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帶答案
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C.類似于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D.標志著中央中樞機構的基本成熟
2.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蘊涵了很多處世哲學,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的。這說明古代中國人
A.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 B.重天命輕人為的處世理念
C.農本儒本的社會意識 D.重農業重儒學的處世道德
3.“今切以為其當與不當,可內反于心而定也。堯謂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則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對此話理解正確的是
A.是一種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B.意為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為對君主的權力形成制約 D.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4.某思想家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井,皆有怵惕側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下列選項中,屬于上述思想合理延伸的是:
A.“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B.“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
C.“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D.“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5.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中說:“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關于這三回革命的論述,不正確的是( )
A. 周朝的革命體現了族權和政權的結合
B. 漢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來官僚政治的局面
C. 辛亥革命使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
D. 辛亥革命開啟了進步的閘門,使反動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6.時任北洋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聯合西南將領通電全國,電文曰:“某等眷懷祖國,義憤填胸,痛禹甸之沉淪,憫華胄之奴隸。圣賢桑梓,染成異族腥膻……與其強制簽字,貽羞萬國,毋寧悉索敝賦,背城借一。軍人衛國,責無旁貸,共作后盾,愿效前驅。”材料反映的是
A.北洋軍閥通電贊成共和以投機革命 B.五四運動的愛國要求得到軍人響應
C.北伐的勝利進軍造成軍閥內部分裂 D.日本全面侵華激起愛國將領奮起請戰
7.有學者提出:只有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不是某個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軍事領導),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不是輔助性的而是主導性的”時,中國革命才能說是進入了完全意義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那么,依據這一觀點,中國進入“完全意義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標志應該是
A.五四運動 B.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C.國民革命運動 D.南昌起義
8.1959年3月,臺灣當局“外交部”規定,今后凡對外提及大陸時,改稱“紅色中國”或“共產黨中國”為“中共政權”;提到自己時,將“自由中國”改稱“中華民國”。這些提法的改變反映出其
A.放棄了敵視大陸的原則立場 B.堅持了“一個中國”的理念
C.發出了謀求兩岸和解的信號 D.響應了“一國兩制”的方針
9.某次國際會議達成宣言“關于越南,在尊重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原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政治問題的解決,應使越南人民享有經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選而建立的民主機構所保證的基本自由。為使和平的恢復得到足夠的進展„„將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內,在停止敵對行動協定中所規定的國際監督和監察委員會成員國代表所組成的國際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普選。”該會議( )
普遍認同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推動亞非國家相互同情和支持
C.對中國的對外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D.使越南完成了統一大業
10.某科學家曾這樣評價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的意義:“他如此清楚地出現在感官前,以致古往今來煩擾哲學家們的所有爭辯立即為我們眼睛看到的無可辯駁的證據所破除,從而使我們擺脫了有關這一科目的啰嗦的爭論。”該科學家是
A.牛頓 B.愛因斯坦 C.普朗克 D.伽利略
11.唐詩及其以前的諸文體大多屬于精英文學,深沉莊重,簡潔精煉;宋詞及以后的諸文體更傾向于平民文學,寄興遣情,娓娓道來。出現這種變化的歷史原因不包括:
A.社會生活去綱常化帶來的大眾情感愉悅
B.商品經濟趨向繁榮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
C.印刷術等技術創新利于彰顯平民的審美要求
D.古代文明發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綜合結果
12.清代惲壽平在《南田論畫》中說:“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種靈氣。惟其品若天際冥鴻,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聲情并集,非大地快樂場中可得而擬議則也。”材料說明當時繪畫領域
A.青綠山水居畫壇統治地位 B.追求畫面景物復雜精巧
C.繪畫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 D.繪畫藝術講究師法自然
13.恩格斯稱贊一位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指的應是
A.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宗教神學崇信的“地心說”
B.伽利略創立的試驗科學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C.牛頓創立經典力學完成了科學史上的劃時代飛躍
D.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顛覆了關于人類起源的傳統觀念
14.恩格斯讀了某書后欣喜異常地說, “至今還從來沒有過這樣大規模的證明自然界是歷史發展的產 物”。列寧也評價這本書“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 礎之上”,“探明了物種的變異性和承續性”。這本書的重要社會價值在于( )
最早提出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
B.否定了人類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結
C.啟迪人們理性思考并加速了歐洲啟蒙運動的來臨
D.徹底打破了一神之下眾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15.南宋畫家馬遠、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畫面一側,被后世稱為“馬一角”“夏半邊”,有人聯系他們生活的時代稱這類畫作的意境為“殘山剩水”。以下詩句中與這類畫作創作背景相同的是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B.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C.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 D.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6.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由此可知,還魂紙( )
①生產遍布全國各地 ②降低了生產成本 ③制造工藝更加復雜 ④擴大了原料來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表為《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部分古代科技成果統計
類別 數學 天文歷法氣象 地學 化學 農學 機械 水利 輕工 兵器
項數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下列對我國古代科技發展史解讀不正確的是:
A.最能體現我國古代科技辯證整體性特征的是中醫學
B.“天、地、人”整體觀導致了古代天文學十分繁榮
C.中國古代的科技形態長期保持理論型和實用型的特點
D.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與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條件
18.美國科學家亨利•奧古斯特•羅蘭曾經告誡美國科學界說:“如果我們只注意科學的應用,必定會阻止它的發展。那么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退化成像中國人那樣(明清時期),他們幾代人在科學上沒有取得進展,因為他們只滿足于科學的應用,而根本不去探討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原因。”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是
A.傳統生產方式阻礙了科技創新 B.科舉制度阻礙科技發展
C.中國人不注重理性思維 D.閉關鎖國的政策和環境
19.1795年出版的法國作家孔多塞所寫的《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書目錄摘要: ……第四個時代人類精神在希臘的進步下迄亞歷山大世紀各種科學分類的時期 ……第七個時代科學在西方的復興一從科學最初的進步下迄印刷術的發明第八個時代從印刷術的發明下迄科學與哲學掙脫了權威的束縛的時期……。這表明作者認為
A.歷史是人類理性不斷解放的過程 B.科學技術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C.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斷融合 D.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自己
20.著名學者李澤厚認為:“盡管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方面漢承秦制……但是,在意識形態的某些方面,又特別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漢卻依然保持了南楚的鄉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體現該觀點的是
A.《史記》 B.《漢書》 C.《上林賦》 D.《阿房宮賦》
21.1922 年,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告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有:(四)蒙古、x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聯邦制,統一中國本部、蒙古、x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這表明
A.中共以各階層利益為出發點 B.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開始推行
C.中共對國家結構的初步構想 D.二大的奮斗目標不切合實際
22.某中學歷史教師利用數學坐標軸畫了一條不甚精確的曲線圖,其反映的是西歐
A.王權演變 B.教權演變 C.資產階級力量變化 D.市民權力變化
23.瑞士牧師慈運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將希伯來文、希臘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經翻譯成蘇黎世當地語言;后來,蘇黎世市議會決定了《圣經》改革方案,成為官方政策。1525年蘇黎世市議會廢止彌撒,改由慈運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A.慈運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義逐漸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啟蒙運動沖擊傳統教權
24.中國古代文人們經常以書法、繪畫抒發自己的意趣、思想,明末清初石濤的繪畫作品《睡牛圖》繪一人在牛背上凝思,意境孤凄,自題曰:“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卻無心,不睡不夢寐。”作者這一藝術的主要寓意是
A.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對農耕經濟的反思
B.諷刺了中國人閉關鎖國,不了解世界大勢
C.表達了作者懶散不愿入仕的心意 D.試圖改造中國傳統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