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歷史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2)
高一下歷史期末考試試題答案:
1.D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中反映佃農早上在田地耕田,晚上在集市賣東西,用米換銀、抵租的行為;材料中未反映雇傭勞動關系,排除A;反封建斗爭也未提及,排除B;當時農民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勞動產品,且不符材料,排除C;故選D。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
2.C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信息“高田車進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反映出這種灌溉工具能把水引到高處,也可以把高田的水排出;“腳痛腰酸曉夜忙”說明這一工具使用人力。A項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排除;筒車使用的是水力;D項使用的是風力;B項翻車是一種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符合題意。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生產工具的進步
3.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信息和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太祖雖出身農民,建立明朝后政權后轉向封建政權,其統治基礎基礎仍為地主階級,其經濟基礎仍為地主土地所有制。遷移富戶到南京等地是為了加強對地主富戶的控制,抑制土地兼并,保護個體農民土地,緩和階級矛盾以維護封建統治,B符合題意。此種行為沒有動搖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杜絕土地兼并,排除AC;材料沒有反映將這些人的土地歸為王室所有,排除D。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土地制度•明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4.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明清之際江南由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棉紡手工業發展迅速,婦女地位提高。A 項說法錯誤,古代中國婦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機會較少。C 項說法錯誤,明清之際婦女受封建禮教束縛,在傳統的經濟生活中依然是承擔了“女織”的任務。D 項說法錯誤,沒有史實體現。故選B。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手工業的發展•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
【名師點睛】此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的棉花種植等相關知識。棉花宋末元初由邊疆傳入內地,元代得到很大的發展,技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紡織業的中心;明代后期成為普遍的衣料。在這一過程中,婦女的家庭紡織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婦女地位也受到重視。
5.A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中的“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于無限大為特征的動態消費社會的同步發展”,即海外對廉價服裝的需求量逐漸增大,據此可知,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海外市場的擴大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力,故正確答案為A項。題干材料并沒有涉及棉紡織業,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D項不是題干強調的側重點。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原因
【名師點睛】英國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條件:①根本:市場條件——海內外市場擴大;②資本條件——通過資本原始積累;③技術條件——工場手工業時期技術積累,興起技術革新浪潮;④自由勞動力條件——通過圈地運動獲得;⑤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制度(英國為君主立憲制度)、專利法案;⑥牛頓力學的創立和普及,提供知識;⑦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6.C
【解析】
試題分析:世界歷史很早就開始了,A項中“從此開始”說法錯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排除B;D項中“開始出現”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新航路的開辟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世界市場雛形出現,C正確。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
【名師點睛】新航路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同時又是殖民掠奪之路。①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密切的整體。②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導致“商業革命”,世界市場雛形出現。③殖民掠奪之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開始,導致東方國家日益貧困和落后。
7.C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發展,改變了工業結構,C項正確。經濟壟斷并非新能源應用的直接結果,排除AD;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對重工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并非決定作用,排除B。故本題選C。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新能源的應用
8.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相關史實,要求選擇不正確的選項。材料提到,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①段1500年到1600年,進行殖民擴張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故A項正確,排除。第②段1600年到1700年,加緊殖民擴張的是荷蘭、英國、法國等國,故B項正確,排除。第③段1700年到1800年,成為最大贏家的是英國,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故C項錯誤,符合題干要求。第④段1800年到1900年,說明了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把殖民擴張推向頂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故D項正確,排除。
考點: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過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9.A
【解析】
試題分析:作者主張“沿邊各路,方亟待第次興辦”,推進交通近代化,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作者觀點,沒有反映出國民政府對發展鐵路交通的態度,故B項錯誤;修筑鐵路是資本輸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歐美國家本國鐵路“密若蛛網”,沒有涉及在華修筑鐵路,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西方列強對中國鐵路事業的態度,故D項錯誤。
考點:近代中國•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近代中國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10.D
【解析】
試題分析:從材料信息看,陳旭麓認為,自鄭和航海之后中國日益保守,而同時代的西方日益進取,中西方政策差異導致中國與西方歷史發展方向大相徑庭,故D項正確。鄭和航海時期的中國,在綜合國力上遠遠領先于西方,故A項錯誤;B項與史實不符;C項中的完全過于絕對。
考點:中國古代經濟結構的特點•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中西方比較
11.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是圖表型材料選擇題,試題新穎,通過設置情景來了解歷史,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對圖表的解讀,聯系所學的知識,再結合排除法,可明顯知道選項②的說法是錯誤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都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排除,本題選擇B正確。
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變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影響
12.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初期黨的政策。這句話是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講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開始了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故答案為C。A項“八字方針”是在1960年提出。B項是1956年。D項“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開展了農村和城市經營改革
13.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學生解答此題注意題干中要求的是“相同原因”,圖表中第一個高峰是在八十年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第二個高峰時期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我國正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符合題意的是D項,A項錯誤,B項不符合第一個時期,C項不符合第二個時期。
14.C
【解析】
試題分析: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堅持公有制主導地位,沒有改變所有制結構,故A項錯誤;國有企業改革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變革,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國有企業改革要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故C項正確;國有企業改革堅持公有制,與私有制的西方自由企業制度有本質區別,故D項錯誤。
考點:現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
15.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是錯誤的;②符合材料要求;③正確;④錯誤。所以答案選B。
考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服飾的改變
16.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民國時期風俗變化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有效信息“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闡述了斷發的原因是因為革命成功了。故選C項。其它選項與題意不符,均排除。
17.D
【解析】
試題分析:考查運用所學解讀材料的能力。根據所學,“庚申之變”實際上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庚申之變”后20年中國社會出現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事件。其促進了西方思想的傳播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故選D。
考點:•近代中國經濟•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洋務運動
1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②是同盟會的機關報,宣傳的是革命思想,③是新文化運動的報刊,宣傳的是民主科學思想,與題意不符。①④是維新派的報刊,故選D項。
