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貴州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帶答案
2017貴州高考歷史模擬試題一、選擇題
A.思想自由 B.經濟發達
C.政治穩定 D.制度先進
解析 古希臘對神的崇拜沒有統一,說明古希臘人的思想是開放的、自由的。
答案 A
2.智者學派是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他們以雅典為中心,周游希臘各地,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由此可見,公元前5~前4世紀的希臘( )
A.諸侯割據,城邦民主制發達
B.社會劇變,政治派別眾多
C.思想民主,人文色彩濃厚
D.中央集權,重視思想統一
解析 材料均是關于智者教授修辭、治國等知識的內容,沒有涉及諸侯割據、社會劇變;古希臘的民主政治色彩濃厚,不存在中央集權。
答案 C
3.小明同學在學習《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課時,其筆記本上有這樣一句話:“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他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其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普羅塔戈拉 B.蘇格拉底
C.柏拉圖 D.亞里士多德
解析 普羅塔戈拉提出的觀點是“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倡導“認識你自己”;柏拉圖將人按照智慧品德進行明確分工;亞里士多德則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當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答案 D
4.彼特拉克說:“有人對野獸、飛禽和魚類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對人的本性一無所知,不知道我們從何來,往何處去,以及為什么生活,這到底有什么好處?”這體現了他( )A.提倡人性,關注人生 B.呼吁人們愛惜大自然
C.主張信仰即可得救 D.公開向宗教神學挑戰
解析 關鍵信息:“彼特拉克”、“對人的本性一無所知”。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文藝復興就是要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答案 A
5.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從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鑄成了反對神學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義核心內容的古希臘名言是( )A.人的出類拔萃為城邦增加的榮耀可以超過神
B.心靈美比形體美更重要
C.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D.健康和聰明是人生的兩大幸福
解析 人文主義核心內容是強調人的作用,突出人的尊嚴和地位,A項突出人的作用,故A項正確。
答案 A
6.古希臘一位哲人說:“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這位哲人是( )A.西塞羅 B.亞里士多德
C.蘇格拉底 D.普羅塔戈拉
解析 “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的主張,其含義與“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相似,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只有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故選C項。
答案 C
7.“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服裝為崇尚人體美服務,服裝的作用在于充分顯示人體的美感,彌補人體的缺陷。”材料反映了文藝復興( )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 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 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構想 倡導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
A. B.
C. D.
解析 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屬于宗教改革的內容,排除;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構想的是啟蒙運動,排除。
答案 B
8.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托,盡管他的繪畫還帶有近似中世紀蠻族美術的稚氣,卻潛藏著與宗教文化相對獨立的世俗精神和與蠻族美術相對獨立的客觀精神。據此可以判斷喬托應是( )A.文藝復興時期人物 B.宗教改革人物
C.啟蒙運動時期人物 D.近代科學人員
解析 注意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美術界”(說明是畫家)、“但丁式”(但丁是中世紀最后一人,新世紀第一人)、“中世紀”、“相對獨立”等,可以判斷喬托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故選A項。
答案 A
9.圖著作被稱為人文主義作品,主要原因是( )A.作者是意大利杰出文學家
B.它成書于十四世紀的歐洲
C.歌頌愛情和女性的智慧,抨擊了教會的禁欲主義
D.故事中的人物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各行各業的人
解析 《十日談》之所以被稱為人文主義作品,關鍵在于作品的內容,充滿了人性,抨擊了教會的禁欲主義。故選C項。
答案 C
10.羅馬城內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贖罪。一天,有個人爬到中間,又突然退了下來,旁人問其原因,他說:“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贖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禮儀。”此人最有可能是( )
解析 考查宗教改革,題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觀點,屬于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故選C項。A、B、D三項是文藝復興的代表,與題干材料無關,皆排除。
答案 C
11.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____貴族公開書》中說:“一個皮匠、鐵匠、農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職務,但都是被授予圣職的神甫和主教”。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從各種職業的人中選舉產生
C.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是在上帝面前權利平等的教士
解析 從材料看,馬丁·路德認為,盡管每個人工作、職務不同,但他們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權閱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與上帝直接對話。也就是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選D項。A、C兩項邏輯錯誤,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D
12.約翰·胡斯(1369—1415)是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教區長,因嚴詞指責出售贖罪券是違反《圣經》的可憎行為,被處以火刑。對此看法正確的是( )A.胡斯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創者
B.西歐各國宗教改革起因皆是教會出售“贖罪券”
C.胡斯主張“《圣經》至上”
D.胡斯的觀點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產生影響
解析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開始于1517年,改革的起因也是反對教會出售“贖罪券”,從時間上看,胡斯的觀點會對馬丁·路德產生一定的作用,故選D項。從題干材料中看不出胡斯是宗教改革的開創者,排除A項;B項錯在“皆因”,說法太絕對;C項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張。
答案 D
2017貴州高考歷史模擬試題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這三種品質稱為“君子道者三”,認為是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蘇格拉底提出一個重要的命題即“美德就是知識”(或“道德就是知識”)。其涵義,他認為一切美德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美德的基礎,知識貫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觀念和準則,任何美德都須具備相應的知識,無知的人不會真正有美德。認為:“美德由教育而來”。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4~18世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當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時候,中國的理學逐漸興盛、發展并占據統治地位;當歐洲發生宗教改革運動的時候,中國出現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當歐洲發生啟蒙運動的時候,中國清代大興“文字獄”。
——百度·百科
(1)根據材料一,說明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有何相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學家對“人性”的認識有何不同?分析產生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3)通過以上對東西方思想文明的對比,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解析 根據材料提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人思想主張的異同。文藝復興倡導人性,而宋明理學是扼制人性。產生不同的原因從各自的歷史背景分析。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要承認文明的多樣性。
答案 (1)相同點:都重視道德、知識,并看到美德與智慧之間的關系;都重視教育的作用。
(2)不同: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恪守封建倫理道德;文藝復興思想家弘揚人文主義,倡導個性解放。
主要原因:傳統儒學受到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3)結論: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人類的思想文化發展具有多元性,要客觀、辯證看待。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至于神,我們既然無法真切地感受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到底長什么樣子,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羅塔戈拉
材料二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材料三 靈魂得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會的繁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
——《路德選集》
(1)依據材料一,概括普羅塔戈拉的主要觀點。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處?指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并簡要說明。
答案 (1)懷疑神;肯定人。
(2)相似:都體現了人文主義或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都抨擊教會、教皇、抨擊中世紀的神學統治。關系:繼承與發展。說明: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文主義沖擊了神學的束縛;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宣傳了人文主義,動搖了羅馬教會的統治。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
2.2017年貴州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
3.2017高考英語模擬試題帶答案
4.2017高考英語模擬考試試題附答案
5.2017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卷附答案
6.2017高考英語模擬試卷附答案
7.2015年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