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萬能答題模板
2017高考歷史萬能答題模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
3、原 因
(一) 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于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么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后者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 是指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 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 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直接”的含義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最為接近的因素。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2017高考歷史高頻考點
宋明理學的主張及影響
(1)主張:南宋的朱熹將儒學發展到理學,認為 “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宋明陸王心學,主張通過內心反省以求“理”,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響:①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②積極: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價值。
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2)主張:批判地繼承儒學思想,反對理學對人性的壓抑;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主張學以致用。
(3)影響: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維新思想與三民主義
(1)從早期維新思想到康梁維新思想的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從物質層次到制度層次。
(2)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為主體內容的三民主義,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論,將向西方學習的制度層次深入一步。
(3)五四運動后,孫中山接受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幫助,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傳播
(1)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將西方啟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學說引入中國,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將反封建推進到思想文化的深層次。
(2)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促使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宣傳的主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
(1)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2)鄧小平理論:是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實質
(1)特點:①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點。②它是一種原始的小國寡民的產物,直接民主,范圍狹小,只是成年男性公民。
(2)實質: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位和利益的極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奴隸、外邦移民和婦女根本沒有公民權和政治權利。
羅馬法的演變、內容及特點
(1)羅馬法經歷了《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變歷程。
①《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標志著羅馬公民法的誕生。 ②公民法主要是調整羅馬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適用于羅馬公民,其內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習慣法等。③萬民法是指羅馬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于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點:①羅馬法律的歷史悠久以及羅馬的不斷擴張,促使羅馬法律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又有鮮明的階段性。②羅馬法倡導平等、正義,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則。③其核心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滲透自然法的思想。
(3)實質:維護羅馬統治者利益,保護奴隸以外的自由民權利的奴隸制法律體系。
英國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首相通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可以組閣,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
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及作用
美國的1787年憲法,貫徹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了主權在民原則、中央集權原則以及聯邦與州分權原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1)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2)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3)中央集權原則: “聯邦與州分權”的聯邦制原則主要表現為美國國家結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原則,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原則。
法、德代議制的確立過程、特點
(1)法國: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最終推翻了君主制;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②特點:共和派與保守派長期反復斗爭,歷程曲折漫長。
(2)德意志:①過程:1871年德意志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②特點:德意志是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權和軍隊,擁有廣泛的權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德意志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但無實權,法律須經皇帝批準;立憲為虛,專制為實,具有濃厚封建專制、軍國主義色彩。
巴黎公社的特點及經驗教訓
(1)特點:①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下無產階級發動的一次突發性的城市武裝起義。②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經驗教訓:①無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國家機器。②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和鞏固革命成果,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③科學理論的指導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冷戰”局面下兩極格局的對峙
(1) “冷戰”的含義:是指二戰后美蘇雙方為首的東西兩大陣營之間除直接軍事對抗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 “冷戰”主要表現為美蘇對峙,全方位的對抗。
(2)特點:①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其內部雖然有著矛盾和分歧,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②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③美蘇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具體表現為政治上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的對峙是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兩極格局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發展
(1)多極化趨勢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
(2)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多種力量重新組合,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是“一超多強”,多極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高考歷史重點知識
2.2017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匯總
3.2017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4.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5.2017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6.2017年高考歷史備考策略
7.2017歷史高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