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強化訓練帶答案
C.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D.抗日戰(zhàn)爭
答案 A
解析 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從清朝的封閉和黑暗的中世紀文化,向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標志著中國由古代向近代轉型的里程碑是鴉片戰(zhàn)爭,答案為A項。
2.“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使古老的中華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個優(yōu)于自己的外來文明的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艱難曲折,不僅因為它是外來、強迫、后發(fā)的,更是因為中國當時的大清王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這個挑戰(zhàn)竟毫無認識,因此不知所措。”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鴉片戰(zhàn)爭是東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
B.外來文明阻礙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C.晚清王朝沒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機遇
D.鴉片戰(zhàn)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始
答案 C
解析 由“更是因為中國當時的大清王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這個挑戰(zhàn)竟毫無認識”分析,C項是對材料觀點的正確理解。A項“首次”的說法與史實不符;西方列強的入侵會給中國的現(xiàn)代化帶來不利因素,但“阻礙”一說并不是題干所強調的,B項排除;中國近代化的開始是以洋務運動為標志的,D項說法錯誤。
3.下表是一場學術研討會的活動安排。據(jù)此推測,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應該是( )
9:00~10:00 朝鮮與東學黨起義 10:10~11:00 北洋海軍的悲歌 11:10~12:00 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A.____與太平天國運動
B.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及其影響
C.西化思想與洋務運動
D.中國經(jīng)濟的近代化
答案 B
解析 朝鮮東學黨起義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線,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戰(zhàn)后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鼓勵發(fā)展實業(yè),民族工業(yè)有了初步發(fā)展,因此答案為B項。
4.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中寫道:“從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來臨之前的這段時間,是外國人在北京少有的快樂時期,是一個外國人享有特權和特殊自由的時代,他們可以毫無阻礙地深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 )
A.《辛丑條約》的簽訂
B.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C.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1901年”“外國人……可以毫無阻礙地深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可知,這一時期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獲得了許多特權,中國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這與《辛丑條約》的簽訂有直接關系。B項屬于《天津條約》的內容;C項出現(xiàn)在1915年后;D項是辛亥革命的影響。
5.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說:“我們在暴亂中并無所失。而事實上我們的威信大增,我們敢肯定地說,多少年來我們在北京……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高。我們與清朝官員的聯(lián)系從未像今天這樣密切。”該“暴亂”是指( )
A.戊戌變法 B.義和團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我們與清朝官員的聯(lián)系從未像今天這樣密切”,說明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情形發(fā)生在義和團運動被鎮(zhèn)壓,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之后。因此題干中的“暴亂”是指義和團運動。
6.某事件被稱作以反滿的漢民族主義為主要號召的“傳統(tǒng)民變的特殊標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jié)”,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戊戌變法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掀起的革命運動,沖擊了封建統(tǒng)治,受時代影響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性質。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掀起的意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改革運動,義和團扶清滅洋,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的改革運動,以“反滿”“漢民族主義”為號召的歷史現(xiàn)象只有太平天國運動符合,故選B項。
7.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溝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谩7駝t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成長。”下列史實可以佐證錢穆先生這一觀點的是( )
A.太平天國運動 B.辛亥革命
C.洋務運動 D.五四運動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理解認識。根據(jù)題干材料中“政治制度”排除C項,根據(jù)“從國外移來”這一信息可以排除A項,根據(jù)“決然無法成長”信息排除D項。
8.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其中“第一次歷史巨變”應當是( )
A.由閉關走向開放
B.由愚昧走向科學
C.由落后走向富強
D.由專制走向共和
答案 D
解析 “第一次歷史巨變”是指辛亥革命,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由專制走向共和,在民主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第二次歷史巨變”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題干中提及的“第一次歷史巨變”應該與辛亥革命相關。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
9.“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戰(zhàn),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實際上之懲創(chuàng)后,終能反省……不料殘暴成性之日本,執(zhí)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茲特正式對日宣戰(zhàn)。”這一文告發(fā)表的歷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B.全面抗戰(zhàn)開始
