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及答案解析
B.“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
2.(2014廣東六校第三次聯考)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寫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捍)城。”周初的這一做法( )
A.不利于維護等級秩序
B.容易形成割據混戰
C.有利于穩定政治統治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2014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聯考)《禮記·樂記》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達的中心含義是( )
A.古代中國很注重禮樂
B.禮樂刑政綜合為治
C.禮治是核心
D.古代中國很注重刑政
4.(2014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聯考)中國古代,“吏”是貴族或大官隨員或職員的通稱,秦漢以后,多指沒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員,但“吏”常常利用辦事程序煩瑣、官員不熟悉政務之機,使其職位實際成為自家的“封建”領地。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長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權的削弱
D.相權不斷膨脹
5.“權耙掃帚揚場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篩子抬筐麻袋囤……鋤鐮锨镢樣樣有,各種農具要健全。”該農謠反映出古代農耕經濟怎樣的特點( )
A.自給自足 B.精耕細作
C.男耕女織 D.家庭經營
6.據魏國李悝《盡地力之教》載:“治田勤謹,則畝益(增產)三斗。不勤,則損(減產)亦如之。”又據《孟子·梁惠王上》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井田制開始瓦解
B.商品經濟發展
C.小農經濟興起
D.家庭手工業產生
7.西漢御史指出國家鹽鐵官營的目的是“大夫君運籌策,建國用,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損有余,補不足,以齊黎民,是以兵革東西征伐,賦斂不增而用足”。據此分析,下列關于鹽鐵官營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政府可獲取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賦稅負擔
C.壟斷經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目的就是要解決軍費問題
8.《漢書·貢禹傳》載:“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sì,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材料反映漢代( )
A.官營紡織業技術水平高超
B.政府鼓勵民營手工業發展
C.官營紡織業規模大耗資多
D.手工業產品大量投放市場
9.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10.下圖為西安世園會會徽“長安花”,其設計理念和構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列思想觀點與上述構思源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B.“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C.“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D.“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11.《全球通史》在論述中國諸子百家思想主張時說:“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要用國家的軍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眾則需被強迫從事生產勞動。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寬容待之。”下列觀點與文中“他們”同屬一個派別的是( )
A.治之經,禮與刑
B.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
12.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固然成績突出,但“這些成果技術方面停滯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經驗工藝的水平上,在理論上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變幻莫測的道、氣等概念來建構學術體系……混有大量的荒誕不經的反科學的成分”。這主要表明中國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強的封閉性
D.落后于西方國家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材料題
1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遺產,主要由孔子的經過后代人修改和潤色的教誨組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
材料二 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為臣綱。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朱子語類》
(1)據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對君臣關系的主張。(6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誰?材料三、材料四分別是怎樣“修改和潤色”儒家學說中君臣關系的?(8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先秦、西漢、南宋以后儒學地位發生的主要變化。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學對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影響。(12分)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戰國時期富商大賈……成為社會上最活躍的一種人。孟子主張對工商業什一而稅,去關市之征。他的主張沒有一個國君采用……大商賈所使用的人,一種是伙計,如洛陽貧民到富商家學商業,替富商貿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種是大商賈憑借財勢壓迫窮人做奴隸,從事商業、農業、手工業勞動……呂不韋為秦國相國,封河南洛陽十萬戶……并不滿足于十萬戶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隸一萬人,驅使他們從事各種勞動,壟斷洛陽的工商業。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清代沿襲明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共設戶關26個,工關5個……各關稅吏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在這樣的苛稅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
材料三 研究華商歷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有閑沉浸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
——《中國全史·商賈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產方式特點和反映的時代特征。(8分)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會現象?指出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的邏輯關系。(6分)
(3)材料三提出了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指出這一觀點,并歸納出其論證的依據。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造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原因。(12分)
歷史二輪復習練習答案解析:
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4分,共48分)
1.D 解析:材料主要頌揚了公劉殺豬慶賀建都,人們尊他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長,反映了宗法制的內涵;題干材料“君之宗之”體現了宗法制的特點。A項體現的是儒家“與人為善”的思想;B項反映了劉邦衣錦還鄉的榮耀;C項體現了等級制度;D項反映了大小宗關系,體現了宗法制,符合題意。
2.C 解析:據題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可知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實行后,形成了森嚴的等級秩序,故A項錯誤;“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捍)城”,說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積極作用,維護了統治,B項錯誤,C項正確;周初分封制下尚未形成中央集權,諸侯擁有很強的獨立性,故D項錯誤。
3.B 解析:抓住關鍵信息“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這說明材料強調的是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故B項正確。A、C、D三項只反映材料某一方面。
4.B 解析:從材料“‘吏’常常利用辦事程序煩瑣、官員不熟悉政務之機,使其職位實際成為自家的‘封建’領地”可以看出吏利用職務為自己謀方便,說明官僚政治的弊端,B項正確。
5.B 6.C
7.A 解析:富商大賈操縱物價,依仗財力兼并農民的土地,這都會影響社會穩定,有的富商大賈還與地方王侯勾結,威脅中央集權。鹽鐵官營可以抑制富商大賈,故鹽鐵官營的作用不僅在于政府和富商爭利,還具有穩定政局的作用,A項正確。
8.C 9.C
10.B 解析:解答本題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觀點,然后將題干設問轉換成“下列哪一選項體現了道家的思想”。A項是明清時期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排除;B項體現了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觀點,符合題意;C項反映的是朱熹對認知與實踐的關系的認識,排除;D項體現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排除。
11.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學說。A項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張;B項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的思想;C項是法家思想家韓非子的思想;D項是墨子的思想。故選C項。
12.A 解析:據關鍵信息:經驗工藝的水平、理論上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誕不經的反科學的成分分析。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輕視理論構建,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均未體現。
二、非選擇題(共2題,其中第13題30分,第14題22分,共52分)
13.答案:(1)主張:孔子主張等級、名分、秩序;孟子認為君臣應該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權;臣子只有服從的義務。
材料四:天理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臣服從君是天理。
(3)變化:先秦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漢武帝時儒學開始確立獨尊地位;南宋以后儒學成為官方哲學。
原因:儒學因時而變,適應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影響: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4.答案:(1)以使用伙計為代表的較自由的生產方式與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野蠻的生產方式并存。反映了當時社會正處于新舊社會形態交替時期,新舊生產方式并存。
(2)現象:清政府廣設關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對商人征收重稅。邏輯關系:因果關系。
(3)觀點: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
依據:商人把財富主要用來買田置地、供后人科舉入仕,沒有將其轉化為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工商業資本。
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長期執行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儒家思想、科舉入仕影響深遠。
解析:第(1)問,據材料關鍵信息,從生產關系角度歸納生產方式的特點;時代特征從當時社會發展趨勢角度歸納。第(2)問,據材料二從清政府抑商說明社會現象及關系。第(3)問,提取材料觀點,從材料反映的歷史事實角度論證;原因從經濟基礎、經濟政策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角度分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