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押題及答案(2)
31.政治制度的選擇必須符合本國國情。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摘自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國總統布什在一次講演中這樣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這種政體悲慘的結束了,即悲慘的失敗了。然而,失敗的并不是這種政體,而是一代人。
──N·佩弗《遠東》
(1)為了實現“以權力約束權力”,孟德斯鳩提出了什么學說?其學說的核心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是如何把統治者關在籠子里的?
(3)依據材料三,指出這種政體在我國歷史上留下過怎樣的痕跡?對于“失敗的并不是這種政體,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4)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試從行使權利的原則比較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西方議會的不同。
解析:本題是從政治民主化角度組織問題,切口小且深,時間跨度大。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回答第①問時,認真閱讀材料,材料出處表明材料是孟德斯鳩的思想,再結合課本不難回答。第②問把統治者關在籠子里,實際就是用法律來約束,聯系美國歷史可知是指美國1787年憲法。第③問注意時間“1911年”,它指的是辛亥革命。《臨時約法》正是采用了美國的三權分立。但辛亥革命的失敗并不是采用了美國的三權分立,而是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這說明資產階級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國的道路。第④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1)三權分立。權力的制約和平衡。
(2)實現三權分立,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執掌。
(3)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國建立了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政府。這種政體在美國獲得成功,在中國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而失敗了,可見失敗的不是政體本身,而是資產階級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國的道路。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行使權利的原則不同:中國為民主集中制,西方一般為三權分立原則。
32.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位于北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日本和中國都是當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三國邁向強國的歷史軌跡卻迥然不同。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結合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經濟兩次快速發展的原因,概括美國的崛起留給我們哪些有益的經驗。
(2)近代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徑是軍事擴張,分析日本采取這種方式或途徑的原因,概括其對周邊國家的危害。二戰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試分析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3)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余萬里教授指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崛起的話,今天要走的路必須是一條與世界共享發展、共享和平、共享繁榮的道路。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史實概括我國是怎樣促進“和平崛起”的。
解析:該題屬于典型的“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題目,以“大國崛起”這一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大國崛起的背景和過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知識概括和遷移能力,答題時要注意要點要全、層次清楚。
參考答案:
(1)有益經驗:盡量減少與現存世界體系的正面沖突,不直接挑戰霸權國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發展新型工業;開拓國內市場和擴大海外市場。(答對3點,即可得3分。)
(2)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國內市場十分狹小;資源不足,農業落后。危害:破壞主權和領土完整;阻礙經濟的發展;使人民蒙受深重災難。崛起原因: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國扶植,結束了對其占領;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率;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爆發,美軍的大批軍事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推動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努力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努力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押題理由:我國目前處于改革的深入發展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如何很好地協調各個階層的利益關系,增強改革實效,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王安石變法是經久不衰的考點,能突出地反映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重重阻力,對我國目前的改革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33.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閱讀王安石變法的相關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 青苗法是針對豪強兼并之家利用農民青黃不接之時放高利貸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規定以常平、廣惠各倉儲存的錢谷為資本,夏秋之時按戶等以不等的數額貸給農戶,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隨兩稅繳納。
材料二 歐陽修有一段評論:“夏糧錢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黃不接之時,尚有可說,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蠶麥成熟,人戶不乏之時,何名濟闕,直是放債取利耳。”可謂一針見血。青苗法在執行中問題也不少,如法令規定不許強制,實際上大多強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說:“抑配誠恐有之。”利息法令規定百分之二十,實際執行中往往超過,司馬光為陜西路以折變散青苗錢算過一筆賬,農民得青苗錢“陳色白米一石,卻將來納新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1)根據材料二,總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3分)
(2)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改革的看法。(6分)
解析:王安石變法是經久不衰的考點,能為當前改革的順利、深入地開展提供借鑒。改革過程中涉及理想與現實、各個階層利益關系的調整以及吏治整頓等問題,這些問題均在十七大報告中有所涉及。該題目主要考查考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的創新能力,回答該問題時一定要結合時事政治中的新觀點進行解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穎。
參考答案:
(1)脫離實際,秋季貸款給農民,成了變相放債;新政執行不力,危害了民眾利益;吏治敗壞,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3分)
(2)科學決策,制定政策要符合實際;澄清吏治,建設并完善監督體制;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使政令暢通。(6分)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
2.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及答案
3.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精選
4.2017高考歷史大題必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