屈原列傳》)
12.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13.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傳》)
14.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項脊軒志》)(古代女子出嫁)
15.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16.窮餓無聊,追購又急。(《指南錄后序》)
17.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本紀》)
18.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項羽本紀》)
19.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刺客列傳》)
20.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
21.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刺客列傳》)
22.孔子貧且賤。(《孔子世家》)
2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過秦論》)
24.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進學解》)
25.養其全鋒而待其弊。(《留侯論》)
26.簡能而任之。(《諫太宗十思疏》)
27.每有制作,必先以簡察,然后施用。(《陳書?姚察列傳》)
28.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陳情表》)
29.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
30.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于”“受”“見”或組合成“見……于……”,“受……于……”表判斷。如:“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徒見欺于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后置: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
(1)文章寫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
(2)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
(3)文章說了一些什么道理;
(4)是以什么作為說理依據的。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
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4、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
歸納、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信息,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容。
5、回文查對,將選項中現代文敘述文字與文言原文對應文字比照判斷。
要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展、因果,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內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核對;努力培養能把題目中用現代漢語敘述的內容,一一迅速地從原文中找出對應內容的能力。分析、評價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語文文言文常見套路及回答模板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