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點
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點(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含義:
中國封建王朝限制、打擊工商業、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地租征收,以鞏固封建統治的政策。
2、原因:
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長期斗爭使統治者認識到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的關鍵。
·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1、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各個時期發展不平衡。
2、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相促進。
6、國內貿易、民族政權間的邊境貿易、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7、古代金融業與商業互相促進。
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
· 重農抑商的發展: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的政策。
2、漢初,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勵農民墾荒。
4、元朝,元世祖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禁止毀農田為牧地;招募流亡,鼓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獎勵墾荒。
重農抑商的影響:
1、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初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2、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于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業:
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點(二):戊戌變法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1)、政治背景: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出現嚴重的民族危機。
(2)、經濟背景: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發展原因①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破壞,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階級基礎:隨著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也有所壯大,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具有一定群眾性的,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
(4)、思想基礎: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理論
二、康、梁的維新思想?
1、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1)時間:19世紀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等。
(3)主要觀點: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可調壓式渣油泵
2、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康有為與梁啟超的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
(1)康有為的活動:19世紀90年代初,在廣州開辦萬木草堂。《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維新變法的理論著作,
(2)思想特點: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托古改制”。
(3)梁啟超的《變法通議》。1896年,他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連載《變法通議》等文章,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守舊,系統宣傳了變法圖強的理論。
3、“公車上書”和強學會的成立。?
(1)“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春。領導人:康有為。意義:使維新變法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運動。
(2)強學會的成立——時間:1895年。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團體。
(3)《中外紀聞》: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創辦,廣造輿論。
三、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1)原因:維新運動的高漲,引起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和攻擊而展開的。
(2)派別:洋務派也站在頑固派一邊,形成了維新派和頑固派、洋務派的尖銳對立。
(3)主要內容: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4)影響:是近代史上維新與守舊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四、百日維新?
1、施政綱領:1898年康有為上書《應詔統籌全局折》,實質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2、組織救亡團體“保國會”
(1)成立:康有為在上書皇帝的同時,還聯合各省在京舉人發起倡設學會。1898年4月,保國會在北京成立。
(2)性質:具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3)宗旨:“保國、保種、保教”。意義:它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想在中國發展資本主ZYB渣油泵義的愿望和希望建立組織參政議政的要求。
3、百日維新
(1)開始的標志: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2)起迄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3)主要內容:政治上準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上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八股;軍事上實行征兵制,添設海軍。(4)積極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政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和愛國知識分子的歡迎。
(5)局限: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主張,表明維新派的行動比他們的宣言退步了,可見百日維新中的光緒帝和維新派是有區別的,沒有能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其改革又是很不徹底的。
五、戊戌政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新法,宣布“臨朝聽政”,將光緒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維新派人士,殺害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變法措施除京師大學堂保留外都被廢除,戊戌變法終于失敗了。
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1)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意義:①、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齒輪式渣油泵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具有進步意義。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運動,對于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③、它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
(3)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無權的皇帝•在頑固勢力進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凱和列強,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脫離了群眾•封建頑固守舊勢力強大;•根本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4)歷史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點(三):新中國的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一、歷史條件
(1)軍事上:人民解放戰爭已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
(2)、政治上:國民黨反動政府已推翻;
(3)、思想上: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和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成立作了理論和路線、方針準備;
(4)、人心向背:全國人民ZYB可調式渣油泵的熱烈擁護。
二、成立過程: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1949.9.北平)(建國準備)
⑴、中心議題:是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⑵、主要內容:①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規定了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及各方面政策的總原則;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為副主席;④決定改北平為北京,定為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⑶、意義:初步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
2、成立——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1949年10月1日)。內容: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決定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兼外交部長,以“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⑵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舉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三、歷史意義——國內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2)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國際意義:沖破了帝國主義齒輪式渣油泵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高考歷史重點知識
2.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3.2017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匯總
4.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5.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6.2017年全國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7.2017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