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強化訓練附答案講解
A.個人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B.法律維護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專政
C.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D.公民參與城邦事務的權利受到限制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意“共同體中……權力沒有分散到個體手中……義務也不是以維護公民個人利益為目的的……只有共有的權利和義務”可知,城邦權力利益高于一切。
2.(2015·洛陽二模)某學者認為,在古代希臘,自由完全是一個政治概念,與此相適應,他們承認個人對社群權威的絕對服從是與這種集體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說“個人在公共事務中幾乎永遠是主權者,但在私人關系中卻是奴隸”。這表明該學者認為古希臘( )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存在著絕對權威勢力
C.公民個體的自由受到限制 D.排斥私有財產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由“個人在公共事務中幾乎永遠是主權者,但在私人關系中卻是奴隸”。可知在古希臘民主政治下,公民個體自由受到限制。C項正確。
3.(2015·江淮十校)邵龍寶在《超越政治權威的羅馬法》中寫道:“古代雅典有幾萬常駐外來移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金融業為雅典人提供稅收(公民不納稅),但卻沒有政治權利,也沒有占有土地的經濟權利。”以下符合材料的論述是( )
A.這說明雅典民主實質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B.導致雅典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C.羅馬法強調外邦人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
D.外邦人沒有占有土地的經濟權利
【答案】 D
【解析】 材料“卻沒有政治權利,也沒有占有土地的經濟權利”,說明在雅典外邦人沒有占有土地的經濟權利,D項正確。A、B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羅馬法中的萬民法適用于所有被羅馬統治的公民,C項說法錯誤。
4.(2015·合肥)柏拉圖認為“奴隸決不會成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會成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們擁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會如此。因為如果對不平等的東西給予平等地位,其結果正是不平等”。據此,他強調雅典社會( )
A.階級矛盾尖銳 B.缺乏民主政治
C.消除等級差別 D.沒有絕對平等
【答案】 D
【解析】 由“因為如果對不平等的東西給予平等地位,其結果正是不平等”可知柏拉圖承認和肯定社會不平等的存在,認為沒有絕對平等,D項正確。柏拉圖肯定奴隸制度,A項錯誤;B項與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實不符;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
5.(2015·廈門)“約法十二章的頒布,只是防止貴族階級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規章。這一切只不過是給予了平民階級比較大的安全感,以及對國家事務參與的切身感。”下列有關“約法十二章”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由公民大會制定和頒布
B.使平民獲得了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力
C.廢除了維護貴族利益的不合理法規
D.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強調《十二銅表法》有利于防止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新的法律,可以給予一般平民較大的安全感和對國家事務的參與權,說明《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打破了原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制定和任意解釋的權利,所以選擇D項。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機構,排除A項;B項的“平等”不符合史實,平民是不可能與貴族平等參與國家政權的;C項不正確,《十二銅表法》仍然包含很多維護貴族特權的條款。
6.(2015·廣東七校聯考)羅馬法的最后發展階段出現在與其土生土長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羅馬帝國最不羅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動在那里緊張地進行著,整個古老的生機和威力一直保持著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觀點的是( )
A.羅馬法只適用于羅馬公民
B.萬民法使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C.帝國的擴張是羅馬法發展的重要原因
D.羅馬法迅速向世界傳播
【答案】 C
【解析】 羅馬發展到帝國階段,出現萬民法,不只適用羅馬公民,還適用其他人民,故A項錯誤;標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B項錯誤;由“與其土生土長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羅馬帝國最不羅馬化的民族之中”可知題干強調帝國的擴張性對于羅馬法發展的影響,故C項正確;羅馬法雖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但并沒有迅速向世界傳播,故D項錯誤。
7.(2015·合肥一模)《十二銅表法》第八表第九條規定:“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如為適婚人,則處死以祭谷神;如為未適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并處以賠償雙倍于損害的罰金。”由此說明該法律的實質是( )
A.重罪輕罰 B.保護私有財產
C.法律嚴酷 D.保護未成年人
【答案】 B
【解析】 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不論是未婚人還是適婚人都會得到嚴厲的處罰,從實質來看,體現羅馬法律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特點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B項正確。材料部分反映A、C、D三項的信息,但不是法律的實質。
8.(2015·黃山)羅馬法學家莫特斯丁稱,“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終身結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關系”;查士丁尼《法學階梯》中則提到,“婚姻或夫妻關系是男女的結合,它包括不能分開的生活的親密交往”。對此表述正確的是( )
A.羅馬法的核心是調整公民人身關系
B.羅馬法追求男女關系的平等
C.神學思想在羅馬社會影響日益衰微
D.羅馬法有利于調整社會關系
【答案】 D
【解析】 由“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終身結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關系”“婚姻或夫妻關系是男女的結合,它包括不能分開的生活的親密交往”可知羅馬法關注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界定,從而有利于調整社會關系,D項正確。A、B、C三項均與材料信息無關。
9.(2015·四川·9)《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關于該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它是古羅馬習慣法的匯編 B.它限制了貴族的權力
C.它是當時羅馬社會的寫照 D.它不屬于羅馬公民法
【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逆向思維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所學知識。結合羅馬法相關史實,《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公民法的一部分,D項說法錯誤,故選。
10.(2015·江蘇·1)“萬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市民法的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地中海商業習慣與法規,主要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萬民法繼承了公民法的具體內容
B.萬民法是公民法的適時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財產所有權的規定
D.公民法是萬民法的組成部分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說明萬民法對公民法的內容進行了革新,故B項正確。
11.(2015·重慶·9)426年,羅馬帝國頒布《引證法》規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無明確規定時,則依照五大法學家(生活于二三世紀之交)的法律著述來解決——若他們的著述觀點有分歧,則以多數為準;如果形成多數,則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觀點為準;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見表示,則由執法者自行選擇。這則材料說明在當時羅馬帝國司法裁判中( )
A.執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權
B.五大法學家的意志可凌駕于法律之上
C.貴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條文
D.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 D
【解析】 A項明顯與材料內容不相符,所以排除。材料內容反映的是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是羅馬帝國司法裁判的依據,并不是他們的意志,所以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答案選擇D項。
12.(2015·淄博5月)古希臘人不僅留下了表現力與美的《擲鐵餅者》(右圖)等一系列藝術品,也留下了
在奧林匹亞競技會上幾乎是赤身裸體參加每一項競技活動的佳話。這種以裸體為美,以健美發達的軀體為榮的風尚說明古希臘社會( )
A.效仿神靈,無拘無束
B.古風濃厚,世情淳樸
C.崇尚自然,歌頌人性
D.人民主權,個人自由
【答案】 C
【解析】 《擲鐵餅者》“以裸體為美,以健美發達的軀體為榮”展現的是人的力與美,歌頌的是人性,不是效仿神靈,故A項錯誤,C項正確;《擲鐵餅者》無法看出古風濃厚,世情淳樸,故B項錯誤;圖片沒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高考歷史復習強化訓練:主觀題
13.(2015·新課標Ⅱ·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
——據《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弟子們安排蘇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他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了毒藥,從容赴死。
——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與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
【答案】 (1)孟子:治國需要法制;權利不能干預執法;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蘇格拉底:守法是正義行為;法制關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嚴格守法。
(2)社會背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古希臘工商業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歷史價值:他們的法制觀念分別對中國和西方法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人類思想發展史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