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沖刺訓練附答案解析
高考歷史沖刺選擇題訓練
B.中國進出口貿易格局漸趨優化
C.中國處于國際分工體系低端
D.中國應保護關稅禁止商品輸入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國日益淪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成為西方國家經濟的附庸,日益邊緣化,故C項正確;A、B兩項不符合事實;D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法實現。
2.讀《1871年和1881年中國棉紡織品進口數量統計表》,該表反映出19世紀七八十年代( )
1871年 1881年 增長率(%) 棉紗(萬擔) 5 17.2 244 棉布(萬匹) 1 224.1 1 493.1 22 A.棉紡織品是西方輸華的主要商品
B.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在不斷增加
C.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困難重重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沒有顯示西方輸華的其他種類商品的情況,無從得知棉紡織品就是西方輸華的主要商品,故A項錯誤;材料也沒有顯示中國農產品投放國內市場或國外市場的情況,故C項錯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困難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
3.“申江(上海黃浦江)鬼國正通商,繁華富麗壓蘇杭。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今年買經更陸續,農人紡經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生絲
B.清政府廢止“重農抑商”政策
C.民族工業發展需要原料
D.蘇杭地區傳統紡織業力量薄弱
答案 A
解析 關鍵信息: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題干材料反映出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A項正確,排除C、D項;B項“廢止”說法與史實不符。
4.時文有曰:“中國與洋人通商……從此反客為主,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
A.廣大農村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
B.傳統農業和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D.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答案 D
解析 關鍵信息是“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可見外商控制了中國的絲、茶市場,所以D項正確。
5.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某位人士自我評價說:“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余……半生名節,被后生輩描畫都盡。”這位名人最有可能是( )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康有為
答案 C
解析 本題解題首先結合材料信息“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余”分析,反映了李鴻章被封為封疆大吏、主辦洋務運動、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等史實,故正確選項為C。
6.1895年7月19日,清廷發布上諭:“圖自強而弭禍患……以恤商惠工為本源。”其結果
是( )
A.實踐了師夷長技的主張
B.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
C.抵制了外國對中國的侵略
D.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答案 D
解析 抓住時間“1895年”,抓住關鍵句“以恤商惠工為本源”,說明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結合所學可知其結果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故D項正確。
7.1905年創辦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發展迅速,成為民族煙草工業的領頭。1919年,在煙草市場據有絕對優勢的英美煙草公司,指控南洋公司產品為“日貨”,迫使其停業。南洋公司奮起抗爭,在眾多民眾的聲援下,終于重新開業。從上述材料可獲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國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民族工業的發展
B.民族工業力量相對弱小
C.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D.外國資本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答案 A
解析 “據有絕對優勢的英美煙草公司”迫使南洋公司停業,反映出民族工業力量相對弱小,包含B項的信息,所以不選;同時,以上所引內容也反映了外國資本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所以D項不選;“在眾多民眾的聲援下,終于重新開業”,反映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所以C項不選;材料沒有民國政府政策的內容,故A項符合題意。
8.1933年,工業總產值中,消費資料工業產值占70%以上,而生產資料工業產值不到30%。1936年,生產資料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3%,而消費資料工業產值則占工業總產值的77%。這一材料反映的實質是( )
A.民族工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B.近代工業結構的畸形發展
C.近代民族工業布局不合理
D.官僚資本、外國資本的壓榨
答案 B
解析 近代工業結構呈現輕工業相對發達、重工業相對落后的畸形發展格局,故消費資料工業產值遠遠高于生產資料工業產值,所以選B。
9.1938年,地處長江三峽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搶運戰時物資和人員到四川,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見,“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
A.增強了國民黨軍隊圍剿紅軍的實力
B.為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C.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保存了物質力量
D.阻滯了日軍對沿海地區的侵略
答案 C
解析 1938年國共合作已實現,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宜昌大撤退”目標在于保存物質力量,不在于阻滯日軍侵略。C為最佳選項。
10.(2014·浙江高考)從甲圖到乙圖,表明( )
甲圖 清初乙圖 民國
男子剃發蓄辮初年男子剪辮
A.先進習俗必然取代落后習俗
B.某些生活習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C.專制王朝由強大走向敗落的歷史命運
D.專制與民主的斗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答案 B
解析 清初要求蓄辮,“蓄辮”成為歸附清王朝的標志,民國初年要求剪辮,剪辮被看作是“革命”的象征,故選B項;民俗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故A項錯誤;乙圖中的民國初年表明當時清朝已被推翻,C項中“走向沒落”表述錯誤;圖片無法反映民主與專制斗爭的過程,故D項錯誤。
11. 2013年4月26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在上海交大發表演講時稱:對法國人來說,在上海生活不會有“異鄉”感,因為上海過去曾被稱為“東方的巴黎”,或許某一天巴黎也會成為“西方的上海”。上海曾被稱為“東方的巴黎”,是因為近代上海( )
A.在城市發展中接受了法蘭西浪漫情懷的熏陶
B.法國租界曾是旅居在此的法國巴黎人的思鄉舊夢
C.城市建筑的法式特點突出,烙有濃郁巴黎風情的印記
