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及答案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選擇題
B.是宗法制度的體現
C.原始社會的遺俗對后世政治有一定影響
D.有利于周天子強化中央集權
2.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尊奉并服侍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逾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國之罪人也。”材料反映出( )
A.貴族政治逐漸被官僚政治取代
B.舊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C.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不復存在
D.等級森嚴的分封制逐漸被中央集權取代
3.有學者指出:“智者并不是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養能夠在政治活動中獲得勝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張與該觀點相悖的是( )
A.孔子 B.墨子
C.莊子 D.韓非
4.東漢政論家仲長統在《昌言》中指出: “漢之初興,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殺生之權。”這一記載可以說明西漢初期(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實現了選賢任能
C.實行了分封制度
D.強化了郡縣制度
5.讀下表,該表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
時期 內容 備注 春秋
戰國 牛耕、鐵農具 都江堰、鄭國渠 測知二十四節氣 有利于安排農事 秦漢 耬車 提高播種效率 選種、育秧 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
A.發明創新農業生產工具
B.注重總結推廣農業經驗
C.注重農時,改進耕作技術
D.精耕細作的模式形成并發展
6.歷史上經常出現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相背離的現象,即所謂“種瓜得豆”。下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直接反映了這一現象的是( )
A.秦朝郡縣制
B.西漢郡國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軍機處
7.右圖是在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之際中國郵政發行的一枚郵票,下列關于這一郵票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是一種集體耕作的大農業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 ③產品主要供應市場 ④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某歷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蓋的應是( )
A.兵部 B.樞密院
C.內閣 D.軍機處
9.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不虛傳的商業革命……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這場“商業革命”最本質的現象是( )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現了工商業市鎮
C.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
D.海外貿易空前發達
10.中國人民銀行曾發行過一套以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為內容的紀念幣,紀念幣的圖案涉及馬鐙、陰陽八卦、算盤、傘、兵馬俑等。對此最為合理的認識是,我國古代科技發明( )
A.涉及多個領域
B.注重觀察和實驗
C.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
D.都是以服務農業生產為目的
11.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與吳道子的作品:“吳生雖絕妙,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謝龍樊。”他極力推崇王維,譽之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東坡對王、吳的評價( )
A.改變了王、吳二人在中國畫壇的地位
B.徹底否定了寫實、形似的主導思想
C.有利于文人畫體系的形成
D.開創了“以形寫神”的畫風
12.元朝初立御史臺。忽必烈詔諭說:“臺官職在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嗣后,數月間“追理侵欺糧粟近二十萬石,錢物稱是”。忽必烈敕令中書省、樞密院,凡有事與御史臺官同奏。廉希憲曾曰:“立臺察,古制也。內則彈劾奸邪,外則察視非常,訪求民瘼;裨益國政,無大于此者。”從材料中不能夠得出( )
A.御史臺官員權限過大招致不滿
B.御史臺官員可以諫言皇帝
C.忽必烈借鑒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臺可以糾察百官、追理財賦
13.元代是中國戲曲的黃金時代,雜劇、散曲、南戲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將其與唐詩、宋詞并稱。后人則充分肯定元曲的藝術風格,稱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話”,這種風格反映了元代( )
A.城鎮經濟繁榮
B.統治者政治清明
C.戲曲創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14.李贄在《史綱評要》中說:“(李斯建議焚書的上書)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當戰國橫議之后,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對此信息的解讀,與李贄本意相符的是( )
A.儒家思想并非萬世不變之理
B.統治者實施新政必須要堅決
C.政治統一必然要求思想統一
D.專制集權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15.(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卷二記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紡績求利。其俗勤嗇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來,豪門貴室,導奢導淫,博帶儒冠,長奸長傲,日有奇聞疊出,歲多新事百端……倫教蕩然,綱常已矣。”據此可知( )
A.豪門貴室造成傳統倫理道德淪喪
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社會風氣變化
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
D.財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
16.《明史》記載“居正為政……及史部左侍郎張四維入,恂恂若屬史,不敢以僚自處。……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內閣首輔張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狀況折射出( )
