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兩極格局下的世界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2017高考歷史兩極格局下的世界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
1.“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上述材料中的描述比較符合二戰后初期哪兩個國家的關系( )
A.美英 B.英法 C.中蘇 D.美蘇
解析:本題考查二戰結束前后美蘇兩國關系的特點,戰爭過程中,美蘇是盟國,可戰后兩國同盟關系破裂。其他選項不存在“分裂”現象。
答案:D
2.二戰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下圖《對德國的分區占領》產生的主要背景是( )
A.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成立
B.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成立
C.美蘇“冷戰”局面逐步加劇
D.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答案:C
3.(2010•改編)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說:“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這里的“合理經濟的再生”是指( )
A.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 B.資本主義政治體制恢復
C.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 D.計劃經濟的建立
答案:A
4.從1948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基本為西歐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美國的做法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美國這一“慷慨的舉動”的實質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續
B.幫助歐洲經濟復興
C.引誘東歐各國擺脫蘇聯控制
D.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
答案:D
5.(2010•改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朝鮮半島形成兩個國家。對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朝鮮半島狀況的正確表述是( )
A.兩國時戰時和
B.兩國均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C.美蘇分別保持著軍事存在
D.戰爭使兩國對峙格局固定下來
答案:D
6.(2009•試題研究)2005年2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針對美日涉臺聲明一事發表演說指出:美日軍事同盟是在“冷戰”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雙邊安排。推行“冷戰”政策的第一位美國總統是( )
A.馬歇爾 B.丘吉爾 C.杜魯門 D.威爾遜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及再認、再現能力。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最先出籠的是“杜魯門主義”,然后是馬歇爾計劃,A、B兩項顯然不符合題意,D項的時間不對,故選C。
答案:C
7.下列有關“兩極格局”的評價中,揭示出本質特征的是( )
A.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
B.成立了國際協調機構——聯合國
C.重新劃分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D.意識形態不同的超級大國在全球的對抗和爭霸
解析:二戰后,在雅爾塔體系基礎上,出現以美蘇兩國為主導的兩極格局,他們重劃勢力范圍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這體現了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和在世界范圍內的爭霸,故選D項。
答案:D
8.觀察下圖,最能反映這幅漫畫“主題”的是( )
黃鼠狼給雞拜年的結果 1947 華君武
A.西歐諸國搞聯合對抗美國人心齊
B.西歐美國利益分歧難回避
C.美國援助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控制西歐各國
D.美國資本已過剩,誠心助歐搞建設
解析:從漫畫中“援助”和“西歐各國”可以看出,C項是正確的。
答案:C
9.(2010•改編)赫魯曉夫曾坦率地告訴美國記者:“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而聯合起來,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這說明( )
A.蘇聯想與美國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赫魯曉夫對美國挑戰
C.赫魯曉夫在對美國進行軍事恫嚇
D.當時蘇聯處于戰略優勢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題干要求理解赫魯曉夫的這段話說明什么。經對選項A、B、C、D的分析可知:B、C、D三項都不能說明赫魯曉夫的觀點,均可以排除。A項符合題意,是正確答案。
答案:A
10.(2010•試題調研)2008年,美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初曾建議西歐盟國出手相助,但西歐盟國反應冷淡。美國有人因此指責西歐盟國忘恩負義,他們最主要的依據是( )
A.二戰中美國幫助西歐盟國打敗法西斯
B.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以遏制蘇聯
C.美國建立北約以保證西歐安全
D.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以復興歐洲經濟
答案:D
11.在美蘇爭霸中盛行一種“核威懾”理論,即隨著核潛艇、彈道導彈的使用,攜帶核彈頭的方式多樣化。這意味著核國家擁有了在遭受打擊后進行反擊的第二次打擊能力。這樣在核戰爭中就沒有了真正的贏家,因而核武器的主要作用轉向核威懾。下列事件屬于勃列日涅夫時期加強蘇聯核威懾力措施的是( )
①建成核反應堆 ②成功爆炸原子彈 ③洲際導彈數量超過美國 ④建成一支遠洋海軍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讀材料可知“核威懾”主要是核彈頭攜帶的多樣化,③說的是導彈數目增多,
