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庫(2)
41.作為一種詞匯現象,流行語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下列流行語不屬于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的是
A.政治第一,思想掛帥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摸著石頭過河” D.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42.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我國正式宣布采用“和平統一”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最早出現的標志是
A.《中美聯合公報》 B.《告臺灣同胞書》 C.“一國兩制”構想 D.“九二共識”
4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下列史實充分體現這一外交特色有
①致力于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②1997年幫助東盟緩解經濟危機
③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④領導創立“上海合作組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4.《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說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從此登上政治大舞臺,那么,30年后,……標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標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事件是
A.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B.亞太經合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
C.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D.中國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發揮重要作用
45.兩極格局瓦解對中國最有利的影響是
A.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 B.中國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比過去增強
C.有利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 D.西方國家放棄了對中國的“和平演變”
46.雅典實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
A.滿足人們參政的需要 B.提高政治的透明度,更好地管理社會
C.最大限度地凝聚本邦公民 D.提高人們的政治管理水平
47.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表明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說的“男人就是城邦”的確切含義是
A.婦女地位低下,屬于奴隸階層,無權參與政治
B.男人參軍,保衛國家,確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全體男性皆為公民,他們擁有國家管理的權利
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權力,承擔社會義務
48.羅馬帝國的維系主權依靠的兩大支柱是
①殘酷的刑罰 ②追求和諧統一的民族精神 ③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 ④博大精深的羅馬法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9.從《十二銅表法》開始,古羅馬制定了嚴格的債務法規,并在以后的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這表明羅馬統治者
①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②重視維護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隸處境 ④具有務實和求實精神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50.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它所具有的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恒價值是
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 B.“不告不理”和“一事不再理”的審判原則
D.一審終審的審級制度 C.保護人為被保護人進行訴訟代理的法律制度
51.歷史學家們認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極大地促進了精神層面現代化的進程。這四大運動的共同之處是
A.促使人類自立、自覺、自信意識的形成 B.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鎖
C.使宗教寬容主張被廣泛接受 D.確保了代議制的逐步建立
52.宗教改革運動對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影響是
A.沒收了天主教會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財產 B.摧毀了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會的精神專制
C.西歐各國的王權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D.促進了西歐各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發展
53.恩格斯說:“十八世紀是法國人的世紀”。他作出上述論斷的最主要依據是法國
A.拿破侖戰爭開始征服整個歐洲 B.率先進行和完成了工業革命
C.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影響世界 D.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地深入人心
54.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歷程中,系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論基本形成是在
A.古代希臘 B.文藝復興時期 C.啟蒙運動時期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55.18世紀的歐洲,人們對于征服自然有了更多的自信,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 B.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
C.啟蒙運動的推動 D.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56.17—18世紀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確立資本主義統治地位的過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
A.推翻君主制 B.徹底解決土地問題 C.向法治化國家過渡 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57.歷史上英、德兩國通過不同方式先后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以下關于兩國政治制度相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內閣首腦對君主負責 B.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
C.君主為國家最高元首 D.帶有鮮明的專制色彩
58.“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他們不能進行貿易,沒有統一的貨幣,無法制定外交政策,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上述材料描述的情況最可能出現在
A.《權利法案》頒布前的英國 B.1787年憲法實施前的美國
C.共和制沒有最終確立前的法國 D.實現統一后的德國
59.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國慶演說中講到:“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美國實現把統治者“關在籠子里的夢想”主要是通過
A.實行三權分立 B.實行君主立憲 C.實行民主選舉總統 D.國會制約總統權力
60.所謂代議制,就是由公民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它是一種間接民主的形式。下列有關各國代議制選舉的說法,正確的是
A.英國首相由議會下院選舉產生 B.美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C.法國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 D.德國的聯邦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
61.在上古和中世紀,世界上只有區域性大國,沒有全球性大國。15世紀、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先后成為大國,究其原因不包括
A.開辟了新航路 B.進行了海外殖民掠奪
C.具有勇于探險和開拓的精神 D.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62.有人說:新航路開辟以來,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既促進著全球的聯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爭奪殖民霸權 B.歐洲形成了兩個政治軍事集團
C.美蘇爭奪世界霸權格局形成 D.歐美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的鴻溝擴大
63.下列有關17、18世紀殖民活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B.主要手段是依靠正常的商品貿易
C.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 D.促使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64.從新航路開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西歐國家向外擴張的主要手段是
A.利用雄厚資本,在海外投資設廠 B.憑先進工藝,積極輸出工業品
C.搶掠、欺詐,販賣黑奴 D.講求誠信,積極開展正常貿易
65.三角航程持續了數百年,雖然其間充斥著奴隸貿易的血腥,但對世界市場形成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表現為
A.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 B.刺激了歐洲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畸形發展
C.歐洲的剩余資本得以大量輸出 D.促進三大洲商品流通和國際分工體系形成
66.下列選項恰當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是
A.工廠制度成為最普遍的生產組織 B.電力工業和電訊業的產生與發展
C.工場手工業代替簡單協作的過程 D.手工操作過渡到大機器生產
67.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地理結構和分布,這主要體現在
A.工廠制度的普遍存在 B.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C.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D.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