A.皇權與內閣的矛盾不可調和
B.內閣成為制約皇權的中央機構
C.內閣權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內閣首輔演變為事實上的宰相
1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發展情況示意圖。下列對a、b、c、d四處出現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a處處于低潮是受秦朝“焚書坑儒”的影響
B.b處處于高潮是受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推動
C.c處處于低潮是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的沖擊
D.d處處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動
18.“徽商”在明清時期的商業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其經營行業之多、范圍之廣、積累財富之巨,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徽商很愛讀書,他們有的白天經商,晚上讀書。即便在路途中也時時忘不了讀書。愛讀書給徽商帶來的影響有( )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養,汲取歷史上的商業經驗智慧
②使徽州人經商形成風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有利于徽商勢力的強大,沖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④增強了其經商的理性認識,形成良好的商業道德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清代前期,揚州有首童謠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可見,當時( )
A.重農抑商政策被摒棄
B.官商勾結官商身份難以界定
C.商業發展推動社會風氣變動
D.地方商業由官員壟斷經營
20.中華文明一直是相對獨立地發展的,并以其優越性向外輸出,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中國人習慣于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環視四方。清王朝正是在這種歷史沉淀中,發展完備了“天朝”對外體制。這一“對外體制”( )
A.客觀地反映了清朝時期的世界形勢
B.是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鴉片戰爭后被統治者完全拋棄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勢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材料題
21.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丙午科為始,所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在中國運行了1 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戛然而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創、經唐太宗大致確立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文官的選拔制度。它以公開、統一的考試作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徑。它與郡縣制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鞏固、強化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科舉制也向社會各階層的知識分子打開了入仕的大門,一方面擴大了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沖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閉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從政機會。另一方面,使統治集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相當的穩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
材料二 1905年廢除科舉是晚清“新政”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對于中國社會結構的改變有著深遠之影響。早在科舉廢除第二年,嚴復就指出,“此事乃中國數千年中莫大的舉動”,其意義可與秦始皇“廢封建、開阡陌”相提并論。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也認為這是“1905年時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池子華、吳建華主編《中國社會史教程》
材料三 清代科舉一度為一百多萬人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一旦這種生活方式不復存在,會使這一百萬多人產生強烈的幻滅感和失落感,他們對清政府由原來的效忠支持開始轉向不滿和反對,而讀書人在中國社會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科舉制度廢止后,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缺失。民國時期,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南京政府設立考試院,但它已無法像中國古代一樣組織全國規模的大型選官考試了。……清末民眾不僅把新學堂稱之謂“洋學堂”,還對學堂中的課程說三道四,“習體操也,謂將練習飛檐走壁,以為竊盜預備學;學唱歌也,謂將來習吹彈演唱,以為優伶之預備”,更有宣稱“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為生活,入學堂是絕我生路”。
材料四 在科舉制度下,士人趨于鄉村——城市——鄉村間的流動模式,遍布鄉村的士人從鄉村流入城市,最后又從城市回到他們心理與情感上真正認同的人生歸宿——鄉村。科舉制雖以一紙詔書廢除,但是新式學堂卻非一紙詔書所能在農村建立,這導致了士紳流向城市就讀就業,也帶走了鄉村的文化和經濟資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的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科舉制廢除的原因及影響。(6分)
(3)結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舉制的興廢?(2分)
22.在學習中國古代的經濟史時,如果對一些歷史名詞或歷史概念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往往難以全面客觀地認識當時的歷史現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古至今,談到“重農抑商”總是將農業和商業對立起來。但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大部分時間是重農不抑商,農業固然受到重視,但商業也并沒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業一直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中國古代真的“重農抑商”么?》
