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帶答案(2)
二、非選擇題
25、(19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3年(英國)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國民總收入的15. 7%,到1867
年,0. 07%的家庭就取得l6.2%的國民總收入……l867年,占家庭總數約3/4的勞動者
家庭在國民總救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額,而占家庭總數約l/4的中.上社會階層則占
有國民總收入的60%強.
一一摘自錢乘旦《工業革命中的貧窮》
材料二; 19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生產與工資增長指數(1900年=100)
一一以上表格根據《全球通史》有關數據整理制定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①的小說《西比爾》對19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階級的分化
作了以下描述:“兩個民族(富人和窮人),它們之間沒有往來、沒有同感;它們好像不同地帶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習慣、思想和感情;它們在不同的繁育情況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樣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國政治家,保守黨領袖,1868年、1874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當政時期推行
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權延伸至工人階級男性、工會的合法化和罷工的權利條
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階級”,即“資產階級”,和依賴工資的工人的“勞動階級”,即“無產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斗爭和戰爭.和平解決問題,已經為時
過遲.……只要小小的撞擊,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戰斗的呼喊就會傳遍全國:“向宮殿
開戰,給茅屋和平!”
一一摘自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
請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當時英國的哪些社會現象?(3分)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4分)
(2)依據上述材料,針對當時英國社會階級分化的問題,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的解決方案有何不同?(4分)誰的方案更符合英國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為什么?(8分)
答:(1)①19世紀上半期,英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1分)
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擁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或工業資產階級)財富迅速增長,而勞動者(或工人階級)相對貧困。(1分)
②19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1分)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1分)
③19世紀下半期,英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增長幅度較大(或經濟待遇有較大改善)。(1分)
原因: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發展;殖民掠奪給英國帶來財富的迅速增長;工人為爭取經濟權利不斷進行斗爭。(任答2點即給2分)
(2)迪斯雷利:從改良主義思想出發,主張通過政府改革,提高“窮人”階級(無產階級)的政治地位,緩和社會矛盾。(2分)
恩格斯:從階級斗爭的思想出發,強調工人階級應該以暴力革命(武裝斗爭)的方式反對資產階級統治,求得自身解放。(2分).
迪斯雷利的認識更符合英國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2分)
因為: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適應當時英國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需要(2分)
英國并不具備工人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條件.(2分)
19世紀中后期英國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推動了英國社會的穩定發展(2分)
26、(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浙江自古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輩出,學派林立,文化繁榮,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浙東學派”)浙東學派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北宋時期,這是浙東學術的雛形時期。主要代表有“明州楊杜五子”和“永嘉九先生”。第二階段是南宋時期,這時形成了浙東諸學派。主要有: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還有以“甬上四先生”(楊簡、袁燮、舒、沈煥)為代表的四明學派。第三階段是明代,這個時期主要是以陽明心學的興起為主要內容。第四階段是清代的浙東學派。這個時期是浙東學術的全盛時期,主要代表有黃宗羲、萬斯同、全組望、章學誠、邵晉涵。
――張剛雁《浙東學派概述》
材料二:“(三代)皆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夫四民交致其用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雖偏,尚有義。若后世但奪之以自利,則何名為抑?”“其要欲使四民世為之,其理固當然,而四民古今未有不以事。至于丞進髦士,則古人蓋曰無類,雖工商不敢絕也。”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
材料三:“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 …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遷,力之所及者而業焉… …故曰,四民異顯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王陽明文集》
⑴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浙東學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6分)
⑵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人葉適在經濟方面的主張。(2分)
