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及答案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選擇題
C.首相與普通閣員享有相同權利
D.政黨之間的斗爭決定內閣政策
2.有人認為《德意志帝國憲法》與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一種共同的“精神”。這種“精神”指的是( )
A.彰顯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原則
B.保留了本國的專制殘余
C.避免了行政權力過于集中
D.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
3.一般來說,美國政府是權力執行機關,不是監督機關,它主要受國會和最高法院權力的監督。但美國資產階級認為按照“分權制衡”的原則,政府在接受監督的同時,還應有自衛能力。這在美國1787年憲法中表現為( )
①總統擁有“立法否決權” ②總統是國家元首,對憲法負責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 ④總統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明確限定的工作時間,較大的勞動強度,都使工作和休閑形成強烈的反差……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他們反對各種野蠻或血腥的娛樂方式,試圖取消容易引起騷亂的傳統節日慶典……19世紀初的歐洲,興起了一場理性休閑運動。”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工業革命促進了價值觀的變革
B.工業革命后中產階級社會地位提高
C.工業革命推動傳統節日退出歷史舞臺
D.大機器生產帶來了人們精神的異化
5.“英國的社會結構不像歐洲大陸那樣僵硬不變。沒有因襲的社會風尚去阻撓擁有土地的士紳經營工業或做買賣;沒有法律上的障礙去阻止一個工匠的社會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業革命最早從英國開始是因為( )
A.圈地運動改造了英國的傳統農業
B.海外擴張、奴隸貿易使其完成了資本積累
C.完成了社會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D.工場手工業時期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6.“重大發明是為了以煤、蒸汽動力和資本等相對充裕而廉價的資源取代木材、水力和人力等相對短缺而昂貴的資源……只有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才能得到充裕的生產要素以滿足18世紀需求量的增長。”這一觀點旨在說明( )
A.資源利用與科技革命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B.市場擴大使英國解決了能源短缺問題
C.世界市場擴大催生了英國工業革命
D.英國以技術突破代替了能源更新
7.“西方工人對工業資本主義的反應與殖民地民族對新帝國主義的反應有一個相似之處:兩者都對自己的命運不滿,而且,兩者都支持旨在引起根本變革的運動。但是,又有一個基本差別:諸殖民地民族并不反對自己民族的雇主,而寧可反對外國統治者。”因此,殖民地工人的革命,至少在最初階段的主要指導理論是( )
A.民族主義 B.民主主義
C.自由主義 D.社會主義
8.某位經濟學家認為:在市場競爭中,人人不但會憑著自己的理性判斷,追求個人最大的利益(效率),同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會使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狀態。下列各項中,最符合該經濟學家經濟思想的是( )
A.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
B.1849年,英國廢除《航海條例》
C.1882年,美國洛克菲勒托拉斯成立
D.羅斯福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
9.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認為:“如果沒有以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于無限大為特征的動態消費社會的同步發展,‘工業革命’就不會在英國發端,更不會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其主要觀點是( )
A.市場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推動力
B.英國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
C.人們對廉價商品的追求過于盲目
D.工業革命由英國擴展到世界
10.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出現了建立巨型企業的趨勢。到20世紀初,占全國企業總數0.9%的3萬多家大型企業占有3/4以上的蒸汽動力和電力,其中586家巨型企業幾乎占有蒸汽動力和電力總數的1/3。上述現象說明( )
A.軍國主義政策推動了生產集中
B.能源革新成為生產集中的主要動力
C.生產集中有利于新興工業的發展
D.生產集中從根本上改變了輕重工業比例
11.有人在1877年,號召民眾為當前政體的形式和憲法的完整性而戰,并指出這是1789年革命的繼承者同舊制度特權等級的殘余及羅馬神權政治代理人之間的斗爭。“當前政體”是( )
A.君主專制 B.君主立憲制
C.共和制 D.無產階級專政
12.“(他們)想純粹依照視覺描寫物體。例如畫蘋果不為是它是圓的、呈紅色等概念性的知識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來描寫。因而所描寫的大自然,任何時候全是屬于畫家本人所感覺的。”材料中的畫家們屬于( )
A.浪漫主義流派 B.現實主義流派
C.印象主義流派 D.現代主義流派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材料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紀英國某政治家這樣描述英國政體:立法機構中的代表權是合法政府的基礎……國王是議會的一部分……在立法機構中,人民牽制貴族,貴族牽制人民。兩院則防止行政機構越權。這樣,正如機械中的三個分力,共同代表公眾的自由和幸福之路線的方向。
材料二 路威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提出人類政治文明建設的兩難:“人類老是在兩個交替辦法之間翻來覆去。有時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時候他渴望自由……”而政治文明建設就是試圖實現秩序和自由兩者的契合。
——虞崇勝《論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英國18世紀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美國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設就是試圖實現秩序和自由兩者的契合”的。(12分)
(3)英美兩國政體有何差異?兩國政體又有何相同之處?(12分)
14.世界市場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對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美洲生產的白銀30 000噸;日本生產的白銀8 000噸;兩者合計38 000噸;最終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 000至10 000噸之間。因此在那一百年間,中國通過“絲—銀”貿易獲得了世界白銀產量的1/4至1/3。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1843年與1858年中國進口棉花及棉紡織品稅率比較表
