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附答案解析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選擇題
C.原徽州府人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謂之天理”
D.陳獨秀的歷史功績是不能抹殺的,他的錯誤也是突出的,應辯證看待
2.觀察下列圖片,你從中獲取的信息主要是( )
A.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經歷了從粗放到精耕細作的演變
B.中國傳統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
C.中國傳統農業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
D.鐵器的廣泛使用反映了我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
3.在中國古代,父親在家中居統治地位,實行“一言堂”,是絕對的真理。魯迅說:“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上述現象與下列哪種制度有關( )
A.王位世襲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
4.有學者認為,先秦時期某學派主張積極救世,做事講求道德;另一學派以其超凡脫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靈性彌補了前一學派的缺陷。該學者評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5.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進程中,經歷了由“政治精英”主導到“平民革命”為主的轉變。這一轉變始于( )
A.井岡山斗爭 B.辛亥革命
C.國民大革命 D.抗日戰爭
6.“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有進無退,為國效忠;實行主義,犧牲個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這一誓詞激勵下掀起的革命運動( )
A.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B.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C.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7.上海紡織女工楊燕秀從1965年開始記錄家庭的開支情況,事無巨細,無一遺漏,一記就是37年。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賬”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其史料價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 )
A.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民消費水平
B.上海地區市民收入狀況
C.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
D.我國婦女勤儉持家的美德
8.上海師范大學蕭功秦教授指出:“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并不是人權自由的啟蒙意識,而是這種為民族生存而激發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的意識。”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識
B.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主張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9.“這種制度,從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互相攻訐、互相傾軋的弊病,能夠保證集中領導與廣泛民主、充滿活力與富有效率的有機統一。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個制度……”“這個制度”是指中國的(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0.下圖是一張殘缺的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憑證,作為直接證據,它可以用于研究( )
A.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求生存
B.民國晚期官僚資本的膨脹
C.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D.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改革
11.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其著作《資本主義論叢》中曾經指出,18世紀的歐洲“禮拜堂日趨沒落,實驗室欣欣向榮”。與這一現象的出現無關的是( )
A.宗教改革
B.文藝復興
C.啟蒙運動
D.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12.某條約有如下內容:“……(本組織)愿意進一步增強機構職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便使其能夠在一個單一的組織機構內更好地完成所賦予的任務;決心實現他們經濟的強大和同步發展,并依據本條約的規定建立一個包含一種單一及穩定的貨幣的經濟和貨幣聯盟。”據此判斷該條約是( )
A.《羅馬條約》 B.《歐洲聯盟條約》
C.《華沙條約》 D.《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材料題
13.城市(鎮)是區域文明發展的中心,城市(鎮)化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鄉村市鎮脫穎而出,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廣東茂名梅策墟,地處水陸交馳的交通線上,各地商人來這里坐肆列市。清初葉夢珠記述,松江府朱涇鎮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松江府新場鎮以鹽場新遷而名,賦為兩浙之最,是著名鹽業市鎮。正德年間,《姑蘇志》載該府市鎮達73個之多,以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為例,東南至新杭市5里,東至王江涇鎮6里,北至平望鎮15里,西至震澤鎮30里,至南潯鎮50里。
——摘編自《中國全史》(吉林大學
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造成了大量的流動人口。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第一個圈地法案,英國貴族從此憑借國會立法,利用合法手段大肆圈地。1714~1820年,英國一共圈占600萬英畝以上的農民土地。圈地運動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圈地運動也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變成一無所有的游民,英國自耕農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有的貧病交困,凍餓而死;有的淪為農場主的雇工;大部分流落城市,加入產業后備軍的行列,英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人數眾多的無產者大軍。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50~201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0》編制
材料四 未來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亟待轉型。傳統粗放型城鎮化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要求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大中城市構成經濟活動的重心……
——摘編自《經濟縱橫》2013年第1期
《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新問題》
材料五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時期江南鄉村城鎮化的主要原因和特點。(4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江南鄉村城鎮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國農村出現了什么新變化?(2分)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一變化對英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6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4分)選取圖表中A—B、B—C、D—E中任意一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4)根據材料四、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城市(鎮)化的發展方向和“科學發展”的策略。(6分)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美兩國的首次通商是從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開始的。那時,美國剛剛獲得獨立。擔負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軍服役的帆船,改裝后被命名為“中國皇后”號,含有對中國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對華貿易使美國迅速積累了經濟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幫助美國打破了英、法、西等國的封鎖和半封鎖。
