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材料題專項練習及答案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當我看到任何一個權威被授以決定一切的權利和能力時,不管人們把這個權威稱做人民還是國王,或者稱做民主政府還是貴族政府,或者這個權威是在君主國行使還是在共和國行使,我都要說,這是給暴政種下了種子,而且我將設法離開那里,到別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權利,對這些我極端熱愛——但我并不熱愛民主……我無比崇尚的是自由,這便是真相。
——摘編自[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鳩與托克維爾的主要觀點。(10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托克維爾與孟德斯鳩不同的民主觀形成的原因。(7分)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絕對權力與受限制的權力、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爭,與英國的公民權與君權之爭相類似,已成為美國憲政史的要義。……結果美國政府也被公正地稱為一種妥協的制度,這就是說,一個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歐洲舊政府那樣建立在傳統之上,也不像追隨法國革命的政府那樣建立在原則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協和暫時擱置對立原則的對抗的做法上,這些原則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約翰·達爾貝格阿克頓
《美國革命的政治原因》
材料二 法國從美國人那里學來的是革命的理論,而不是他們的政體理論,是他們一刀兩斷的氣魄,而不是修修補補的藝術。
——[英]約翰·達爾貝格阿克頓《法國革命演講錄》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國憲政進程中存在哪些爭執。最后做出怎樣的選擇?其理論原則是什么?(9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法兩國憲政進程有何不同特點。兩國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質是什么?(7分)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夫西人設立新聞紙館,上以議國家之得失,下以評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價,可以悉外國之情形,原為有益之舉。今宜仿而行之,惟不準議朝廷得失。凡外國物價,外國情形,及中國人而被外國人欺凌者,或傳教不公道者,皆可寫入新聞紙,布告各國,咸使聞知,使歸曲于彼;且以見中國百姓痛恨洋人,必將激而生變。庶彼君臣聞之,惕然知懼。必飭令彼國公使領事,自行約束。
——《李鴻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條說》(1867年)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后,維新派開始辦報,他們在辦報實踐中提出,報紙必須“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嚴復強調辦報須“一舉足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有維新人士倡言:“無古今中外,變法必自空談始。故今日中國將變未變之際,以擴張報務為第一義、閱報之多寡,與愛力之多寡有正比例;與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啟超提出:“所貴乎報館之著述者,能以語言文字開將來之世界也。”并說:“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
——摘編自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
(1)比較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辦報宗旨、任務、目的方面的認識有何不同。(9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變法前報紙在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進程中的作用。(8分)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現今不列顛國王拒絕批準那些對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我們謹莊嚴的宣告:自由獨立的合眾國解除對于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
材料二 第一條:“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條:“這些權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壓迫。”第六條:“全國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參與法律的制定。法律對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條: “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
——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
材料三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員行之。……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法院依據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以上三則材料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哪些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其共同要求是什么?(7分)
(2)材料三與材料一、材料二相比較,其突出特點是什么?(5分)
(3)以上三個文件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有哪些?(5分)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各抗日根據地比較認真地貫徹了三三制原則。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根據三三制原則進行了改選,黨外人士擔任鄉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總數三分之二。根據地內的開明紳士由此得以進入政權機構。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根據地政權實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權的特點。(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實行三三制的主要意義。(7分)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三十條 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中央統治權。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其職權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之。
第七十二條 國民政府設主席一人,委員若干人,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委員名額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國國民黨在國民大會未舉行以前,為準備實施憲政起見,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
(二)國民政府委員由國民政府主席就中國國民黨內外人士選任之。
(三)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政府之最高國務機關。
附注:
(一)國民政府主席提請選任各黨派人士為國府委員時,由各黨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時,由各該黨派另提人選。
(三)國府委員名額之半,由國民黨人員充任,其余半數,由其他各黨派及社會賢達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協會關于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
(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有關國民政府組織方面規定的不同之處。(7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關于國民政府組織方面規定的實質變化及其主要原因。(10分)
歷史材料題專項練習答案:
1.參考答案:(1)孟德斯鳩: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與法律的內在聯系(在法律框架內做應該做的事)。
托克維爾:無限制的權力即暴政(多數人的暴政);反對暴政和絕對權威;崇尚自由;傾向民主制,但并不熱愛民主。
(2)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立場不同;孟德斯鳩是啟蒙思想家,針對法國專制制度及時弊;托克維爾的觀點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國民主的影響。
2.參考答案:(1)爭執:絕對權力與受限制的權力、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爭。
選擇:三權分立(受限制的權力)、聯邦制、總統制。
原則:制約與平衡。
(2)特點:美國:在革命后通過一系列協商(妥協)完成的。
法國:經歷了長期的一次次革命(激烈的斗爭)完成的。
本質:資產階級代議(民主)制。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美、法兩國近代政治體制的比較分析能力。第(1)問,閱讀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選擇了三權分立、聯邦制和總統制,其原則是權力的制衡;第(2)問,美國與法國憲政進程的不同特點,主要抓住材料二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美國在獨立戰爭后,通過一系列協商(妥協)完成的,而法國是經歷了法國大革命長期的斗爭完成的。
3.參考答案:(1)宗旨:洋務派注重對外宣傳,維新派強調政治屬性。任務:洋務派強調披露洋人之事務,維新派倡導為維新變法服務。目的:洋務派意在維護朝廷并警示洋人,維新派強調利用報紙傳播新思想,改變國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沖破封建專制的言禁,拓展了國人視野;進行了救國圖存和啟蒙思想的宣傳,有助于開啟民智;為社會變革做了輿論準備。
解析:本題考查報紙在中國創辦的情況及其作用。第(1)問,從材料信息看,洋務派辦報的宗旨和任務是“布告各國,咸使聞知”“彼君臣聞之”,也就是注重對外宣傳,披露洋人之事,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歸曲于彼”“必飭令彼國公使領事,自行約束”,即警示洋人,而“今宜仿而行之,惟不準議朝廷得失”則旨在維護清政府統治。維新派創辦報紙的宗旨和任務則是為其維新變法服務的,政治目的性強,目的在于傳播維新思想和改變國人的精神面貌。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報紙的創辦有利于沖破專制統治的言論禁忌、拓展國人視野、解放國人思想、為維新變法作輿論準備等。
4.參考答案:(1)基本思想: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共同要求:反對專制(或殖民)統治,實行民主政治。
(2)三權分立。
(3)宣傳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動了人類社會民主化的進程。
5.參考答案:(1)原因:鞏固抗日根據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調動各階層積極性,實行民主。
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階層聯合;民主協商。
(2)廣泛團結了抗日力量,調動各階層積極性;保證了各階層民主權利;根據地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鞏固。
解析:本題考查對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政權的理解。材料主要反映了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的內涵及實施情況。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可從鞏固抗日根據地和團結各階層抗戰的角度來分析“原因”;“特點”根據材料中政權中人員的分配、“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可知從領導力量、各階層聯合和民主協商等角度來分析。第(2)問可從團結抗日力量、保證民主權利和鞏固根據地政權等角度來分析。
6.參考答案:(1)以憲法形式規定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行國民大會職權,國民政府委員全部以國民黨人充任;以各黨派政治協商形式確認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國民政府委員中國民黨人和黨外人士各占一半。
(2)實質變化:改變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各黨派聯合政府。
原因:抗日戰爭勝利,國共兩黨力量對比變化;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與國內民主運動高漲;國際因素制約。
解析:本題考查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問,主要從國民政府的權力來源和人員組成兩個角度分析;第(2)問,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材料二則反映了人民群眾爭取民主的愿望,由此判斷“變化”;“原因”可以從力量對比、人民愿望、國際因素三個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