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沖刺練習
高考歷史復習沖刺選擇題練習
C.自由放任導致生產蕭條 D.金融市場投機嚴重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時間限制:“1920~1929年”,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之前,并解讀材料“美國工廠生產率增長了55%,工人的工資增長2%,而農業工人的工資還不到非農業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國國家財富的3/5由占總人口2%的人擁有”,這說明此時美國貧富懸殊,從而限制了社會實際購買力,并導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2.(2015·福建質檢)隨著1933年6月銀行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建立,有人說金融中心已從紐約移到了華盛頓。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 )
A.經濟危機改變了美國經濟布局
B.紐約喪失了全國金融中心地位
C.美國政府加強了金融監管力度
D.整頓金融成為新政核心措施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中“銀行法”“證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建立”可分析出經濟危機后美國為挽救國內經濟,加大了金融監管力度。
3.(2015·連云港)羅斯福稱《全國工業復興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遠意義的立法。”其主要依據是該法令( )
A.加強了政府對工業的計劃指導
B.調整了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C.防止了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
D.緩和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答案】 A
【解析】 羅斯福新政最大的特點是強調國家干預經濟,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在二戰以后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使用,材料中“最重要、最具深遠意義的立法”顯然強調的是政府對工業的計劃指導,故本題選擇A項。
4.(2015·濰坊)凱恩斯給羅斯福的信:“您已經使您自己成為各國有志于在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以改正我們所面臨的弊端的委托人。”“合理的實驗”是指( )
A.國家干預經濟 B.建立福利國家
C.實施計劃經濟 D.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答案】 A
【解析】 “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是指羅斯福在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范圍內實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故A項正確;建立福利國家是二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干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中反映只是干預經濟,不是實施計劃經濟,故C項錯誤;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是蘇(俄)聯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故D項錯誤。
5.(2015·菏澤)英國首相撒切爾(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協地進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義”的她開始對英國的“懶人”模式宣戰,鐵腕對付工會改革,并大刀闊斧地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她堅信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狀態。上述政策的最大特點是( )
A.對經濟進行大力國家干預
B.建立福利國家制度
C.減少經濟干預,減少福利
D.完善“人民資本主義”
【答案】 C
【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奉自由主義”的信息可知,撒切爾“改革”減少了國家干預,故A項錯誤;材料中“大刀闊斧地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表明B項錯誤,C項正確;人民資本主義是指發達國家資本家無法擁有企業的全部的所有權,但題干中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
6.(2015·南通)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計劃”,其特征之一是把經濟分為民間部門與公共部門,并明確規定政府的責任為擴充道路、港灣、都市計劃、下水道、國民住宅等社會資本,以及充實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這表明日本( )
A.全面仿行羅斯福新政 B.緩解了經濟滯脹局面
C.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干預 D.建成了發達福利國家
【答案】 C
【解析】 羅斯福新政從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等四個角度干預經濟,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沒有“全面仿行”,故A項錯誤;經濟滯脹發生在1973年,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1960年“所得倍增計劃”,實質是加強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干預,故C項正確;“擴充道路、港灣……以及充實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信息不能說明日本已經建成發達福利國家,故D項錯誤。
7.(2015·合肥)“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差距可以縮小到3倍。”材料表明北歐國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遠影響是( )
A.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 B.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
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 D.提供了良好社會服務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通過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大大縮小了最窮的人與最富的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從社會長期發展來看,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B項正確。A、C、D三項是福利國家政策的影響,但不是深遠影響。
8.(2015·烏魯木齊)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經濟增長停滯、物價持續猛漲的現象,各國立即進行調整,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整”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B.恢復自由放任政策
C.擴大“福利國家”規模
D.放棄凱恩斯主義理論
【答案】 A
【解析】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濟出現“滯脹”局面,為此,紛紛減少干預,干預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A項正確;減少干預仍是干預,B、D兩項錯誤;減少干預的表現之一是削減社會福利開支,C項錯誤。
9.(2015·泰安)1945~1948年間,英國頒布和實施了《煤炭工業國有化法》《國民保險法》和《國民救濟法》等一系列法案。這反映了英國( )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B.重視提高國有化程度
C.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D.優先發展煤炭工業
【答案】 A
