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試題訓練及答案講解
B.人創造了萬物
C.人是唯一可以衡量萬物的工具
D.人的價值
答案 D
講解 此題考查的是智者學派的作用,A項錯誤在于智者學派強調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B項和C項的錯誤在于擴大了人的作用,所以應該選擇D項。
2.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異教徒的德行》中寫道:“人們可以說孔子和蘇格拉底一樣,運用他們在倫理方面的權威,使哲學回到人間。”以下能夠充分證明這一觀點的是( )
A.他們都強調道德的重要性
B.他們都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
C.他們都關注知識對人的改造
D.他們都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
答案 A
講解 根據材料“倫理方面的權威,使哲學回到人間”,結合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治以及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可判斷選擇A項。孔子主張維護周禮,不主張發展個性,故B項錯誤;蘇格拉底不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D項錯誤;C項雖然正確,但題干未涉及對人的改造,只是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
3.古希臘智者學派在社會道德方面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不必強求一律;而蘇格拉底卻認為“美德即知識”。這從根本上反映了( )
A.人們關注的對象從自然界轉向人類
B.希臘城邦民主制度從繁榮走向衰落
C.古希臘雅典城邦社會道德世風日下
D.人們對人的研究轉向法律和宗教
答案 B
講解 本題需要關注題目要求“根本上”,同時還需要了解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背景。針對雅典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的現象,蘇格拉底希望通過重新樹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來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4.蘇格拉底坐牢時,聽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向他求教。唱歌的犯人很吃驚:“您就要被處決了,為什么還要學唱新歌呢?”蘇格拉底回答說:“這樣我死的時候就會多一首新歌。”這體現了蘇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
A.人是萬物的尺度
B.認識你自己
C.美德即知識
D.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答案 C
講解 蘇格拉底臨死不忘學習知識,以實際行動實踐了他“美德即知識”的主張。A項是智者學派的主張;D項是亞里士多德的主張。
5.某一時期,“世俗主義和個人主義反映在學術研究和教育中……課程強調學習古典藝術和體育鍛煉,目的是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做一個合格的市民。”該時期的主流社會思潮是( )
A.禁欲主義 B.人文主義
C.理性主義 D.自由主義
答案 B
講解 根據材料信息“世俗主義”、“個人主義”和“古典藝術”可以推斷該時期是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的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故B項正確;A項屬于中世紀,C和D項屬于啟蒙運動時期,與材料反映階段不相符合,故A、C、D三項錯誤。
6.薄伽丘《十日談》中有個《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財主在酒后說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連耶穌都可以喝”,結果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后來他疏通關系,還“獻上一大塊‘肥膏’,讓神父涂在眼上,也好醫治修士見錢眼紅的毛病。”最后被釋放回家。該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B.倡導人生及時行樂并崇尚理性與科學
C.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并諷刺教會的腐敗
D.抨擊教會的貪婪和“靈魂獲救”的騙局
答案 C
講解 從材料信息可知,財主因喝了酒并說了不合適的話而被判處火刑,可知教會禁欲;從財主向神父行賄,神父接受賄賂,可知教會腐敗。可見,該故事意在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并諷刺教會的腐敗,故選C項。
7.“人應該與上帝平起平坐,因為兩者同為世界主宰”。主張這種觀點的是( )
A.古希臘的智者學派
B.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家
C.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
D.近代的儒學思想家
答案 C
講解 從“上帝”可首先排除D項;題干觀點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是人文主義的體現,由此可排除B項;A、C兩項都具有人文主義精神,正確解答須理解兩個時期人文主義的不同內涵,從“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這種觀點把矛盾直指宗教神權統治,故排除A項,C項正確。
8.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喻:“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材料反映了這場宗教改革( )
A.主張廢除教階制度與宗教儀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揚《圣經》至高無上
D.挑戰教會權威
答案 D
講解 題干材料認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會壟斷教義,具有絕對的權威。宗教改革后,人們繞開了教會直接與“上帝”對話,不再迷信傳統、陳規,即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故選D項。
9.西方人文精神經歷了三次大的演進和變化,涌現出許多時代巨人,發出具有震撼力的時代吶喊。下列人物和主張的連線,正確的是( )
A.普羅塔戈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統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C.伏爾泰——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 D
講解 普羅塔戈拉的思想特點是強調感性,忽視道德,A項說法錯誤;薄伽丘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肯定人和人的價值,但“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是莎士比亞的人文思想的體現,B項排除;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國盧梭的思想,C項排除;康德是啟蒙思想家,強調理性,D項正確。
10.18世紀某位西歐思想家說:“全體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體就可以規定什么是應該做的事,同時又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這是使政治體得以活動與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權利;主權者在創立政府時賦予君主的,也正是這種權利。”他闡述的是( )
A.社會契約說 B.三權分立說
C.君主立憲說 D.法律至上說
答案 A
講解 社會契約說以契約建立的國家,任務是遵守自然法,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從材料“全體就可以規定什么是應該做的事,同時又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這是使政治體得以活動與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權利”,這與社會契約說思想相同,故A項正確。三權分立說強調權力之間制約與平衡;君主立憲說強調君主權力受到法律制約;法律至上說強調法律至上,故B、C、D三項說法不正確。