考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大眾傳媒的發展•近代報刊
19.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第三次超長經濟增長周期是1991年--2005年,其原因是美國采取“新經濟”發展模式;A項是戰后美國經濟出現了三次較長周期的經濟繁榮的共同原因;C項是1982年--1990年的原因;D項是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選B。
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西方國家調整政策
20.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美關系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題干反映的現象主要是由中美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和中國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造成的,故答案為D。
21.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二戰后7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經濟危機,面對這一次經濟危機,這些國家立即增大了自由經濟比率,削減了國有化比重,也從側面說明了西方國家面對危機并沒有自然調整而是“反應過度”,所以與該材料觀點一致的是選項A。
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削減國有化比重
22.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題干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不斷發生,特別是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貧富分化程度已經逼近甚至超越了歷史高點,說明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則直接孕育著它的對立面即社會主義的復興。故選C項。
考點:羅斯福行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自由放任”的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
23.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圖片信息的能力,從圖中信息可知,歐美社會保險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較高,結合所學可知①②④項正確,故C項正確;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但較高的社會福利會打擊人們的工作積極性,故③錯誤,排除。
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本主義的新變化•福利國家
24.D
【解析】
試題分析:英國兩次推行經濟方面的國有化政策,實際上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行的結果,而最終導致了經濟上面的嚴重問題,恰恰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減弱,故選D。
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本主義的新變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5.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表信息的能力,從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出俄國十月革命后工業快速發展,成就巨大,但結合史實和表格信息能夠判斷A B 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1928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早已結束,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但蘇聯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片面發展工業而忽視農業協調發展的現象,所以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舉措不利于蘇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C項說法農業集體化的推行,有助于為工業化提供資金、原料等,目的不是發展農業本身,而是服務工業,所以C正確符合史實和題意,故答案選C。
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模式”•工業和和農業集體化
26.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材料“以黨的領導干部為主體的特權階層,對自由交流知識的限制和缺乏激勵個人發揮主動性的制度”這是斯大林模式政治體制的弊端,結合所學,戈爾巴喬夫推行政治體制改革,故選D.
考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戈爾巴喬夫改革
27.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全球化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難度中等。極端全球主義者的總的觀點是民族國家的終結,結合選項,符合這一主旨的是B項。A、C、D三項認識到民族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消極影響,但并不主張終結國家的存在,不符合題意。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全球化趨勢•極端全球主義者
28.B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提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構想順應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故B項正確。A錯在“新實體”,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排除。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影響
【名師點睛】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在經濟合作區域,大致在古絲綢之路范圍之上。包括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x疆等五省區,西南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四省市區。“一帶一路”為基礎的國家戰略海外投資,是以我國對外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綜合國力增強為基礎的,體現的是和平、合作、共贏的精神。
29.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項與現今的史實不符,歐盟在推進經濟一體化方面曾取得巨大成就,成員國數量實現較大增長,內部貿易發展迅速,內部雖然存在著很多的矛盾,但不能說是前景堪憂,所以排除A項 。C項明顯錯誤,與題目中漫的標題不符合,所以排除C項。從漫畫中各國家在歐盟的地位與處境的不同可排除D項。故選B。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歐盟的發展狀況
30.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經濟)危機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每次危機都在其高峰時,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迅速制服,雖然每一次都距離災難的邊緣又近了一點”。 說明國際經濟體系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故B項正確;經濟危機是不可以避免的,A錯誤。C是經濟危機的特征,D錯誤,排除。
考點: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影響。
31.(1)材料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材料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短暫春天)
(2)材料二: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的熱潮;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頒布了一些獎勵實業的法令;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清末“新政”獎勵實業等措施。
(3)特點:投資規模小;重工業落后;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區
(4)認識:在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只有徹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才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主要考察的是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從材料一“1872~1894年”并結合材料二中的“1895—1913年”以及材料三中的“從1912年到1919年”的時間界限可以得出,材料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材料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2)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基礎知識識記能力,比較簡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的熱潮;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頒布了一些獎勵實業的法令;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清末“新政”獎勵實業等措施。
(3)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三“中國新建廠礦六百多家,新增資本達一億三千多萬元”體現了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少,規模小;材料“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此外,火柴、榨油、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說明了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落后;從材料四的表中可以看出,民族工業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區。
(4)本題主要考察的是論述和闡述問題的能力。根據四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只有徹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才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32.(1)長安唐朝、汴京北宋;
(2)坊市界限不復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時間限制,出現夜市和曉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監視;經濟職能加強等
(3)出現了具有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兩項寫一項即可,不寫“萌芽”兩字只能得分一半);時間:明朝中葉(明朝中后期);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主要考察的是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從圖一中坊市的分布和宮城的名稱可知是唐朝的長安城;從圖二中“夜市”“瓦肆”等商業區的分布和宮城的名稱可以得出,這一時期坊市制度已經被打破,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二是北宋的汴京。
(2)第一小問變化,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抓住圖二中“商業街”“夜市、曉市”的信息,可已看出北宋東京形成街市,突破了時間限制,出現夜市和曉市;第二小問特點通過對比唐宋都城的變化,可得出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官府控制的減弱。
(3)第一小問從材料三中“出現大戶張機為生”“而工匠趁織為活”“得業則生,失業則死”的信息來歸納可得出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第二小問聯系所學知識可得出時間是明朝中葉,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坊市制度的演變
高一下歷史期末考試試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