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匯總
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一):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3、注意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與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不同的。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君主大權獨攬,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而英國在中世紀時,王權就受到貴族的挑戰。
4、注意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5、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保皇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易混點
1、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一條主線:議會的發展演變(即代議制的確立、發展、完善)
兩個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
三個轉移: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力由國王轉移到內閣;政治權利由貴族民主轉
移到工業資產階級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資產階級代議制形式的統一性表現:
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
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總統共和制;
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 注意雅典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地理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
2、 雅典民主僅僅是對男性公民群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隸和他國公民,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3、 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4、 萬民法與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易混點
1、 自然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
2、 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3、 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五百人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4、《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三):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 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
2、 注意由周恩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 “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4、 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原始國之一。
5、 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7、 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 注意中國多邊外交的中心是聯合國而不是周邊國家。
9、 中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10、 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出發點不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 “一國兩制”并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3、 “一國兩制”下設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4、 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后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于二戰的遺留問題。
5、 我國現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社會,而不僅僅是法制社會。
6、 注意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人民代表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7、 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8、“__”得以發動的根本原因不是黨內制度不健全,而是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
9、 中國要避免十年“__”那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并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易混點:
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20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上的幾部憲法: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孫中山1912年在南京頒布。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1954年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下一頁更多有關“2017年高考歷史易混淆知識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