11.關于某一運動的歷史影響,恩格斯評論道:“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從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這一運動( )
A.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美好的藍圖
B.標志著歐洲人文主義的復蘇
C.沉重打擊了羅馬教廷的特權
D.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答案 A
講解 根據材料信息“思維著的悟性”“平等和人權”可知該運動為啟蒙運動,該運動提倡自由、平等、人權、民主和法治,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美好的藍圖,故A項正確;啟蒙運動標志著歐洲人文主義的成熟,故B項錯誤;啟蒙運動打擊的對象是歐洲封建專制制度,故C項錯誤;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精神動力和理論支持,故D項錯誤。
12.法國啟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的主張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政治思想方面,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制,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這反映了當時法國( )
A.政治派別的林立 B.階級關系的復雜
C.思想主張的多樣 D.經濟利益的沖突
答案 C
講解 18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確立,思想領域掀起一場更為激進、徹底的啟蒙運動。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代表新興資產階級,A、B、D三項說法不正確,思想家們的思想差異主要反映了思想主張的多樣。
高考歷史復習試題訓練:主觀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文藝復興使14~16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學和藝術的創新活動,逐漸傳播到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內容從文藝創新擴大到宗教改革、科技探索、地理大發現。主導思想是反抗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提倡尊重人格尊嚴的人文主義。
——周有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1)為什么不能說“14~16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學和藝術的創新運動”是古典文化的“再生”?
(2)有人說,文藝復興也是一次宗教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對天主教的態度是什么,為什么?
(3)怎樣理解將文藝復興稱作“人”的發現?
答案 (1)從表面上看,文藝復興運動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文學和藝術的運動,其本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2)態度: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反對天主教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但并沒有放棄宗教信仰,他們對教會勢力持和解的態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原因:天主教統治歐洲一千多年,資本主義還處于萌芽階段,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
(3)文藝復興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高了人的地位,因此被稱為“人”的發現。
講解 第(1)題聯系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答;第(2)題的“原因”聯系教會的壓制作答。第(3)題考查文藝復興的本質。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啟蒙運動源自人們對____神學教條的開始懷疑。懷疑的緣由主要有兩大發現:一是新大陸的發現,二是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圣經》居然對這兩個事實只字未提!一下子就發生了信仰危機。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應避免把權力單獨委托給一個人、幾個人或少數人,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為此,提出一條原則,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用權力來約束權力,形成一種能聯合各種權力的機制,其中各種權力既調節配合,又相互制約,即權力要分開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材料三 西方從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教會神學,其內容不是關于這個世界的問題,而是關于另一個世界的問題,身后世界的問題。任何神學的東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覺醒了,那么神學的東西不管多么貌似強大,都是不堪一擊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紀的西方封
建國家中,與君權平列的有教權。……一個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權利,封臣就可以不對封主盡義務。……西方封建時代法律來自社會,而非出自君權。儒家的圣賢主張經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現實世界治理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這樣,儒家經學對我們社會的影響之深、力量之韌是罕見的。……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既是君,又是神,君神合一。……一切權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國還有一個關于君權的理論,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國啟蒙運動遇到的困難要比西方啟蒙運動遇到的困難大的多。
——摘自吳于廑《中西啟蒙運動的比較》
(1)依據材料一分析啟蒙運動發生的原因。
(2)據材料二歸納孟德斯鳩的觀念,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簡要分析孟德斯鳩思想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論證“中國啟蒙運動遇到的困難要比西方啟蒙運動遇到的困難大的多”這一觀點。
答案 (1)新航路的開辟和近代科學的興起引發了信仰危機。
(2)觀念:權力容易被濫用,要分權,實現權力的制約和平衡。理論影響: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律的理論基礎。實踐:美國頒布1787年憲法,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中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西方神學關注來世,束縛容易突破;中國儒學影響根深蒂固。西方有與君權平列的教權;中國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對封臣沒有絕對的權力;中國君主具有一切權力。西方法律來自社會;中國法律出于君權。
講解 第(1)問考查啟蒙運動的原因,把握材料“一是新大陸的發現,二是地球在繞太陽轉”即可歸納。第(2)問考查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原因及影響,把握材料“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以及其在理論實踐上的反封建、為資本主義奠定基礎等方面概括即可。第(3)問考查中西啟蒙運動的阻力不同,從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經濟上自然經濟占主體、思想上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