⑶ 有的學者認為王陽明是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之一。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陽明“啟蒙思想”的主要主張,分析其產生“啟蒙思想”的根源。(8分)
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浙東學派留給我們的主要的精神文化遺產。(2分)
答案:(1)浙江商品經濟發達,明代以來,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發達(寧波是重要的對外貿易窗口);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宋室南遷至今杭州,浙江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宋元明清時期民族矛盾激化,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嚴重,許多思想家憂國憂民。(任答3點,6分)
(2)反對重農抑商,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否定不許工商子弟為官的舊規,主張工商業者參政議事。(2分)
(3)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天地之心,反對外在權威;具有進步的平等觀,認為“四民”(士、農、工、商)的差別僅僅在于職業,提倡“四民”平等;博大寬廣的仁愛思想(即博愛思想)。(6分)
根源:明朝中期后,商品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2分)
(4)順應商品經濟發展潮流,提倡發展工商業;破除傳統觀念的束縛,推動思想解放;倡導民主平等,具有初步啟蒙意識(任答2點,2分)
2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圣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歷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養齋。其文學侍從之臣,每以書畫供奉內廷。又設如意館,制仿前代畫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時供御器物,雕、組、陶埴,靡不精美,傳播寰瀛,稱為極盛。
——《清史稿•藝術傳》
材料二:俄國彼得一世(1672—1725)深刻感受到俄羅斯與西歐各國的差距。他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國家改造成一個同樣強盛的歐洲國家,他采取各種措施加速把俄羅斯趕向文明。他把個人對西方技術的癡迷化作了國家的行為。他按照西歐的模式興辦學校,開設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等,他不斷地引進俄國人聞所未聞的新鮮事物。1725年12月,俄國科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國家集中科學人才,發展科學事業的核心機構。彼得親自為科學院制定了預算,每年約2.5萬盧布。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德國、荷蘭等國的大批科學家,從這時開始,對科學研究的重視成為俄國的傳統,并一直延續。
——摘編自《康熙與彼得取法西學的異同》
(1)根據材料一概括說明康熙帝是怎樣對待西學的。(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康熙與彼得一世對待西學的不同之處,并說明這種不同對各自國家所產生的影響。(9分)
答案:
(1)融合西方歷法于中國歷法之中;仿照西法測繪地圖、鑄造槍炮;重用在西學方面有特長的人才;設立畫院展覽、觀賞西式器物。(6分)
(2)從行為方式上看,康熙向西方學習基本是個人行為,而彼得一世將其化為國家行為;
從對待西學的目的看,康熙設立的畫院是為滿足個人觀賞的需要,彼得一世設立的科學院成為發展科學事業的領導核心;
康熙并未因此而重視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引進西方科技人才有限,彼得一世引進了西方大批科學家,重視科學研究也成為俄國的傳統。(6分)
影響:彼得一世統治時期,俄國大規模向西方學習,使俄國擺脫了落后局面,逐漸成為歐洲強國;而康熙以后中國逐步走向閉關鎖國,沒有使國家擺脫落后狀態。(3分)
古典文學作品也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特殊史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這文嫂方說道:“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債,開四五處鋪面:緞子鋪、生藥鋪、綢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上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蠟,伙計主管約有數十……家中田連阡陌,米爛陳倉,赤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光的是寶„„”林氏被文嫂這篇話說的心中迷留摸亂,情竇已開……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進)痛哭的原因,向眾人解釋:“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這舍舅本來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讀了幾十年的書,秀才也不曾做得一個,今日看見貢院,就不覺傷心起來。”……“這也不難!我這幾個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幾十兩銀子借給周先生,讓他捐個監生,不就能參加鄉試了嗎?”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贄還同樣以不留情面的態度解剖自己,指責自己缺乏誠信:“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饒德。”如果李贄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釋也只是他在追求個性與行動的自由,而不是叛離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說中所描述的經濟發展現象,并指出其影響。(6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現象?小說折射了怎樣的社會問題?(6分)
(3)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簡要評析材料三所述觀點。(6分)
答案
(1)現象:商品經濟發達;物資流通繁榮;富商大賈產生。(2分)
影響:拜金主義思想盛行,(2分)沖擊傳統道德與義利觀。 (2分)
(2)現象:商人仍視科舉為正途。(2分)社會問題:造成狹隘的人才觀,阻礙社會發展。扭曲人性傷害人的心靈(6分).
(3)李贄矛盾的個性心理折射出轉型期的社會病態。明朝中后期,專制體制不斷加強,個體無法彰顯個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沒自身才能與價值。表明傳統社會正在走向沒落;思想上李贄反對權威;但又困惑于商品經濟發展對傳統儒家道德的沖擊,欲求努力維護儒家社會理想。(6分)
(或參考:李贄矛盾的個性心態是明后期病態社會的反應。專制壓制八股束縛個性自由;商品經濟沖擊綱常倫理;反對權威又維護儒家理想社會。)
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