【解析】 結合時間二戰后,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普遍采用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題干為國家發布一系列法律來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所以應選A。
10.(2015·濟南)列寧有言:“所有一切壓迫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都需要一種牧師的職能。牧師的使命是安慰被壓迫者,給他們描繪一幅在保存階級統治的條件下減少痛苦和犧牲的前景。”下列羅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證“牧師”職能的是( )
①調整工業產銷,防止惡性競爭
②實行社會救濟,建立福利制度
③制定工資工時,維護勞工權益
④整飭財政金融,重建銀行公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調整工業產銷,防止惡性競爭”主要涉及到資本家之間,與“安慰被壓迫者”無關,故①錯誤;“實行社會救濟,建立福利制度”能夠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與材料“安慰被壓迫者”“減少痛苦和犧牲”相一致,故②正確;“制定工資工時,維護勞工權益”,有助于維護工人利益,從而緩和矛盾,與材料信息一致,故③正確;“整飭財政金融,重建銀行公信”是調整財政金融的措施,與“安慰被壓迫者”無關,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
11.1945年英國工黨以其標榜為“社會主義”的競選綱領(包括國有化,增加就業,推行社會保障等)贏得大選。對這一綱領認識正確的是( )
A.外交上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
B.本質上超越了資本主義改良方案
C.手段上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結果上解決了社會貧富分化問題
【答案】 C
【解析】 競選綱領的內容包含了國有化,增加就業,推行社會保障等措施,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項正確。1945年,美蘇冷戰開始,A項錯誤;該競選綱領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修補,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不可能徹底解決社會貧富分化的問題,B、D兩項錯誤。
12.(2015·佛山)“自由過少會帶來停滯,自由過多則造成混亂。”意圖解決這個問題的有( )
①自由主義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③新經濟政策 ④羅斯福新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①體現自由過多,②體現自由過少。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強調計劃和市場的結合,意圖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自由”問題,故本題選C。
高考歷史復習沖刺主觀題練習
13.(2015·新疆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當·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在這本著作中,亞當·斯密提出了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的理論。常常有人認為亞當·斯密主張的是政府在國民經濟中起的作用越小越好,一個自由的市場能夠解決一切經濟問題,并讓所有的人都能獲利。“自由放任”的主張成了他的經濟理論的標簽,但這種說法過分簡化了斯密的經濟理論。實際上,他認為,在許多情況下,政府采取某種形式的干預,對于整個社會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現代西方,斯密被認為是自由企業之父。
——摘自(美)菲利普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認為資本經濟依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已不能達到充分就業實現均衡,危機和失業是不可避免的。凱恩斯站在改良主義立場,想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只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國家干預或調節,便可以解決失業與危機。經過論證,他的理論被納入了西方正統經濟學的軌道,戰后被廣泛傳播,影響著西方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
——摘編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當代卷》
材料三 漢森在1941年發表的《財政政策和經濟周期》中,較系統地解釋了“混合經濟”的含義。他認為,從19世紀末期以后,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就開始逐漸變為私人經濟和社會化經濟并存的“公私混合經濟”或者“雙重經濟”。漢森認為,這種“混合經濟”具有雙重的意義,即,生產領域的“公私混合經濟”(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并存)和收入與消費方面的“公私混合經濟”(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和福利開支與私人收入和消費的并存)。
后來,(1948年)薩浮爾森在《經濟學》中也專門論述了“混合經濟”。他認為,“混合經濟”就是國家機構和私人機構共同對經濟實行控制,但是,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更為重要。
——摘自王志偉著《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這兩種經濟理論在主要觀點上的異同,并簡述出現這種不同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混合經濟”理論的主要特點及其在20世紀70年代對西方國家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同:都不同程度的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異:亞當·斯密理論側重于強調自由市場的作用;凱恩斯主義則強調國家對經濟干預的作用。
背景:前者:世界市場的拓展;工業革命的發展。后者:自由放任政策弊端顯露;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
(2)特點: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或:國家與私人機構共同控制經濟);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國家開支與私人收入和消費并存。作用:緩解了“滯漲”現象,維持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促進了“福利國家”的發展,增進了社會平等,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能夠解讀出材料一是自由主義,材料二是凱恩斯主義。然后根據材料一“自由放任的主張成了他的經濟理論的標簽,但這種說法過分簡化了斯密的經濟理論。實際上,他認為,在許多情況下,政府采取某種形式的干預,對于整個社會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得出亞當·斯密主要側重于自由市場的作用;據材料二“凱恩斯站在改良主義立場,想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只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國家干預或調節,便可以解決失業與危機”,可以看出凱恩斯主要強調國家的調控,這是兩者的差別。但是,兩種理論都不同程度的承認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這是兩者的相同點。第二小問背景,要結合兩種理論提出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來解答,根據所學,可以答出自由主義提出時,正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凱恩斯主義時期正好是資本主義自由放任政策失靈和經濟危機時,這就形成了這兩種不同的理論。第(2)問,本問主要考查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混合經濟”就是國家機構和私人機構共同對經濟實行控制,但是,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更為重要。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出政府干預和市場結合、國有和私有并存、國家開支與私人收入和消費并存的特點。第二小問作用,從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角度思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