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沖刺訓練帶答案
高考歷史沖刺選擇題訓練
A.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B.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
C.希望通過經濟手段增強英聯邦的政治向心力
D.認識到了只有放棄貿易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答案 B
解析 從材料“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稅率或免稅;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征收高額關稅”說明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故B項正確。
2.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有人描述當時的情景說:“人們常常談到社會革命,成千上萬的人的確認為,被剝奪者和饑餓的人們將反抗把他們帶進這種絕望境地的政府和經濟制度。”為避免上述問題出現,羅斯福新政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這些措施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
A.恢復金融秩序維護貨幣安全
B .保障工人權利維護社會穩定
C.調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
D.通過立法完善資本主義制度
答案 C
解析 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勞動人民購買力低下,于是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危機。因此羅斯福新政主要是調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
3.經濟學家丹尼爾·R·福斯菲爾德將羅斯福的經濟理論概括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應消滅,應當保留。可是,這種經濟的運營,并不總是有利于、并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這種運營就必須由各州和聯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進和補充。”由此可知羅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
A.國家保護私營企業與個人合理利潤
B.國家調控取代自由企業制度
C.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促進社會經濟
D.建設福利國家穩定社會秩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完整意思是,對私營經濟在保留的同時,要對其加以改進和補充,因而C項符合題意。從材料中“改進和補充”可知A項不對。而“應當保留”可知B項不對。材料沒有涉及福利制度問題,故D項不對。
4.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寫道:“為了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誘導,使之互相適應,政府機能必須擴大。……因為它不僅是避免現行經濟形態全部毀滅唯一可行的辦法,而且也是個人積極性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必要條件。”上述理論的提出( )
A.表明美國告別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促進了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C.指導西方國家走出了經濟“滯脹”的局面
D.強調了政府要充當“守夜人”的角色
答案 B
解析 美國告別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的標志為羅斯福新政的實施,A項錯誤。凱恩斯主義“政府機能必須擴大”的主張使得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干預經濟,促進了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國家干預的實行,使財政赤字嚴重,國家貨幣發行過渡,造成經濟“滯脹”的局面,C項錯誤。凱恩斯主義強調了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管理經濟,不能只當“守夜人”,D項錯誤。
5.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評論到,20世紀“最矛盾和諷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資本主義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卻反而救了它的死敵一命。”下面說法能證明其結論的是( )
A.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部分地恢復資本主義
B.二戰后,美國主導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C.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D.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答案 C
解析 注意理解“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卻反而救了它的死敵一命。”是指作為社會主義標簽的“計劃”經濟和平等原則給了資本主義改革的靈感。戰后,西方各國福利制度逐漸完善,在歐洲一些國家,比如英國和瑞典,建立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保障制度。這些都是朝著消除社會不公、實現社會平等方向調整的體現。
6.國際著名學者陳啟懋教授曾撰文指出:“二戰后60年來,資本主義不僅沒有崩潰,而且……政治、社會相對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跡象。”其原因主要在于( )
A.世界局勢相對穩定
B.“混合經濟”逐漸出現并發展
C.縮小“福利國家”規模,減少國家財政支出
D.壟斷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答案 B
解析 題干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現象,A項不是主要原因,而B項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主要原因,B項正確。C項是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后采取的對應政策,不符合題意;早在二戰前,資本主義就已經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D項排除。
7.列寧曾講過:“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這里的嘗試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即可知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故選D項符合題意;而新經濟政策是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故C項不正確;“十月革命”是成功的,故A項不正確;斯大林模式實行時,列寧已經逝世,故B項不正確。
8.“兩年多來,人民在蘇維埃制度下忍饑挨餓,而被奪走糧食的人勢必會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投奔并將投靠鄧尼金和高爾察克,從而延長國內戰爭。”為了結束這種狀況,蘇維埃俄國( )
A.給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
B.按國家規定價格收購農民的余糧
C.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實行固定糧食稅,允許糧食自由貿易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被奪走糧食的人勢必會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工農不滿,威脅蘇維埃政權,為此,蘇維埃俄國推行新經濟政策,D項是新經濟政策內容,故正確;A項是羅斯福新政內容,故錯誤;B項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內容,故錯誤;D項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內容,故錯誤。
9.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應當有這樣的膽識,“迫使共產主義的敵人來建設共產主義,用資本家撿來打我們的磚頭建設共產主義!我們沒有別的磚頭,要迫使資產階級專家在無產階級領導下來建設我們的大廈”。這一觀點在蘇聯(俄)建設的實踐中表現為( )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征收糧食稅
C.實現國家工業化 D.向資本家租讓部分廠礦企業
答案 D
解析 新經濟政策規定“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即新經濟政策利用資產階級的技術、資金發展經濟,以奠定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D項正確;A項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內容;B項是新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內容;C項是斯大林執政時期的主要目標,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10.20世紀30年代,繼十月革命之后中國知識界出現了新的一輪“蘇聯熱”,以蘇聯為主題的報刊書籍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新一輪“蘇聯熱”關注的重點可能是( )
A.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蘇聯革命成功的經驗
D.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
答案 A