68.“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來臨都
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進新的工業部門興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 ④促進了城市的興起或發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69.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一步密切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的技術革新突破是
A.電力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C.通訊技術的發明 D.化學、鋼鐵和造船業的發展
70.19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特征是
A.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B.政府大力干預經濟
C.壟斷組織控制生產和銷售 D.跨國公司紛紛成立
71.下列選項中,促使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觀條件的是
A.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斷探索努力 B.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的日益暴露
C.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 D.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
72.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明顯觸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是
A.建立國民自衛軍 B.把沒收的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
C.取消資產階級議會 D.規定國家公職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
73.1872年《共產黨宣言》發表24周年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宣言》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下列史實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①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 ②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③華沙條約組織建立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4.社會主義運動沖出一國范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重要內容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B.20世紀二三十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D.20世紀四五十年代
75.下列發生在20世紀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導致國家社會形態發生根本性逆轉是
A.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建立 B.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C.美國實行“新政”改革 D.中國清王朝被推翻
76. 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變到新經濟政策,其主要社會根源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遭到農民的堅決反對 B.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理論轉變
C.蘇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 D.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完成
77.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是用國家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下列新政措施不直接體現這一核心內容的是
A.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 B.限制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
C.通過《社會保障法》,加強社會保障措施 D.舉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
78.二戰后,英國等發達國家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這實際上是
A.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B.使低收入階層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緩解社會矛盾
C.把單純的救濟發展為公民的社會權利
D.改變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
79.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行改革和調整,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生很大變化。在其經濟調整的措施中,能夠體現出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借鑒的有
①實行國有化 ②制定經濟計劃 ③福利國家制度 ④經營者革命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80.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其最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B.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危機時代已經過去
C.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使資本主義體制在一定時期內適應生產力發展
D.福利國家制度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緩解了供需矛盾
81.吸取大危機及二戰的慘痛教訓,二戰后重新規劃世界經濟秩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穩定經濟 B.成立聯合國,管理各國經濟
C.建立關貿總協定,消除貿易壁壘 D.建立有效機制使世界經濟向著制度化、體系化發展
82.2006年5月,美國副總統切尼發表講話,批評俄羅斯的現狀。講話發表后,有關評論家認為切尼啟動了第二波“冷戰”。那么,第一波“冷戰”全面展開的標志是
A.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D.戴高樂的就職演說
83.“馬歇爾計劃遠不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這是因為這項計劃實際上是
①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產物 ②以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住資本主義的陣腳
③以經濟的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④美國向蘇聯和東歐地區進行經濟滲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4.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要求與美國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陸上自衛隊進入伊拉克,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踏上處于戰爭狀態的外國領土。發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蘇兩極格局已經瓦解 B.日本開始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85.20世紀60年代中期成立的歐共體,向著經濟政治聯盟的方向發展,并已在1993年成立了歐洲聯盟,這說明
①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不斷加強 ②世界經濟走向區域集團化
③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 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暫緩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6.下列關于“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總的趨勢是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B.國際社會形成了多極世界和單極世界之爭
C.多極化的實現是漫長而又曲折的 D.世界已經明顯形成勢均力敵的五大力量
87.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北美、歐盟、亞太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亞太經合組織的特色是
A.經濟形成互補,是一種貿易伙伴關系 B.承認多樣性,強調靈活性,遵循自主、自愿原則
C.在關稅同盟的的基礎上,建立共同市場 D.經濟合作與政治合作緊密結合
88.2006年,德國、日本、印度等八國角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這說明
A.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極化,聯合國面臨重大改革
B.世界政治大國紛紛崛起,聯合國作用遭到削弱
C.聯合國在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面前已軟弱無力
D.聯合國制定的某些國際準則沒有普遍的約束力
89.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貿易自由化體系日益發展壯大,最能說明這一過程的是
A.歐共體發展壯大成歐盟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發展
C.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轉 D.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90.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產物。下關于世界貿易組織說法正確的是
A.它是少數發達國家控制世界市場的工具
B.它是囊括當今世界經濟各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
C.它是由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合并而成
D.它的正式運轉標志著世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2.2017高考歷史文綜模擬試題
3.2017高考歷史必修一測試題
4.2017年高考文綜選擇題和大題答題技巧
5.2015年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
6.2017全國卷文綜歷史知識點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