(1)請列舉兩宋及明清時期雖然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私人工商業仍“一直有充分發展的空間”的表現。(3分)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與“市”這兩個事物、兩個功能要素結合為一的產物。《說文》中載:“城,以盛民地。”“市,買賣之所也。”中國農業時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為主,“城”的分量不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顯從屬于“城”的部分。這些傳統城市都是以絕對權力為基礎,通過強制性貢賦等形式來維持城市運行。
——唐茂華《東西方城市化進程差異性比較及借鑒》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傳統城市中“城”與“市”的關系。請以唐朝以后的史實說明農業時代的“城”與“市”關系的演變。(5分)
材料三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其本身就是個世界,一個盡可能不與外界往來的世界。然而,盡管除知識名流外,其他中國人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而到中國傳教則成為耶穌會士的榮耀…… ……作為一個有名無實的閉關鎖國的國家,有著甚至更為封閉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國,正在喪失它的自主性,開始依附于一個非它所創造的世界體系。
——[美]阿謝德《中國在世界歷史之中》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從經濟、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閉關鎖國政策下的表現。并從當時世界發展潮流的角度,評述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6分)
23.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這一思想體系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滕文公》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理學影響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們就要弄明白理學為什么起這么大的作用?為什么能夠成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學思想重新注釋“四書”,引導讀書人。他還編著《小學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綱五常”。如以《論語訓蒙口義》《童蒙須知》為例,說明理學從兒童抓起,要求兒童的衣著、語言、行為、讀書、寫字、飲食等方面的習慣,都要遵從“禮”的規范。如:穿衣要系好領口、腰部和腳部;為人子弟必須低聲說話、語速不能太快;看書要正襟危坐、仔細慢讀;在長輩面前吃飯不能出聲,要細嚼慢咽。……理學真正成為主流意識是從元代開始的。
——《“古代中國主流思想演變”之我見》
(1)根據材料一,歸納孟子對于“忠君”的看法。(4分)
(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理學產生的經濟、思想條件。分析“理學真正成為主流意識是從元代開始”的原因。(8分)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
1.D 解析:“邦君”是指諸侯,“作器”可以理解為邦君為母、妻、女做一些可以體現其身世的東西。就題干而言,這種做法其實反映的是諸侯勢力的膨脹,所以D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
2.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的變化。從材料信息看,實行分封制,可以維護統治秩序;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建立在宗法體系下的分封制遭到破壞,舊秩序隨之瓦解。故B項符合題意。A、D兩項出現在秦朝,C項表述錯誤。
3.C 解析: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方面主張無為,這與材料中“在政治活動中獲得勝利”直接相悖。故C項符合題意。
4.C
5.D 解析:A、B、C三項不全面,而它們都是精耕細作的表現,故正確答案為D項。
6.B 解析:西漢初期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結果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
7.C 解析:可以從圖片中看到男耕女織的生產景象,由此判斷此經濟形態當屬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產品主要供家庭消費和交納賦稅,故排除①③。②④明顯是符合小農經濟的特點,故正確答案為C項。
8.B 解析:題眼是“唐末”“軍事組織”。兵部在唐朝前期已經出現,內閣出現于明朝,軍機處出現于清朝,故A、C、D三項錯誤。
9.A 解析:首先排除B項,因為宋朝之前已經有工商業市鎮。其次排除C、D兩項,雖然兩者都是宋代商業經濟繁榮的表現,但它們不能體現題干中的“商業革命”。由“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可知,這場“商業革命”強調的是城市的經濟功能,故正確答案為A項。
10.A 解析:從題干材料可知我國古代科技發明“涉及馬鐙、陰陽八卦、算盤、傘、兵馬俑”等,由此可知它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故A項正確。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注重經驗的總結,而不是實驗,故排除B項。有些發明不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故排除C項。并不是所有的發明都服務于農業生產,如兵馬俑,故排除D項。
11.C 解析:蘇東坡通過對王維、吳道子的對比評價,強調詩意,而傳統文人畫注重詩意,故這有利于文人畫體系的形成,因此C項正確。蘇東坡的評價不能改變兩人在中國畫壇的重要地位,故排除A項。蘇東坡主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要求二者俱備,因此,他并未徹底否定寫實與形似,故排除B項。顧愷之在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故D項錯誤。
12.A 解析:材料表現的是元朝御史臺的職權較大,可諫言皇帝、監察百官、追理財賦,故B、D兩項正確。從材料“中書省、樞密院”“立臺察,古制也”可知其借鑒了唐宋的政治文明,故C項能夠從材料中得出。材料只能反映出當時對御史臺職能的認可,但不能表現出其“權限過大招致不滿”,故選A項。
13.A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話”反映的是元雜劇通俗化的特點,這一特點適應了市民階層的壯大,而究其根本原因則是城鎮經濟的繁榮,故A項正確。
14.C 解析:根據材料“當戰國橫議之后,勢必至此”可以看出李贄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持肯定態度,焚書坑儒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通過思想統一維護政治統一,故C項正確。李贄不主張實行君主專制,D項與史實不符。A、B兩項與題意無關。