④遠洋海軍的建立有利于核潛艇的應用。①②不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
答案:C
12.“二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拉開了帷幕。下列與這場“戰爭”有關的事件是( )
①鐵幕演說 ②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立 ③麥卡錫主義 ④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沒有硝煙的戰爭”指的是“冷戰”,①②③④均與“冷戰”有關。
答案:D
2017高考歷史兩極格局下的世界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必須利用布爾什維主義的幽靈來遏制凡爾賽諸國,要使他們相信,德國是反對赤禍的堡壘。這是我們渡過危機,擺脫《凡爾賽和約》和重新武裝的唯一方法。
——希特勒《我的奮斗》
材料二 法西斯勢力在歐洲西線連連得手,美國認定德國是最危險的對手,美國將成為被武力哲學統治的世界中的孤島。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授權總統以70億美元向“對于美國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各種援助。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三 任何為反對納粹主義而戰斗的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支持。任何與希特勒為伍的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將盡一切力量幫助俄國和俄國人民。……過去25年里,沒有人比我更加始終一致地反對共產主義。凡是我談過的關于共產主義的話,我決不收回。
——丘吉爾《對德國侵略蘇聯發表的聲明》
(1941年6月)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在“二戰”開始后對德國政策的演變及演變原因。
(2)材料三表明丘吉爾對蘇聯持怎樣的態度?后來英國的對外政策是怎樣體現這些觀點的?
解析:本題屬于文字型材料解析題。以美國在“二戰”開始后對德國政策的演變和英國對待蘇聯的態度為切入點命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既有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有一定的能力要求。解答第(1)問中的美國對德政策的演變只須從教材中提煉,至于演變的原因要注意從材料一、二中歸納概括。解答第(2)問的關鍵是從材料三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結合“二戰”后的史實來組織答案。
答案:(1)演變:美國修改直至放棄中立法案,通過了“租借法案”,最終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原因:德國以反蘇為掩護,不斷擴張,法西斯德國在西線的進攻,威脅到美國的安全,也威脅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
(2)與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合作,但仍然堅持反蘇立場。合作表現:與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反蘇表現:戰后與美國一起推行“冷戰”政策。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魯門說“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是直接或間接侵略了和平,都與美國安全有關。”
材料二 尼克松說:“……二、如果某個核大國威脅我們某個盟國的自由,或威脅我們認為其生存關系到美國安全和國家的自由,我們將提供保護。三、……但我們指望遭受威脅的國家承擔為本身防務提供人員的主要責任。”他還說:“過去25年,已經發生非常巨大的變化。”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杜魯門說的“轉折點”意味著什么?
(2)材料二中“某個核大國”是指哪國?已發生的“非常巨大的變化”指什么?
(3)對比材料一、二,美國的政策有何不同?
(4)指出兩段材料在本質上的相同點。
解析:本題以美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對外戰略為材料背景,考查閱讀、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要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轉折點”的含義,主要指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政策。第(2)問的“核大國”要結合尼克松時期的世界大國進行分析,當時的世界大國只有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第(3)問要分析、比較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的不同,這要結合杜魯門和尼克松統治時期美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進行分析。第(4)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杜魯門主義,還是尼克松主義,都是美國的對外政策,都體現了美國的全球擴張和全球霸權的企圖。
答案:(1)意味著美國以世界霸主自居,要干涉世界各國內政,充當世界警察。
(2)蘇聯。“非常巨大的變化”是指蘇聯軍事實力迅猛發展,與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美國在爭霸中力不從心。
(3)材料一表明美國實行全球擴張的政策;材料二表明美國要適當地改變全球戰略,尤其是要減少直接派兵的方式,同時承認了蘇聯的霸權地位。
(4)美國力圖充當世界警察,實行全球擴張。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歷史明清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2.2017高考歷史秦漢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3.2017高考歷史中國近代戰爭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4.2017高考歷史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專項練習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