D.受西方文化影響,發展為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國際大都市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上海是中國近代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西學東漸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變動,地理位置的便利等,使得上海成為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故選D。
12.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個判斷:“一部中國近代文化史,從側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機器發達史;而一部近代中國文學史,從側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聞事業發展史。”從社會生活史的角度,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A.商業資本投資印刷業而獲利豐厚
B.廢除科舉制迫使讀書人投身實業
C.技術革新擴大了大眾傳媒的影響
D.社會變革促進了閱讀習氣的變化
答案 C
解析 注意題干角度限定“社會生活史“,結合材料信息“印刷機器發達史”和“新聞事業發展史”可知C項為最佳答案;A、B、D三項的觀點材料中沒有體現,也沒有緊扣社會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
高考歷史沖刺主觀題訓練
13.近代中國伴隨著苦難,一步步走向蛻變。民族工業是第一個邁向蛻變的,然而在蛻變的整個過程中,它卻如同幼蟲破繭成蝶一般艱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1)請結合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一中所說的“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
材料二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年代 商辦 官辦和官商合辦 外商企業 設廠數 資本
(千元) 設廠數 資本
(千元) 設廠數 資本
(千元) 1872~
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
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辦企業注冊資金1萬元,外商企業注冊資金10萬元以下未做統計)
(2)依據材料二,說明1895~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中的三類企業發展情況并指出三類企業各自的原因。
材料三 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被日軍摧毀的工廠就超過兩千家,損失超過八億元。在華北,日本采取“軍事管理”辦法,將中國民族企業整個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強行買走南洋兄弟煙草公司20萬股的股票,從而控制了這家當時最大的民族煙草公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 歷史必修2
(3)依據材料三回答,這一時期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政治: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爭;經濟: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情況:民族資本主義(商辦)企業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據主導地位;官辦和官商合辦企業在中國近代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嚴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原因:商辦企業: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減少發展的阻力,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自然經濟的進一步瓦解;實業救國的推動。
官辦、官督商辦企業:洋務運動的破產,使興辦洋務企業的高潮逐漸退去。
外企:《馬關條約》給予列強在華開辦工廠的特權。
(3)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的掠奪)、戰爭的破壞、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解析 (1)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回憶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喪失,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角度分析回答。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三類企業都在發展,但發展情況不同。比較三類企業變化情況回答“發展情況”,結合此時中國經濟政策調整、西方列強對華侵略加劇、洋務運動的破產等知識回答“原因”。
(3)近代中國,受社會性質的制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制約發展緩慢。聯系社會動蕩等知識回答“主要因素”。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奢則不孫(越禮),儉則固(寒酸)。與其不孫也,寧固。
——《論語》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錦綺,女子飾金珠,是皆簪擬無涯,逾國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縣志》
材料三 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國產歐式女鞋廣告
材料四 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居民消費主要追求“三轉一響”的老四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電器普及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熱潮,以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為集中的消費熱點。新四件基本普及后,電話、空調、家用電腦又逐漸進入城鎮居民家庭,汽車、住房等高檔消費品進入城市家庭。
——摘編自鳳凰財經網
(1)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費觀念有何變化?這一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2)材料三體現了怎樣的消費觀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3)根據材料四,概括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的變化。綜觀古今,你認為影響消費觀念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變化:由提倡等級消費到超越等級消費,由提倡節儉到追求奢華。
現實: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重利奢靡的社會風氣;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2)觀念:抵制洋貨,愛用國貨。
原因:民族危機加深,民族意識覺醒;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民族工業發展;民國政府倡導。(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3)變化:由基本生活用品向耐用消費品再向高檔消費品轉變。
因素:經濟水平、政府政策、社會風氣、文化傳統、居民收入等。(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解析 (1)把握兩則材料括號內的文字,找到兩則材料的對比點是消費與禮制的關系即可提煉出變化。社會現實則從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
(2)把握關鍵詞“國貨”,結合此時中國時代背景分析即可。
(3)把握材料中的關鍵詞“耐用消費品熱潮”、“高檔消費品”等可歸納變化。影響因素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