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真題練習帶答案解析
B.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C.簽訂了退出戰爭的和約
D.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3月”“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決面包”的信息說明題干中所指的政府應該是一戰時期沙皇政府,故此次革命應該是二月革命。結束了兩個政權并存局面是指十月革命,故A項錯誤;二月革命結果是推翻了沙皇統治,故B項正確;簽訂了退出戰爭的和約是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故C項錯誤;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指的是十月革命勝利,故D項錯誤。
2.(2015·濟寧)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不要議會制共和國,而要從下到上由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組成的共和國。”這表明列寧主張( )
A.徹底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建立無產階級專制的政權
C.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D.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
【答案】 D
【解析】 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已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A項的說法不準確;B項“無產階級專制”明顯錯誤;C項闡述的是革命的方式,材料未有提及;分析材料可以明確這里重點強調的是政權的構成和組織形式,只有D項符合材料內容。
3.(2015·廈門)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曾嘗試“直接過渡到純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和純社會主義的分配”。結果,這一嘗試( )
A.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B.有效鞏固了工農聯盟
C.導致了新經濟政策被廢止
D.迅速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答案】 A
【解析】 通過分析材料可知,當時蘇俄嘗試的政策計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顯然是指1918~1921年初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設想的是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但該政策卻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所以選擇A項。有效鞏固工農聯盟的是新經濟政策,導致新經濟政策廢止是斯大林提出的工業化方針,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C、D三項。
4.(2015·廣東·22)發生在1920年蘇俄的現象有( )
A.私營企業紛紛涌現
B.國營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
C.政府禁止買賣糧食
D.農民積極參加農業集體化運動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1920年蘇俄正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商品貿易,故本題選C。
5.(2015·泰州)“僅在實施的頭一年,就有一萬家企業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轉到了私人手上。按規模說,這都是些工人不超過5人的小作坊;它們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產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比較,對照是令人驚訝的,因為在蘇維埃政權的初年私人貿易是被禁止的,而對工人的剝削是絕對不允許的。”材料所反映的經濟變革有( )
①部分恢復私有制 ②實行商品貿易 ③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 ④禁止私人貿易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據題干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轉到了私人手上”“小作坊”可知,當時的蘇維埃政權部分恢復了私有制,故①正確;依據材料信息“利用本地的原料,生產日用必需品”可知,當時恢復了商品貿易,故②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故③錯誤;禁止私人貿易是“在蘇維埃政權的初年”,即經濟變革之前,不符合題意,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6.(2015·安徽六校教研會)列寧曾指出:“為了逐漸發展強大的工農聯盟,除了在工人國家的領導和監督下發展商業并逐漸提高農業和工業的現有水平外,就沒有任何別的出路……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于此。”此話意在強調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 )
A.鞏固工農聯盟 B.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關系
C.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D.向社會主義過渡
【答案】 A
【解析】 由“為了逐漸發展強大的工農聯盟,……就沒有任何別的出路……”可知列寧強調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鞏固工農聯盟,A項正確。B、C兩項所述是新經濟政策的途徑和手段,D項是新經濟政策的最終目標,即向社會主義過渡。
7.(2015·廣東雅禮中學)1928年,斯大林視察西伯利亞農村后說,蘇維埃制度不能長久建立在兩種不同的基礎上,即“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工業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認識在實踐中體現為( )
A.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B.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體系
C.實行農業生產關系改造
D.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
【答案】 C
【解析】 注意題干中的時間和內容。1928年蘇聯的工業化已經開展起來,但斯大林認為“個體小農經濟”無法適應大規模工業化的需要,不能為工業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業產品消費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農業開始改造,消滅個體勞動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發展集體農莊,由個體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規模農莊,屬于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調整,故選C;選項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其認識背景應該是當時蘇聯面臨的嚴峻國際局勢,即被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以及本國工業和經濟水平的落后;B項和D項的表述與材料意思相差甚遠,材料是要說明發展工業和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的,在實踐中的體現是采取措施解決這一矛盾,顯然B、D兩項不合題意要求。