(1)材料一反映出美國對中國開始貿易的特點有哪些?(3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背景。(5分)
材料二 在大多數當代問題上,兩國合作充分,它們缺少的是一個總體上的互動理念。冷戰期間,共同的對手發揮了紐帶作用。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戰》
(2)材料二中所說中美兩國“共同的對手”是誰?(2分)它對中美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材料三 雙方認為,21世紀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對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需求增強。中美在事關全球穩定與繁榮的眾多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加廣泛的合作基礎,肩負更加重要的共同責任。兩國應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而努力。
——《中美聯合聲明》(2009年1月17日)
(3)中美兩國面臨哪些共同挑戰?(4分)推動兩國發展積極合作關系的原因有哪些?(4分)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4分,共48分)
1.B
2.A 解析:從骨制、石制農具到鐵制農具的進步,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鐵制農具鋒利、堅固、耐用,大大提高了農耕的效率,使得農業向精耕細作方向發展,故A項正確;春秋之后,中國農具逐漸以鐵器為主,故B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在題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鐵器的廣泛使用并不能說明我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
3.C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從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響。依據宗法制度,父系家長在家族中居統治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子女只能服從。A、B、D三項的影響僅限于王族(皇族)和貴族,故C項正確。
4.A 解析:本題考查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積極救世,做事講求道德”符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愛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脫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靈性”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和“逍遙”的生活態度,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
5.C
6.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可知是指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C項正確;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故A項錯誤;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故B項錯誤;近代史上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矛頭是日本侵略者,故D項錯誤。
7.C
8.B 解析:理解材料中的關鍵詞“最初覺醒”“民族生存”“擺脫危機為目標”。A項與“民族生存”“擺脫危機”無關;B、C、D三項均符合“民族生存”“擺脫危機為目標”的要求,其中B項為“最初覺醒”。
9.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克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的弊病”,可知這個制度應該屬于政黨制度,故D項正確。A項是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不是政黨制度;B項屬于民族制度;C項屬于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A、B、C三項都不符合題意。
10.C 解析:從圖片中“公私合營”可以判斷是新中國成立后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改造,故C項正確;A項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生存狀況,故A項錯誤;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不是官僚資本,故B項錯誤;改革開放時期經濟體制改革不存在“公私合營”,故D項錯誤。
11.A 解析:“禮拜堂日趨沒落,實驗室欣欣向榮”說明宗教受到質疑,科學得到發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故B、C兩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科學事業的發展,故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宗教改革雖然沖擊了教會的權威,但沒有否定人們對上帝的信仰,反而促進了新教的產生和發展,故A項符合題意。
12.B
二、非選擇題(共2題,其中第13題30分,第14題22分,共52分)
13.答案:(1)原因: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特點:專業性強;分布密集。影響:發揮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或答“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2)變化:英國農業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農村資本主義改造完成。影響:為英國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加速了英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促進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推動了英國的代議制改革)。
(3)特點: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速度較慢,水平較低,曲折發展;80年代以后,速度加快,水平提高,持續發展。
原因:(任選一段回答)
A—B段:“一五”計劃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左”傾錯誤發展,“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
B—C段: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中央開始糾正“左”傾錯誤。
D—E段:改革開放的政策,鄉鎮企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體制的轉型。
(4)方向:模式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形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推進主體。策略:關注城市化的質量,完善公共服務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制定科學的產業促進政策;完善土地流轉政策;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要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要推動城鎮化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等。(任答2點即可)
14.答案:(1)特點:時間早、態度主動、尊重中國皇室等。歷史背景:美國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在爭取經濟獨立;中國處于“康乾盛世”時期,小農經濟發達,天朝上國思想濃厚。
(2)蘇聯。
由于都受到蘇聯的威脅,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由敵對走向緩和。
(3)恐怖主義的威脅、環境污染、資源問題等。
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中美兩國共同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