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含答案
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第1卷
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后。”從上述中國人重視姓氏這一現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嚴重 B.家族宗法觀念濃厚
C.個人名利色彩鮮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2.閱讀下列根據《中國古代職官》編制的表格,這一表格反映了科舉制度
時期 兩宋 明清
項目 50%以上的進士 43%的進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貧寒家庭
A.實質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B.扭轉了傳統等級和門第的觀念
C.促使部分社會階層的變動 D.完全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
3.近代中國人慨嘆:“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國設領事官,不過保護其民之商務,如有詞訟及科罪,仍由各國之地方官照例科斷。惟于中國、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這種現象
A.在《辛丑條約》簽訂后開始出現 B.客觀上有利于自然經濟的瓦解
C.說明中國政府喪失了官吏任免權 D.反映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已不完整
4.1941年舊歷除夕,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貼出對聯:“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愿,開為黨為國為民之大業”。氣憤的人們在對聯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愿,開偽黨偽國偽民之大業”。材料中某君指的是
A.張學良 B.段祺瑞 C.汪精衛 D.蔣介石
5.甲、乙、丙、丁四位同學打算各寫一篇關于古希臘羅馬的論文,他們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驟比較合理,論證比較嚴謹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數人民主的觀點 尋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樣言論作證據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觀點 尋找到當時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證據
丙 查閱到“人是萬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當時已產生人文精神的結論
丁 查閱到《十二銅表法》的具體內容 得出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結論
A.甲 B.乙 C.丙 D.丁
6.《從法國大革命看法蘭西民族的一種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說:“法國革命者在談人權的‘人’字時是非常抽象的,不帶任何種族、宗教、國家乃至階級的差異。不長時間就給包括新教徒、猶太人在內的幾乎所有法國人公民權……在不太長一段時間里實現了普選制和人民大眾的政治參與權,并且徹底的摧毀了封建大地產而讓廣大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塊土地。”據此判斷,該文作者認為法國人在革命的價值取向上更側重于
A.自由 B.平等C.共和 D.法制
7.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的邏輯最終必然到達全球范圍,它從16世紀在歐洲誕生到今天已經真正達到全球范圍,”“整個世界都是在這個單一的我們稱之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社會分工架構之內運作的。”這位學者實際上是強調
A.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B.經濟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緊密聯系
C.各國政治經濟體制日益融為一體 D.經濟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場經濟為基礎
8.圖像與文字一樣承載著歷史,一圖勝千言。關于下列圖片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圖一 司母戊鼎 圖二 甲骨文 圖三 《史記》
①圖一上的動物紋飾,商人認為可以溝通神靈 ②圖二為我們研究商朝歷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③圖三記載的所有內容已被證明是確實可信的 ④上述三圖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證,使商朝的歷史成為信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古代南京云錦集歷代織造工藝之大成,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首,是專供宮廷御用或賞賜功臣之物。云錦配色多達十八種,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其織造工藝高超,用“七個范子,八個障子”就能把雜亂無章的線理得井井有條,成語“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錦。南京云錦最有可能生產于
A.民營手工業 B.官營手工業 C.工場手工業 D.家庭手工業
10.以下選項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在探究“古代中國經濟發展史話”時引用的內容。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A.漢朝以后,鐵犁、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B.唐制瓷業技術高超,已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
C.宋代“市”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兩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貿易
11.“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用雇傭勞動的方式剝削無產者,生產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下列近代企業中都具有這種特征的是
A.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發昌機器廠 B.湖北織布局、開平煤礦
C.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開平煤礦D.上海發昌機器廠、南海繼昌隆繅絲廠
12.某西方大國曾采取以下措施處理經濟問題:把40%的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削減住房、醫療、失業等各種社會福利開支,減少稅收,提高利率。這是為了
A.克服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B.恢復二戰后殘破的國民經濟
C.緩解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D.發展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
13.下圖是“1970—1993年美國、日本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中日之間的經濟差距正在逐步擴大B.中國崛起導致美國的經濟急劇衰退
C.體制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D.社會福利開支增多使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14.右表是民國時期(1912—1949年)民族工業發展
的狀況,依據表中讀取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曲折性
B.帝國主義的侵略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C.國內外戰事直接制約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國民政府前期民族 工業的發展
