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一):壟斷時代的資本主義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原因(經濟,政治,科技的需要和推動),特點,對經濟,政治,殖民,社會主義運動,國際關系的深遠影響。*
2、理解壟斷組織形成的必然性,形成的途徑,表現形式。辨證的評價壟斷組織產生的作用。*
3、19世紀末20世紀初六大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對外關系上的各自發展特征及其成因。經濟特征和政治特征各可分為那兩類?歸納同類國家成因的共同成因。
4、分析日本的經濟發展特點。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影響。
5、殖民活動的新變化(殖民目的方式有所變化,殖民爭奪更為激烈;殖民后果影響更深。)請用史實說明。
6、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各國工人政黨的成立;第二國際;列寧主義。)和此階段工人運動的突出特點(和平,合法斗爭和經濟斗爭多。)理解其原因。為何在俄國則產生了例外?(當時唯一擁有堅強無產階級政黨和科學理論,采取暴力斗爭的國家。)
7、掌握三對矛盾和兩大集團。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經過和對世界的影響。(分析對各國的影響。)
8、英國"大陸均勢"外交政策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的表現。實質。實行的必要條件。
說明:理解本單元的關鍵是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刻影響。此階段資本主義的經濟總體上是突飛猛進,但發展不平衡,這給國際關系以巨大影響。政治上看資本主義各國都由壟斷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但明顯更不平衡: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英、法、美的民主政治趨于成熟,實行一些改良,(對工運影響巨大)。德,日、俄則因為種種原因體現突出的專制特征。列強瓜分全球正式形成殖民體系,在此期間矛盾空前激化,最終形成三大矛盾,兩大集團。世界大戰是歷史必然。此階段的工人運動質量的下降在理論,組織,實踐上都有體現。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二):一戰后到二戰前世界
一戰后到二戰前的東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階段的歷史相當重要,歷來是高考命題的重點。此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1)1917-1923:兩塊內容:一塊是以十月革命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塊:俄國,歐美,東方)一塊是帝國主義戰后瓜分世界的分贓體系:凡爾塞-華盛頓體系的確立。(2)1923-1929年:一塊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塊是帝國主義"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和隱含的尖銳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機沉重打擊下帝國主義陣營分化成民主陣營和法西斯陣營;二是蘇聯的建設和斯大林體制;三是法西斯的瘋狂擴張和大戰的醞釀。總的來說是三條基本線索:一是帝國主義由一戰后的動蕩調整到形成暫時穩定局面,再到大危機后走向新的動蕩爆發新的世界大戰。核心是帝國主義彼此間深刻而又復雜的矛盾;一是俄國經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經過曲折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是東方的革命運動進入新時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結合起來。理解這一階段的關鍵在于明確此階段是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影響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發生在俄國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階級,政黨,大戰,演習。)十月革命的經過(兩個過渡: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由和平設想過渡到暴力奪權。集中體現在四月提綱中。)熟練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國的復雜形勢。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2、如何理解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的建立、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體制的政治經濟特點和評價*)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內容(宰割戰敗國;重分殖民地;協調大國利益和矛盾;策劃反俄;建立國聯。)如何評價該體系(反動性為主;但注意其三個積極意義)?通過分析該體系隱含的復雜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四國條約,五國公約的內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間的關系。*
6、大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7、大危機下美德不同選擇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思想,歷史傳統,外交,個人因素。)
8、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特點,正確評價羅斯福新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理論意義。)
9、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上臺的不同點。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勢的特點。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動和影響。
11、慕尼黑陰謀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2、理解綏靖政策的歷史背景,表現,影響。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抓住幾個點。)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軍事行動。大戰后期召開的會議的內容。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三):中國通史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筑)——標志著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于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治權集皇帝于一身。
(3)意義:
(A)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為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
過:(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
(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并不同: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治歷代都采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志xx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2.2017年全國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3.2017年高考歷史重點知識
4.2017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匯總
5.2017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6.2017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