8.(2015·邯鄲)在斯大林的觀念中,國家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所支撐的軍事力量)是衡量先進與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會諸層面的現代化及其協調發展等更廣義的發展領域趕超先進國家則不在他的視野中。這一觀念影響下蘇聯實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D.農業集體化方針
【答案】 C
【解析】 依據所學,A、B兩項主要都是列寧時期的經濟政策,故排除;C項符合題意,斯大林上臺后,蘇聯逐漸廢除了新經濟政策,執行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的經濟政策;D項是為C項服務的。故應選C。
9.(2015·廣東中山)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在工業化時期,實際上是把農業作為“殖民地”了。把農業作為“殖民地”主要是指( )
A.犧牲農業、農民的利益為工業提供糧食、資金和原料
B.余糧收集制
C.取消商品、貨幣關系,實行供給制
D.大規模開荒,提高糧食產量
【答案】 A
【解析】 由“殖民地”可知題干強調不合理的過度的索取。斯大林的工業化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故A項正確;余糧收集制不屬于斯大林執政時期,故B項錯誤;取消商品、貨幣關系,實行供給制屬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故C項錯誤;大規模開荒屬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故D項錯誤。
10.(2015·新疆模擬)下圖是《俄國(蘇聯)實力發展曲線圖》。圖中1935~1975年,蘇聯實力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業基礎和能源儲備都比較雄厚
B.歷次經濟體制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C.加強了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控制
D.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工業化模式
【答案】 D
【解析】 本題要注意題干設問所給的時間1935~197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在這個體制下,蘇聯進行了以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五年計劃”,蘇聯一躍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二戰后,蘇聯成為唯一的一個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故D項正確。蘇聯原為一個農業國,A項錯誤。二戰后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顯成效,B項錯誤。C項是二戰以后的史實,與材料時間不符。
11.(2015·南京)“外交的失敗更進一步損害了他在其同事們之間的聲望。他在古巴部署導彈這一魯莽計劃成為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加強了工業部門管理體制
B.創辦了與國外合資的企業
C.擴大了集體農莊的自主權
D.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中信息“古巴部署導彈這一魯莽計劃成為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是指赫魯曉夫,故選C。A、B、D各項不符合赫魯曉夫改革。
12.(2015·安徽六校教研會)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由此可見,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 )
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識的混亂,加劇社會動蕩
B.加盟共和國被賦予過多權力,離心傾向加強
C.戈爾巴喬夫改革損害了國家的利益遭到反對
D.外部資本主義勢力國家對蘇聯的壓制和滲透
【答案】 A
【解析】 由“但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可知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了蘇聯社會思想意識的混亂,造成社會的動蕩,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加盟共和國和外國資本主義的相關信息,B、D兩項錯誤;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否損害國家的利益與題干無關,C項錯誤。
高考歷史主觀題真題練習13.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遭遇瓶頸現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辦企業的成功之處,但同時也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從19世紀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戰爭后,“官督商辦”企業的官權越來越重,其內在矛盾越來越深、越來越尖銳。曾經大力主張并親自實踐“官督商辦”模式的鄭觀應無奈地寫下了《商務嘆》:“輪船招商開平礦,創自商人盡商股”,“辦有成效倏忽變,官奪商權難自主”,“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官督商辦模式的歷史使命,到此的確已經完成。
——摘編自雷頤《歷史的裂縫》
材料二 在19世紀末,當進程走到一定的距離時,還是遇到了瓶頸。可是,總體而言,英國的企業家是在等待別人來解決瓶頸問題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跡象和活力的表現均已明顯可見。
——摘編自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美】
《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
材料三 政府為發展冶金、采礦和電力工業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廠,使俄國成了獨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銀行和貿易模式之外的工業國家。……斯大林不相信價格競爭,而是依靠正規的集中的資源配置來分配設備和物資。這導致了瓶頸現象和浪費,因為給各個工廠的配額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過毫無疑問,迅速的工業增長正在發生。在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時期的西方正陷于經濟蕭條,蘇維埃的機器產量和金屬制造業增長了14倍。蘇聯已在德國和美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
——摘編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末中國官督商辦模式失敗的原因和英國遇到瓶頸的表現。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斯大林時期工業化建設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頸的原因及其啟示。
【答案】 (1)原因:企業所有制問題產權不明,官商矛盾尖銳;企業管理不善多有腐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抵制。
表現:企業創新乏力;經濟衰退明顯;科技中心地位喪失。
(2)措施:制定完備的五年計劃;建立獨立于資本主義世界之外的經濟體系;依靠強大的自然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
原因:排除市場體制,倚重計劃體制;國際形勢的變動,如西方經濟危機的恢復等。
啟示:適時調整經濟政策與模式;積極利用國際機遇,與世界經濟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