15.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說:“毛及其同僚依靠組織方式上的變化,通過大規模的勞力動員,以實現農業奇跡;鄧及其同僚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盡管在類型上二者十分不同—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后一個“改變組織方式”是指
A.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B.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實現土地歸農民所有
16. 19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一種“大眾消費主義”。當時的“英國所獨有的不是消費的欲望,而是大多數人消費的能力。……社會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來只買‘體面商品’的人購買‘奢侈品’,使本來只買‘必需品’的人購買‘體面商品’……事實上,時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們‘金錢準則’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費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奪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B.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英國境內商品更豐富
C.追求時尚成為當時消費的主流D.工業革命導致生產效率和國民收入的提高
17.2011年11月7日,國務院溫家寶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組織成員國第十次會議并發表講話“該組織成立十年來,朝著維護地區安全、促進共同發展的既定目標穩步邁進,為我們今天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各種挑戰、維護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礎。”該組織應是
A B C D
18.戰國時期有一個流派主張“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個流派應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9.“理會得熟時,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歷、刑法、天文、地理、軍旅、職官之類,都要理會,雖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識個規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這段話提倡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經世致用
20.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是矛盾的。彼得拉克曾這樣講過說:“當這顆心靈思考或談到宗教時,即在思考和談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靈魂的拯救時,我肯定不是西塞羅主義者或柏拉圖主義者,而是_。”通過這則材料能說明
A.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仍然堅持自己宗教信仰
B.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仍主張聽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主張順從人性追求現實幸福
D.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主張追求自然賦予的各項權利
21.英國牛津一戶人家40年前只花幾個先令,買下《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的第一次版珍本,但這家人竟然不識好貨,一直把達爾文于1859年出版的這部劃時代巨著放在客房廁所的書架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才突然發覺,原來這本書價值不菲。這本書的“價值不菲”在于
A.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科學依據
B.成為歐洲啟蒙運動批判專制統治的思想武器
C.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思想動力
D.成為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理論武器
22.現代一位學者在評價近代中國某一運動時指出“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行為,一尊理性,而迷信斬焉,無知妄作之風息焉。”該運動的口號應是
A.中體西用 B.民主共和C.民主科學 D.社會主義
23.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農科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袁隆平宣布“百畝片”試驗田畝產首次突破900公斤,這是雜交水稻產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飛躍。下列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說法不正確的是
A.袁隆平首次成功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B.“左”傾錯誤得到糾正是袁隆平選育雜交水稻品種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D.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他的這項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
24.戰國時期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創作了長詩《離騷》,下列世界文學名著其創作風格與《離騷》屬同一類的是
A BC D
25.李大釗說:“歷史的真實,有二意義:一是說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記錄是正確的,一是說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解喻是正確的。前者比較的變動少,后者則時時變動。”這是因為
A.歷史學是人文學科,具有不確定性 B.歷史學家闡述歷史,難免主觀因素
C.人類知識不斷增長,歷史觀的變化 D.歷史認識總是越來越接近歷史真實
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第2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6---28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9---3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回答。
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
一一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關于蘇格拉底之死
雅典人口總數 雅典公民總數 陪審、審判人員及產生方式 表決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審 審判人員 產生方式
約40萬 約4.2萬 6000 501 抽簽 舉手 一審制 漫神和蠱惑青年
材料三:1689年以后的英國離民主制還遠得很,英國的新政治體制無非是寡頭政治。
一一《歐洲文化史》
材料四
基本內容
羅斯福總統向聯邦眾議院民權專門委員會發表演講 “失業,僅次于戰爭,是我們這一代蔓延最廣,噬蝕最深……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給人民工作,使人們有不虞匱乏的自由。”
聯邦眾議院法律專門委員會向眾議院提交的報告 “《全國工業復興法》在北方各州暢通無阻,投票率大多超過90%,黑人投票率還不止這個數字。”
聯邦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專門調查小組向參議院提交的報告 “聯邦政府實際上要對國家經濟每一重要方面進行負責,包括生產、勞工、失業、社會保險、住房、公共工程、洪水控制和自然資源保持等。雖然未完全剝奪各州在這些領域的統治權,但聯邦政府對這些領域的政策比任何一州的管理措施都重要得多,這使聯邦與州之間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什么政治制度?有何特點?材料二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問題?(5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世紀后期一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民主政治是怎樣不斷發展完善的?(2分)
