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2017高考歷史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A.反映了雅典豐富的社會生活
B.是雅典公民大會的一項內容
C.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認同
D.推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解析 從題干中雅典戲劇演出時的現象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政治的人”“緊密的聯系”體現了雅典人社會身份地位的認同,C項表述符合題意。僅僅觀看戲劇,不能反映出雅典豐富的社會生活,A項不正確。題干材料中的這一現象與雅典公民大會沒有關系,B項不正確。材料內容不能體現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D項不正確。
答案 C
2.(2014•衡陽聯考)在西方某些政治學和歷史學的著作中,總是津津樂道地稱頌伯利克里時代的所謂民主政治,并以它的“優越性”來貶抑所謂的東方君主專制。其實,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下面屬于其局限性的是( )
A.是上層公民的民主
B.削弱公民的政治責任感
C.是貴族腐敗的根源
D.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雅典的民主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上層公民的民主,可排除A;雅典公民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和政治責任感,可排除B;雅典通過改革極大地削弱了貴族的政治權力,其民主措施是限制貴族的特權,不是貴族腐敗的根源,可排除C;伯利克里時代設立公民大會,每個公民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實行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正確。
答案 D
3.(2014•遼寧五校聯考)恩格斯說:“隨著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發生了財富積累和集中于少數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貧困化的現象。擺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兩條道路:或者從事手工業去跟奴隸勞動競爭,而這被認為是可恥的、卑賤的職業,并且不會有什么成功;或者變為窮光蛋。他們在當時條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條道路;由于他們數量很大,于是就把整個雅典國家引向了滅亡。所以,使雅典滅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勞動的奴隸制。”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導致民主泛濫和社會動蕩,導致雅典滅亡
B.雅典的小國寡民體制不能容納雅典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雅典亡國
C.雅典亡于社會發展的停滯和公民權利與責任意識的逐漸淡化
D.雅典亡于城邦逐漸走向貧困
解析 從材料中“使雅典滅亡的并不是民主制”可知A、B、D錯誤。由使雅典滅亡的是“排斥自由公民勞動的奴隸制”可知,社會發展的停滯,雅典公民權利和責任意識的逐漸淡化使得雅典社會走向滅亡,C正確。
答案 C
4.(2014•安徽江淮十校聯考)克利斯提尼改革時,為保護公民利益,制約官員,曾經實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數人認為損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國外,但特意規定不得動其財產。作出如此規定體現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是( )
A.主權在民 B.輪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保護私產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之一“陶片放逐法”強調,可以把損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國外,但不得動其財產,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所以選擇D項。A項的“主權在民”強調人民擁有國家的主權,B項強調“輪番而治”指公民輪流擔任公職,負責國家事務;C項的“法律至上”強調了法律的作用,均與題意信息無關。
答案 D
5.(2014•吉林模擬)《十二銅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規定:“……九、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如為適婚人,則處死以祭谷神;如為未適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并處以賠償雙倍于損害的罰金。……十四、現行竊盜被捕,處笞刑后交被竊者處理;如為奴隸,處笞刑后投于塔爾佩歐巖下摔死。如為未適婚人,由長官酌處笞刑,并責令賠償損失。”該規定( )
A.體現了羅馬法重罪輕罰的特點
B.說明了羅馬法嚴肅殘酷的本質
C.顯示了對私有財產的高度關注
D.表現了對未成年人的適當保護
解析 由材料信息“如為未適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如為未適婚人,由長官酌處笞刑”等可以得出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處罰較輕的結論,故選D項。
答案 D
6.(2014•鄭州檢測)羅馬法專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說:“如果要創設或者轉讓某一權利,必須實施某些特定的行為,或者使用指定的話語。……如果有關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錯誤或者惡意),法律后果仍然產生。”這說明早期羅馬法( )
A.外在形式重于實質內容
B.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C.貴族法官可以隨意解釋法律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解析 結合材料“特定的行為”“指定的話語”“有關形式得到遵守”的信息可以看出,羅馬法注重形式的突出特點,可以避免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故A項正確,可排除C項;保護私有財產的信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可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及羅馬法注重形式,沒有涉及司法程序,可排除D項。
答案 A
7.(2014•貴陽監測)16世紀,西歐各國普遍出現了“采用羅馬法”的熱潮。到19世紀初,更出現了以羅馬法為基礎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侖法典》。由此可見羅馬法 ( )
A.為資本主義立法提供了范本
B.推動了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
C.為資本主義規范了社會秩序
D.保障了西歐社會資本原始積累
解析 從題干中反映的現象可知,羅馬法為資本主義立法提供了范本,A項正確。B項與羅馬法沒有關系,羅馬法也不可能起到這一作用。C項模糊了羅馬法的本質,它不是資本主義法律,不可能為資本主義規范社會秩序。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
答案 A
8.(2014•南通模擬)羅馬法規定,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自然人必須具有人格。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三種身份權構成。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才屬于具備完整人格的人。羅馬法的此項規定( )
A.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理論武器
B.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C.成為資產階級民權理論的思想淵源
D.為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體系樹立了楷模
解析 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古羅馬法的本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工具,故A、B項錯誤。拿破侖的《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典范,為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體系樹立了楷模,故D項錯誤。題干所給材料中關于人格的認識與資產階級民權理論中關于公民的認識相一致,故C項正確。
答案 C
9.(2014•溫州十校聯考)斯塔夫里阿諾斯說:“羅馬人在思想意識方面最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習俗。”對“理性”的正確理解是( )
A.羅馬法完全摒棄了習慣法
B.羅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羅馬法與時俱進,為現實服務
D.羅馬法主張消滅階級壓迫