15.B 解析:從“士大夫家多以紡績求利”“倫教蕩然,綱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松江地區的士大夫們從傳統的“重義輕利”思想轉變為“重利輕義”,故選B項。A項中的“倫理道德淪喪”與史實不符;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的發展導致思想觀念變化,故排除C項;“崇尚奢侈的根源”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故排除D項。
16.C 解析:材料反映出張居正在生前擁有很大權力,死后以罪狀示天下,這說明內閣權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內閣無實權,也不是行政機構,故不能制約皇權,皇權與內閣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項說法不正確。
17.D 解析:d處處于高潮是由于宋明理學的興起,故選擇D項。
18.C 解析:徽州人經商形成風氣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讀書只是增加徽商的文化素養,與他們經商成為風氣無直接關系,排除②。故選C項。
19.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一些官員經商后富貴不歸鄉,這說明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葉落歸根”的觀念受到沖擊,故C項正確。A項中“摒棄”與史實不符;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官員的行為,B、D兩項說法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
20.D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統治者存在“天朝上國”的狂妄心態,這種心態使得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勢。A項說法錯誤,因為清朝時期的世界形勢是中國逐漸落后,西方國家向資本主義過渡,逐漸強大;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B項說法不正確;鴉片戰爭后,統治者并沒有完全拋棄這一“對外體制”,如仍把西方國家稱為“夷”,故C項不正確。
二、非選擇題
21.參考答案:(1)科舉制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大一統”;打破了世卿世祿制和察舉制,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有利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緩和階級矛盾;科舉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科舉制具有文化傳播、社會教化功能。(答出2點即可)
(2)原因:科舉制在明清兩代采取八股取士,極大地禁錮了士人的思想;隨著中國近代化的展開,該制度已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影響:有助于新式教育的興起,有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增強了反清力量;沒有形成覆蓋全國的有效的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廢除對教育的普及與學堂對教育的促學力有所減弱;擴大了城鄉差距。(答出4點即可)
(3)科舉制的“興”“廢”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都有利于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度曾經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但由于其發展歷程中缺乏革新,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它的廢除是必然的。(答出其中的1點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關于科舉制被廢除的原因,要聯系其背景,從明朝時期科舉制的變化,尤其是近代以來科舉制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局限性等回答。第(3)問,要注意“興廢”二字,既要看到它興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要看到它被廢除的必然性。
22.參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在部分地區出現并發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業超過了官營工商業。
(2)關系:“市”從屬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變:唐朝時,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開,但“城”外出現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時期,市鎮出現,突破“城”與“市”的限制。
(3)經濟:雖嚴禁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但私人海上貿易頻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較少,僅限于少數知識分子和傳教士。評述:使中國喪失了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動工業化的契機;阻礙了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在與西方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解析: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列舉商業發展的表現事例即可。第(2)問中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找關鍵詞句即可概括出兩者的關系。第二小問實際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發展的表現,根據所學知識從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現等方面歸納總結。第(3)問中第一問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經濟上雖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絕,思想上根據材料“到中國傳教則成為耶穌會士的榮耀”歸納即可。第二小問實際考查閉關鎖國政策的消極影響,根據所學知識歸納即可。
23.參考答案:(1)臣子有忠誠于君主的義務,君主有仁慈愛民的義務,人民有權反抗獨夫民賊。
(2)條件:商品經濟的活躍;佛教道教對儒家思想的沖擊。原因: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適合元明清統治階級的需要;朱熹使理學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
解析:第(1)問,楊氏指楊朱,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故孟子批評楊氏為我而無君。可見孟子主張臣子要忠于君。材料一第二段話的大意是:毀壞仁愛的人叫做賊,毀壞道義的人叫做殘。而殘、賊這樣的人就是紂王,只聽說誅滅了紂王而已,沒有聽說過臣子殺君的。這段話反映了孟子的觀點是君主要慈愛其民,否則人民有權反抗獨夫民賊。第(2)問第一小問理學產生原因:聯系教材知識從經濟、思想方面歸納。第二小問元代開始成為主流意識的原因:應從儒學的自身發展、朱熹等人儒學的貢獻等角度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