(3)根據材料四,簡要歸納當時美國政治出現的新特點。(3分)
(4)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古今政治文明發展的看法。(2分)
27.(10分)關稅是指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國所征收的稅收。閱讀下列有關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規定的稅率,(中國)進口貨為其價值的4—13%,一般普通進口物品為5%,較之開關前的稅率降低了58—79%。1858年的天津條約簽訂后,主要進口品的稅率又較1843年的稅率降低了13—65%。1859—1875年間,英、法、德、美的進口稅率為15—42%,相當于中國的3—8倍。如英國對從中國輸入的茶葉所征收的關稅為25%,美國對從中國輸入的熟絲所征收的關稅為35—60%。
——摘編自虞和平《1895—1936年間中國關稅制度與外貿狀況的變化》
材料二 1929—1933年爆發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更加助長了本已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各國間的關稅大戰愈演愈烈。美國將關稅水平提高至53%,推動了45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關稅。……深刻的教訓,促使各國開始認識到在生產國際化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廣泛開展國際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4月,23個國家簽訂了123項雙邊減讓關稅協議。這些雙邊協議被匯編成一個單一文件,稱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摘自楊起善《關貿總協定與復關對策研究》
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鴉片戰爭后30多年間中國的進口稅率的變化趨勢。這種通過協定的關稅有何突出特點?(4分)
(2)據材料二,指出1929—1933年大危機期間的經濟表現。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二經濟表現造成的影響。(6分)
28.(16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留美幼童返國后職業(職務)分配統計表(部分)
職業(職務) 人數
國務、外交部長、公使、海關官員、鐵路官員、電報局官員、陸海軍軍官等 63人
軍醫、教師、鐵路工程師、律師、冶礦技師等 28人
經營商業 8人
注: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選派了12 名10歲至16歲的幼童赴美留學,均于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
——摘編自高宗魯《中國幼童留美史》
材料二 1898—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統計表
年份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人數 97 143 159 266 727 1242 2557 約8000
——摘編自李協京《近代中國的赴日留學生》
現查各學校共有中國學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學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學武科者二百余人,其數不為不多。
——摘自駐日公使楊樞《具陳兼管學務情形折》(1904年1月)
本校為中國女子留學生特設速成師范學堂,教授普通學科,要使此等卒業生,擔任祖國女子教育,以資其開進輔導。
——摘自《日本東亞女子學校附屬中國女子留學生速成師范學堂章程》
材料三 中國國科學院檔案處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國共派出留蘇學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學生學習工科專業,10.6%的學習理科,6.9%的學習農林,3.4%的學習醫學,3.2%的學習文科,1.7%的學習文化藝術,1.6%的學習財經。
——摘自張久春等《新中國初期向蘇聯派遣留學生》
回答:
(1)材料一中,留美幼童返國后的職業主要集中于哪幾類?由此推斷清政府選派留美學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據材料二,歸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生赴日留學的狀況。聯系所學知識,指出促成當時留日的時代背景。(5分)
(3)據材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派遣學生赴蘇留學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4分)
(4)簡評上述三個時段留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3分)
請考生在第29、30、31、32四道題中任選1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作答時請將選好的題號寫在方框內。
29.(12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歷史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農民連綿不斷的起義迫使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這些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們(農民)絕沒有滿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條款,他們覺得這些條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給了貴族。在以后數十年中,隨著農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們對土地的渴望也相應增長,并變得越來越不滿足。……農民不但要為他們在1961年時得到的土地交納贖地費,而且還要交納各種地方稅。此外,他們還要負擔俄國工業化的大部分費用,因為很高的保護關稅使他們購買的制成品費用上升。
改革后俄國工人數量變化表
時間(年) 1865 1890 1898
數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紀)80年代,俄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重工業中煤、鐵的產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紀初,俄國石油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間,俄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6倍。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農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們是從貴族中推選出來的,按照習慣方式斷案。如果他們判決錯了,農民也沒有地方上訴。刑法雖然廢除了極為殘酷的肉刑,但拷打農民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
1905年,沙皇政府認為,最嚴重的危機……是遍及全國的農民暴動。……他們的口號是:“給我們土地,土地應該屬于我們,因為我們是土地的耕種者。”
——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1
請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國的農民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3分)
(2)據材料二概括俄國改革后到20世紀初經濟發展的突出表現有哪些?(4分)
(3)根據材料一、三分析,為什么俄國經濟長足進步,到1905年卻又出現農民暴動遍及全國的局面?從中得到什么啟示?(5分)
30. (12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 伊朗同宿敵美國的斗爭連日來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媒體稱美政府已決定把伊朗革命衛隊列為國際恐怖組織,伊朗總統內賈德則針鋒相對宣布伊朗已成為“核國家”,并公開稱伊方已有超過3 000臺用于鈾濃縮活動的離心機投入運行。隨即又有媒體說,美國已擬定針對伊朗的“三天閃電作戰計劃”,伊美兩國關系似有加劇緊張之勢。
材料二 目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占78%,發展中國家占22%;而世界人口發達國家只占20%,發展中國家占80%。