C.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D.國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從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即日本與英美開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對美國開戰(zhàn)的標志性事件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這也標志著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A、B、D三項的發(fā)生時間依次是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都不符合題意。
10.《中國震撼世界》:“一般美國人都認為,中國戰(zhàn)爭主要是一場民主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戰(zhàn)爭……似乎沒有人意識到,那么多中國人支持共產黨是因為共產黨支持著抗日戰(zhàn)爭期間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權。”杰克·貝爾登的以上看法( )
A.帶有美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
B.揭示了中國政局變動的本質
C.是冷戰(zhàn)思維的體現(xiàn)
D.反映了抗日政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答案 B
解析 杰克·貝爾登比較客觀地評價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中共取勝的原因(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得人心者得天下等),并指出一般美國人評價的缺陷,故選B項。
11.“在國民革命中,‘喚醒中國’既是一個革命目標,又是一個革命策略。作為國民革命中政治活動家和知識分子所關注的基本問題,‘喚醒中國’要求運動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喚醒中國”的具體使命是( )
A.打倒帝國主義,消滅軍閥
B.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民國
C.抗擊日本侵略,保家衛(wèi)國
D.廣泛發(fā)動群眾,武裝割據(jù)
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迅速到來。這里的國民革命運動是指國共合作下,社會上多個革命階層廣泛參加的,打倒帝國主義,消滅封建軍閥的斗爭。
12.下列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兩次歷史性的巨變,對兩次巨變共同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
大總統(tǒng)誓詞 新中國成立
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C.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新起點
D.改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
答案 C
解析 A項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而不是封建制度;D項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績;辛亥革命后,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者的共同點是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高考歷史復習強化訓練:主觀題13.五四運動爆發(fā)96年以來的歷史表明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閱讀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觀點一 五四精神是一種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胡繩、雷頤、高力克等學者)
(1)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原則,試以五四運動的史實說明五四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
觀點二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在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批判與選擇之間存在矛盾,這種矛盾既是兩個文化體系碰撞后的產物,又是新舊時代接觸后的結果。(張寶明、歐陽哲生、劉雨等學者)
(2)簡述五四運動前“兩個文化體系碰撞”的歷程,概括新文化運動前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所持的態(tài)度。
觀點三 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關于救國方略有三種觀點:一是學術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二是走俄國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葉青等學者)
(3)道路抉擇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最終選擇了哪一條道路?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4)道路創(chuàng)新是革命成敗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和理論方面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正確的革命道路的?
(5)在中華民族努力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今天,五四運動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答案 (1)反對巴黎和會將德國侵占中國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迫使北洋軍閥政府拒簽和約等。
(2)歷程:從維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民主、科學思想(新文化運動)。
態(tài)度:全盤否定(反對舊道德;把斗爭矛頭指向儒家道德)。
(3)道路:俄國式的革命道路。
理由: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踐證明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4)實踐:毛澤東發(fā)動秋收起義,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理論:“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5)發(fā)揚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繼承傳統(tǒng)文化,善于學習外來文化;將先進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14.(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抗日戰(zhàn)爭”內容的目錄摘編。
第二十章 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開始
第二十一章 兩條路線、兩個戰(zhàn)場
1.抗日戰(zhàn)爭中的兩條路線
2.國民黨軍隊的大潰退
3.平型關大捷
4.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建立和迅速發(fā)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論持久戰(zhàn)》的發(fā)表和中國共產黨的六屆六中全會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區(qū)的鞏固和發(fā)展
第二十六章 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和民主運動的開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1.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解放區(qū)軍民大反攻和日寇的無條件投降
3.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提出一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議及理由需觀點正確,符合歷史事實。)
答案 修改建議
可對目錄進行增、刪、合并或結構調整;建議合理,結合目錄,緊扣抗日戰(zhàn)爭。
修改理由
第一等級:觀點正確,理由充分,史實準確。
第二等級:觀點正確,理由欠充分,史實基本不準確。
第三等級:觀點基本正確,理由不充分,史實不清。
第四等級:觀點不正確,不符合基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