解析 A、D不符合史實,可以排除。根據材料信息“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習俗”并聯系羅馬法的發展歷程可知,C項正確。
答案 C
10.(2014•湖南十三校聯考)“農民是最好的公民——因為沒有太多的財產,所以他們總是忙于生產,極少參加公民大會……只要從參與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處,他們就對參與公共事務和統治國家沒有什么興趣。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只想賺錢而不是為了名譽。”(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與這句話意思最吻合的是 ( )
A.參與政治不能給農民帶來名譽
B.國家只需要少數賢人來管理
C.農民因為忙于生產而不愿參與政治
D.參與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解析 從題干中可以看出,農民參與政治不是為了名譽,且材料不能體現出參與政治不能給農民帶來名譽,A項不正確。從材料中亞里士多德不贊同農民參與政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主張賢人的管理,B項正確。C項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D項本身表述不正確。
答案 B
11.(2014•武漢調研)柏拉圖為說明“理念”曾這樣描述過“美德”:“借人東西要還是種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劍,如果你還給他,他正想用這把劍去殺人,那么這種情況下還借劍還是不是美德呢?”該材料表明柏拉圖( )
A.認為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是最高知識
B.鼓勵人們要進行獨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覺而不是以神的意志為尺度
D.認為“理念”存在于人類的感性世界里
解析 依據題干中“那么這種情況下還借劍還是不是美德”可知,柏拉圖認為人們應具有獨立的理性思考能力才是美德,故B項正確。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是否是最高知識;“理念”是否存在于人類的感性世界里,在題干所給材料中均沒有體現,故A、D項與材料不符。“以人的感覺而不是以神的意志為尺度”屬于古希臘智者學派的觀點,故C項錯誤。
答案 B
12.(2014•北京海淀區練習)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古代希臘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下列對他們的共同點說法正確的是( )
A.從自然現象探尋世界本原
B.力圖理性地認識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實永恒的
D.重視人的作用而忽視道德
解析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興起人文主義,A項錯誤。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柏拉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地思考,亞里士多德提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些都是理性地認識人和世界,B項正確。“理念世界”是柏拉圖的思想,C項錯誤。D項是智者學派的觀點,可以排除。
答案 B
2017高考歷史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2014•重慶云陽中學診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梭倫主宰政事之后通過禁止借貸以人身為擔保使平民獲得了自由,既在當時也延續至將來,他還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應私人與公眾的債務,這一舉措被稱為“卸擔”,意即卸去人們身上沉重的負擔。
——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可無限期連選連任,五百人議事會議員可連任二年外,所有公職任期都在一年以內,不得連任。有的公職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通過這些措施,每個公民都能夠經常參加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都有平等的機會擔任公職。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圖一、二體現了哪兩種政治制度?分別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態?
(2)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二,梭倫為什么要“卸擔”?又是如何“卸擔”的?產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
(3)根據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影響。
答案 (1)制度:君主專制;民主政治。
文明形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原因:平民因債務奴隸制而處境悲慘。
措施:頒布解負令。
影響: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負擔,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限制土地兼并;鞏固了城邦體制,為民主政治奠基。
(3)特點:直接民主、輪流執政。
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
影響:古希臘民主政治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14.(2014•河南偃師聯考)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西方文化的發展各有特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古代羅馬人相信,在人類之外客觀上存在著一種必須服從的力量,這就是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法律的目的是保證人類“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一種自然的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
——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
材料二 我們應該知道什么是獨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為其他人都擁有這個權利。立法與政體原則相適應……民主政體下的立法。民主政體中,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就是對民主政治的熱愛,而熱愛民主政治就是熱愛平等。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 ……他(韓非子)又將作為自然規律的道引入政治領域的君臣之道,他在《揚權》中說:“道不同于萬物,德不同于陰陽,衡不同于輕重,繩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濕,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這是一種“君道同體”論,通過此,韓非子遂由自然規律的道順然過渡到人主之道。《主道》一文就是這樣定義“道”的:“進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而依據“君道同體”論,無論是定法還是執法都只能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體現。
——王愛平《從韓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
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羅馬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則?自然法則的提出對羅馬法有什么影響?
(2)材料二中孟德斯鳩繼承了西塞羅自然法的什么精神?對當時的西方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3)材料三中觀點與西塞羅的自然法有什么共同點?并概括材料四作者的觀點。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西法文化發展差異的認識。
答案 (1)自然法則:古羅馬為人類提供了理性、正義、權利、平等、自由(或者法律至上。平等、自由、正義)等自然法原則。
影響:這種人類自由平等原則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2)精神:自由平等。
影響:為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為人的解放創造了寶貴財富。
(3)共同點:最高法則來自于自然。
觀點: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道家的觀點;“君道同體”論;韓非子的法家思想體現君主的意志。
(4)差異:西方法文化注重自由平等,成為民主政治的保障,有利于構建法治社會;中國法文化注重君主的意志,成為專制統治的工具,法治實質是人治。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歷史模擬試卷及答案
2.2017高考歷史文綜模擬試題
3.高三歷史《世界古代文明》高考沖刺練習試題
4.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