貨物 單位 1843年稅率(%) 1858年稅率(%) 棉花 擔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袈裟布 匹 10.68 4.98 棉布 匹 6.94 4.86
洋貨入中國則輸半稅,土貨出外洋,則加重征。資本縱相若,而市價則不相同,洋貨可平沽而土貨必昂其值,顛倒錯紊,華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豐。
——鄭觀應《盛世危言》
材料二 1814~1835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輸往英國的棉布減少了3/4。1840年英國下議院特別委員會詢問英國商人麥爾維爾“英國工業是不是已經取代了印度的手工業”時,后者說:“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想,基本上是從1814年起。”“英國工業排擠了印度工業是不是說印度現在的供應主要依靠英國廠家的商品?”“我認為是這樣……我毫不懷疑,他們的重大災難主要是由于英國工業打亂了印度的工業。”
——《約翰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
材料三 1573年,對后來現代化至關重要的兩個觀念上的變化已經發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此外還有一個技術性的工業革命,現代科學和現代工業推動了今天以西方為主體的世界體系。
中國這種從傳統社會到近代社會的轉型,在明末已經開始,這一轉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市場迅速擴張,在全國市場形成以后,實際上就是發展到世界市場上去,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也就是說中國的白銀貨幣化直接影響了世界市場的建立。
材料四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1824年,英普條約規定兩國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關稅平等,法國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全面地、大幅度地降低商品進口關稅,廢除第一帝國以來的關稅保護政策;1860年以后,法國與英國、比利時、德國等簽訂一系列自由貿易條約,將本國的經濟完全納入世界市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材料一反映的現象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10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上半期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影響近代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因素。(4分)
(4)根據材料四,概括當時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完整內涵,并指出其對世界市場的影響。(4分)
歷史二輪復習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
1.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英國的責任內閣制。材料信息“不管我們對外說什么,我們要說同樣的話”“后因托利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墨爾本內閣辭職”,說明內閣成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首相與內閣成員共進退,這是責任內閣制的體現。
2.D 3.C 4.A
5.C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材料信息“沒有因襲的社會風尚去阻撓”和“沒有法律上的障礙去阻止”反映出英國社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環境,這是英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結果,故C項正確。
6.A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以來的科技革命。材料內容體現了工業革命的發生解決了木材、水力和人力資源的短缺等問題,而且技術上的突破促進了經濟發展。材料不涉及市場問題,排除B、C兩項;D項表述不全面。
7.A
8.B 解析:本題考查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及其影響,旨在考查閱讀材料和分析判斷能力。首先根據題干材料得出該經濟學家的經濟思想為自由主義,然后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選項。A項為重商主義指導下的活動,B項為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的活動,C項反映了壟斷組織的出現,D項為國家干預經濟思想指導下的活動。
9.A 解析:從題干中“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的動態消費社會的同步發展”“工業革命的發端和延至”可知,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市場的擴大,故A項符合題意。
10.C
11.C 解析:題干強調“1877年的政體是對1789年革命的繼承與發展”,由此判斷是法國的政治制度。1877年,法國共和政體已經確立。
12.C
二、非選擇題
13.參考答案:(1)代議制、分權與制衡、保留國王,實行君主立憲制。
(2)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了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民主原則,既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又制約了中央各政府機構的權力和保障了地方一定的民主權利。
(3)差異: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美國是總統共和制。相同: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都屬于資本主義民主政體;都體現了分權的原則;其核心都是代議制民主。
14.參考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的殖民擴張;中國手工業的發展(絲織業、制瓷業發展)。
影響: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關稅無法保護民族工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艱難。
(2)印度棉紡織業仍停留在手工生產階段;工業革命后,英國棉紡織業使用機器生產,產量劇增,質優價廉。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推動;工業革命的推動;近代科學的發展;中國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4)內涵: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實行關稅平等、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國家進行侵略、掠奪。
影響: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或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