解析 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此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暴露,故B項錯誤;從時間上分析,不會是關注革命成功的經驗,故C項錯誤;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于二戰后,故D項錯誤。
11.斯大林在1943年就說過:“我知道,我死后有人會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墳上,但歷史的風會毫不留情地把這堆垃圾刮走。”“有人會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墳上”的原因不包括( )
A.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落后
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對農民取多予寡
C.側重指導性的經濟發展規劃與引導
D.實行單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場的計劃經濟
答案 C
解析 解題關鍵要注意計劃經濟的指導性與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經濟的方式。
12.勃列日涅夫執政后,“在生產方面,企業有權根據下達的計劃指標自行編制年度計劃。在完成計劃任務外,可以接受計劃以外的加工訂貨任務,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廢料生產計劃以外的產品”。這一措施( )
A.突破了舊體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C.力圖調動企業積極性 D.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企業的自主權有所擴大。材料信息反映了對舊體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項表述不當。B項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經濟手段,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說明企業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排除D。
高考歷史沖刺主觀題訓練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過在政府方面,兩場大戰短期內都造成了一種對受苦人的責任意識。對變革的壓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變得更強烈。1944年戰時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了家庭津貼。作為1945年的大選獲勝者,占多數的工黨政府承擔了變革重任,它的主要特點是承擔了普遍救助的責任(如對教育、健康和國民保險),為有利于整個社會,這種普遍救助壟斷了早先體力勞動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為了應付經濟困境,現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薩尼《英國福利國家的起源與特點》
材料二 英國曾一度被奉為福利國家的典范,在公平與效率這座天平上,英國則偏向公平,失去了應有的效率,這就導致了“英國病”。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主政期間,她曾大力削減英國福利制度的開支,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她要求英國失業的人,必須主動接受再就業的培訓。如果拒絕再就業培訓與尋找工作,就等于自動放棄英國福利保障金的領取資格。……其結果是喜人的,英國經濟有了穩步的發展,但其不斷加大的社會矛盾,與中產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并無實質性改善的問題逐漸提升,從而衍生了諸多問題。
——百度百科
材料三 隨著市場的發育,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雖然窮人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差距太大而憤憤不平的感覺越來越普遍,此時社會就必須轉型了,由強調效率轉向強調公平。現在的中國大概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在政府中還有廉潔問題,尤其不能搞太多的福利。因為福利是由政府分配的,在分配福利中政府是有利可圖的。應該盡量讓市場發揮作用。隨著政府廉潔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漸增加社會福利,讓更多的公共資源讓政府來分配。所以,福利國家適合于高收入、政府廉潔的國家。
——茅于軾《“福利國家”的誤會》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西方福利國家出現的原因和福利制度的主要特點。
(2)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指出高福利政策帶來的社會弊端。
(3)綜上并結合所學知識,針對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指出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應注意的問題。
答案 (1)原因: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教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戰后各國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戰后各國轉入經濟建設和經濟復興時期的要求;現代科技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
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立法保障、政府作主導。
(2)弊端:影響經濟發展效率;滋生腐敗;降低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增加財政赤字;失業率上升。
(3)兼顧公平和效率;建立健全法制和民主監督機制;保障就業,減少失業人數,提高勞動積極性;建立多元多層次保障制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福利制度應符合中國國情,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解析 第(1)題,西方福利國家出現的原因需要綜合考慮,既要注意歸納材料信息,還要注意結合經濟危機教訓及戰后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其特點注意歸納材料。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3)題要言之有據,針對福利國家制度的優點和缺陷總結。
14.用文明史觀解讀歷史是研究歷史的新趨勢。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各種文明不斷交融創新的過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文明的差異
(1)填寫下列表格:
十九世紀前后的中國與英國的比較
國別 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 文明類型 中國 封建專制 農業經濟占主導,重農抑商,資本主義萌芽 英國 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文明的沖突
19世紀末,歐洲詩人吉卜林寫道:承擔起白人的責任,將你們培育的最好的東西傳播開來,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西方人的什么觀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你對這種觀點的認識。
文明的交融
中國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現代文化傳入的基礎上,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與互動,在同化與順應兩種機制的作用下產生的。但這種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國新生資產階級力圖改造社會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靈光》
(3)“……在碰撞與同化兩種機制的作用下產生”新興資產階級的哪些主張反映了中國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諸實踐的?
文明的創新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認為: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國家的歷史,文明的歷史意義比國家的歷史意義更大。他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1500年以前稱之為遭遇時期,1500年~19世紀末稱之為沖擊時期,而19世紀末到20世紀則是相互作用時期。
(4)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文明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文明在經濟上是如何相互借鑒并創新的?
答案 (1)
國別 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 文明類型 中國 儒家思想 農耕文明 英國 資產階級代議制 大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經濟 工業文明 (2)觀念:白人優越,歐洲中心,傳播文明。認識: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無優劣之分;西方文明及其傳播表現出既野蠻又先進的雙重性質。
(3)主張君主立憲,實行維新變法;主張民主共和,進行辛亥革命;主張民主科學,發動新文化運動。
(4)蘇俄: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的關系發展生產。美國:羅斯福借鑒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實行新政,改變“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