(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的什么問題? (4分)
(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6分)
(3)針對上述材料反映的情況,你認為我國政府應如何應對? (2分)
31. (12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尋找石油,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資幾百萬美元在中國西北地區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獲甚微而離去。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一位教授在中國做了一番地質調查后,發表文章,斷言:“中國貧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澤東和周恩來把李四光請到中南海,詢問中國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認為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證明中國沒有石油可采”。
請回答:
(1)材料二中,毛澤東和周恩來把李四光請到中南海詢問中國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4分)
(2)李四光認為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論依據是什么?結合史實說明李四光觀點的正確性。(6分)
(3)結合材料一,聯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精神。(2分)
32.(12分)【探索歷史的奧妙】
材料一:右圖是喬托于1305—1306年創作的壁畫《猶大之吻》。情景是:猶大上前親吻耶穌,以作為捉拿耶穌的暗號。因此猶大的吻是出賣主的暗號,罪惡的吻。
材料二:2006年4月6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正式將一份遺失了約1700余年的《猶大福音》手稿及翻譯公之于世。手稿記載,猶大其實是按照耶穌本人旨意(注:耶穌授意猶大,完成上帝的救贖計劃)而出賣耶穌的,猶大事實上是耶穌最喜歡、最信賴的門徒。手稿經過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譜照影術、內文比對、古字比對等五種鑒定后,被認為貨真價實。
——高福進《歐美文化史論》
材料三:伊文思……還想恢復它原來的模樣,盡可能接近原型。他雇傭了能工巧匠用鮮艷的色彩在褪色破舊的壁畫上重新描繪;他用鐵梁和混凝土把搖搖欲墜的樓梯間支撐起來;他重修一些房間,根據他自己的設想,盡可能讓它們顯得堂皇,這樣,克諾塞斯在伊文思眼里真是魅力無窮了!……伊文思“復原”后的克諾塞斯遺址是多么令人神往!一些評論家稱之為“混凝土克里特島”,真有點使人又悲又喜。悲的是:正如今天考古學家所認識到,他的復原工程簡直是錯誤的,依今天考古學家之見,伊文思若不試圖修復它,它會顯得更好些。喜的是:成千上萬的人來這里參觀旅游……。
——呂貝克·斯特夫《廢墟的真相》
請回答:
(1)名畫《猶大之吻》創作素材源于什么?根據《猶大福音》手稿能否為猶大平反?簡要說明理由。(6分)
(2)據材料三,一些考古學家為什么認為伊文思的復原工程簡直是錯誤的?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6分)
2017高考歷史模擬卷參考答案
1---5 B C D C C 6---10 B A B B D 11—15 D C C C C
16—20 D A C A A21—25 D C B A C
26.(12分)
(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分)
特點:皇權至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2分)
問題:民主范圍狹窄;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的參政方式。(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2)頒布了一系列限制王權的法案(如《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1832年議會改革。(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3)立法部門產生專門機構;民主范圍擴大;民生成為政府關注的重要內容;聯邦政府權力得到加強。(3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4)代議制的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政治文明的發展具有多樣性。(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7.(10分)
(1)趨勢:不斷降低。(2分)
特點:不平等(片面性)。(2分)
(2)表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提高本國關稅(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大打關稅戰。(2分)
影響: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加深了經濟危機(延緩了經濟危機的復蘇);客觀上推動了關貿總協定的成立。(4分)
28.(16分)
(1)類別:近代官員、專業技術人員。(2分)
主要目的:通過向西方學習,培養新式人才;維護清朝統治。(2分)
(2)狀況:留日人數遞增并形成熱潮;學習科目以文科為主;出現女子赴日留學的現象。(3分)
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給國人帶來的震撼(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引發嚴重的民族危機)。(2分)
(3)特點:以學習理工科為主。(2分)
原因: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國內建設的需要。(2分)
(4)影響:推動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加強了中國與外國的聯系;促進了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3分。若答“促進中國的近現代化”得2分)
29.(12分)
(1)提供了資本(土地和資金)、勞動力以及商品市場。(3分)
(2)基本完成工業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工業總產量增長迅速。(4分)
(3)原因:司法改革在農村進展緩慢,農民依然遭受貴族欺壓;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農民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榨,階級矛盾尖銳。(3分)
啟示:土地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工業化進程中要關注農民利益。(2分)
30:(12分)
(1)材料一:和平問題;材料二:發展問題。(4分)
(2)材料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了新的表現,超級大國倚仗其經濟、科技、軍事優勢,鼓吹“先發制人”和“預防性干預”,以爭奪和控制世界戰略要地和資源重地。材料二: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貧富差距擴大。(6分)
(3)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努力。(2分)
31(12分):
(1)背景:建國初期,石油嚴重短缺;國民經濟恢復后開始的工業化建設,使國家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4分)
(2)依據: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2分)
史實:根據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地質部門、勘探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4分)
(3)敢于挑戰權威、勇于探索的精神。(2分)
32 (12分)
(1)《圣經》。(2分)不能。(1分)理由:孤證不立,需要多種史料的相互印證;許多文獻資料不可避免滲入人們的價值觀及主觀認識,通常不如實物資料可信。(3分)
(2)理由:伊文思的修復工作參雜了他本人的想象,歷史是無法依據想象重現的。(3分) 看待這一問題:歷史是客觀存在的過去,靠主觀的想象來再造是不科學的;對于重大文明遺址還是少一點改造,多一點保護;復原工程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3分)(只要言之成理,皆可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