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總結
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一):中國古代史部分
提示:
西周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與周王并無血緣關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固定的。(×)
提示:
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對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縣制,故郡縣制最早出現在秦朝。(×)
提示:
秦推行郡縣制,但郡縣制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秦朝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4、君主專制就是中央集權。(×)
提示: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決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
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專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
“封建專制”專指封建社會的個人獨裁統治;“封建制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設臵中書省,其職能與唐朝三省制的中書省職權相同。(×)
提示:
唐朝的中書省掌管政令的草擬,經門下省審議,再經皇帝決斷,其職能是參與決策;而元朝的中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構,故與唐朝中書省的職權不同。
7、明清內閣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續,是法定的一級中央機構。(×)
提示:
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
明代內閣制并非法定機構,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盡管有的閣臣一度大權在握,但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對皇權也難以起到實質性的制約作用。
8、小農經濟就是自然經濟。(×)
提示:
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其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相聯系加深。
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的,和商品經濟對立,具有排斥社會分工,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后的特點。
9、自然經濟下農民生活很富足。(×)
提示: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沉重,生活非常艱苦。
10、官營手工業在古代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就是家庭手工業,一直處于次要地位。(×)
提示:
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官營手工業是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產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
民營手工業是民間私人經營方式,產品主要用于民間消費,產品在市場流通,受到政府的壓制,但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
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小農經濟的附屬,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
11、“海禁”政策就是“閉關鎖國”政策。(×)
提示:
“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
“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禁止本國人民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規定一切對外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12、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
提示: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專制制度。
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具體原因。
1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提示:
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
孟子從孔子“仁”的精神出發,把它進一步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14、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學”。(×)
提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學,已經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而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15、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看待世界本原、認識途徑不同,故陸王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徹底否定。(×)
提示: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然在認識世界本原、途徑不同,但二者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們的自然欲求,都屬于唯心主義的范疇。
16、明清之際批判思想針對理學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儒學思想。(×)
提示: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針對理學束縛、君主專制等腐朽制度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揭露批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
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們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因而,明清之際批判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
17、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作用。(×)
提示:
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說沒有發揮作用。任何重大發明和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其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18、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特點相同。(×)
提示:
(1)中國的傳統科技重經驗,近代科技重實驗。
中國傳統科學嚴格講是經驗科學、描述科學,主要表現為把人類同自然界長期斗爭的經驗積累、整理;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傳統科技重綜合,近代科技重分析。
傳統科技善于全面觀察現象,直接從這些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揭示現象背后本質的機制,則是很薄弱的;近代科技善于運用分析法,近代弗蘭西斯.培根將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傳統科技重實用,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傳統科技大多是生產經驗的總結,實用性強,但缺乏用邏輯方法進行理論概括和分析。近代科技屬于理論科學,大都屬于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探索,主要采取觀察和實驗方法。
19、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是畫景。(×)
提示:
中國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或“詩意畫”。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淡設色寫意為主。
雖然從取材和外在形式上是寫景,實際不是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
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
中國近代史部分
20、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
提示: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21、林則徐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貿易,因而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的虎門銷煙。(×)
提示:
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處于君主專制社會末期,政治腐朽,經濟、軍事落后;對外實行閉關鎖國。
而同時期的英國經濟上工業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軍事上裝備先進,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積極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故英國急于打開中國市場是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因素。而中國的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22、《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提示:
《天朝田畝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是試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
而《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殲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
二者在追求社會發展道路的問題上,并不是一種繼承與發展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系,二者設想的兩種社會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
23、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24、五四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
提示:
五四運動促使北洋軍閥政府罷免三個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和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反映了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并沒有完成,因而五四運動只是取得初步勝利而不是完全勝利。
2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合作才是黨內合作。(×)
提示: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兩黨合并,也不是黨外合作,而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政治、組織、思想上的獨立性。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而不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共同抗日,但是中國共產黨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等。
26、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故國民大革命沒有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提示: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加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這里的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但是國民革命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中國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27、新三民主義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提示:
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國民平等權利、明確反對帝國主義和評價地權,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三大政策是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
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是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新三民主義中蘊含著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精髓。
28、工農紅軍長征是為了宣傳革命思想而進行的必要戰略轉移。(×)
提示: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了勝利,傳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促進了北上抗日。
但是長征是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
29、遵義會議清算了“左”傾錯誤。(×)
提示:
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但并沒有清算“左”傾錯誤。“左”傾錯誤的清算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
30、近代中國實現近代化是實現民族獨立的前提。(×)
提示:
民族獨立和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兩大革命任務,二者的關系不能顛倒。
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因為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有國家富強,而國家不富強,民族獨立也就沒有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實現民族獨立和推翻封建主義,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31、中國的近代化就是要實現工業化。(×)
提示:
近代化是指工業化以及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它是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32、洋務運動是中國政治、經濟等近代化的全面起步。(×)
提示:
近代化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
洋務運動主要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工業、技術、軍事、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邁出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并未變革政治制度,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33、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提示:
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破產。
主要表現為: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
但自然經濟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解體。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34、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提示:
洋務派為了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困難創辦近代民用企業,但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管理方式也是封建官僚式的,所以仍為封建生產的官僚資本企業。
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是官僚、地主、商人私人投資的近代企業,資金來源、管理方式等都與民用企業不同。
35、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
提示: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以維護腐朽的專制統治,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6、辛亥革命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才開始允許自由剪發、廢除纏足。(×)
提示:
允許臣民自由剪發的最早時間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纏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纏足,還多次下令廢除纏足。
37、影視、互聯網等數字信息化迅速發展,報紙已經失去了昔日的作用。(×)
提示:
影視、互聯網的發展都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影響,但與報刊的側重點不同。
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互聯網全方位、徹底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數字信息化的今天,報紙在政治生活、娛樂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8、康有為尊孔實質目的是宣傳封建舊文化。(×)
提示:
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維新變法思想創造歷史根據。
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士為宣傳民主和科學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以改造國民奴性,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礙。
兩次運動中的尊孔和倒孔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服務于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發展資本主義之宗旨。
39、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運動學習西學、反封建是一脈相承的。(×)
提示:
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們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其宣傳西學方面各有其特點,并不是完全一脈相承。
維新派是把西方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主張君主立憲。
革命派是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學習西方的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矛頭直指正統思想,宣傳資產階級文化。
下一頁更多有關“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