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練習題及答案
高考歷史復習練習題1:
1.(2013·江蘇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調》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業發展改變社會風氣
C.地方商業均由官員經營
D.政府摒棄傳統抑商政策
解析:選B 從題干材料信息主要體現的是:在揚州商人經營鹽鐵致富,購置房產,不再回歸家鄉,說明商業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活和社會風氣,故選B。A、C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D與歷史史實不符,也在材料中無法體現。
2.(2013·海南高考)唐初征收賦稅時,錢幣與絹布、糧食并收,財政收入以貫、匹、石等為單位計算;到南宋時,賦稅征收以錢幣為主體,以“貫”為單位計算。這表明南宋( )
A.商品經濟快速發展 B.農業手工業地位下降
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 D.經濟控制逐步加強
解析:選A 據題干,從唐朝到宋代賦稅形式的變化,從實物賦稅到貨幣賦稅,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A。材料沒有涉及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B;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放棄重農抑商,賦稅的形式的變化無法體現政策的改變,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經濟控制內容,排除D。
3.(2013·重慶高考)宋代文獻記載,真宗時,“詔商旅自京[攜]便錢至諸州者,所在即給付,無得稽滯。按,太祖開寶三年置便錢務(機構),許民入錢左藏(國庫),給以券,于諸州便換。”文中“便錢”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國最早的紙幣
C.國家發行的債券 D.兌換貨幣的憑證
解析:選D 由材料“入錢左藏(國庫),給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國家發行的債券,排除A、C;中國最早的紙幣是交子,排除B;由此可以判斷“便錢”是兌換貨幣的憑證。
4.(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漢唐制定土地法規,限制私有大土地的發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據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權弱化 B.流民問題嚴重
C.土地兼并緩和 D.自耕小農衰退
解析:選D 宋太祖曾經說過:“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耳”,有鑒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從而導致租佃關系盛行,自耕農經濟衰退,可判斷D項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宋代中央集權空前強化,A項表述錯誤;材料未涉及流民問題,排除B項。
5.(2013·廣東高考)東漢初年桓譚上書說:“(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長廉恥也。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貨……收稅與封君比入。”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
A.東漢初年金融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東漢初年商人與封君勾結,中央集權削弱
C.東漢初年商人經濟實力強,桓譚建議厲行重農抑商
D.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基本政策,桓譚描述的現象不存在
解析:選C 據題干材料“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貨……收稅與封君比入”說的是富商大賈實力與封君一樣,“比”是差不多的意思,建議厲行重農抑商,選C項。 “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與封君勾結,排除B;D項過于絕對。
6.(2013·浙江高考)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騎,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從以童騎,騁以康莊,此最為僭越。伏請切令禁斷。”以下對當時商人地位的判斷,錯誤的是( )
A.經濟地位優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會的鄙視
D.實際上沒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選C 材料反映商人當時經濟地位提高,A項正確,這與傳統重農抑商政策不符,故宰相上奏提出限制商人。C項“遭受全社會鄙視”的說法與史實不符。商人政治地位低,受到很多限制,B、D兩項正確。
高考歷史復習練習題2:
1.(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Ⅰ)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
A.處于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解析:選B 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并且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據此判斷,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被認為是新版的新經濟政策,其依據在于二者同樣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選擇B項。
2.(2013·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頒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為全民財產,禁止土地買賣、出租等。糧食稅頒布后的1922年,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了《土地勞動使用法》,允許出租土地和使用雇傭勞動。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徹底廢除
B.農村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認
C.農業改革進一步發展
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解析:選C 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頒布土地法令,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實行糧食稅,這則材料是1922年頒布的,糧食稅之后的進一步對農業的改革。故選C。
3.(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1931年,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
B.推動了蘇聯經濟模式的形成
C.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
D.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
解析:選B 解答提煉材料關鍵信息,斯大林認為蘇聯應該在10年內完成工業化,并結合1931年蘇聯經濟建設的相關史實予以判斷: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蘇聯的國情,但推動了1936年斯大林經濟模式的形成。故B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表述錯誤。
4.(2012·福建高考)下表是蘇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糧食 產量(萬噸) 7527 7360 7290 A.地廣人稀
B.自然災害頻發
C.斯大林農業政策的推行
D.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實施
解析:選C 解答統計表格的題目,要看縱軸和橫軸,從表中可以分析,蘇聯的糧食產量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原因斯大林推行農業政策,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農業得不到發展。赫魯曉夫改革在1956年以后排除D。
5.(2012·廣東高考)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 )
A.贊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B.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
D.否認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選C 關鍵信息:蘇聯、早早送上工業化大道、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1924年蘇聯成立,A、B項排除;從題干中的“早早送上工業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項;而“卻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反映了學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認為有其合理之處,C項正確。
6.(2012·山東高考)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羅斯福開創了兩種新的經濟運行模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據葉書宗《關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
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
材料二 羅斯福新政期間,一些人激烈地抨擊羅斯福,說他“叛變了他的階級”,其舉措是“淡紅色的社會主義”。
——據黃安年《美國社會經濟史論》等
材料三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比有哪些“改變”。
(2)據材料二,舉例說明反對者抨擊羅斯福的依據。
(3)據材料三,談談你對斯大林和羅斯福開創的兩種經濟運行模式的認識。
解析:第 (1)問,注意從“改變”的角度思考,新經濟政策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間接過渡,斯大林的經濟政策則是放棄了“間接過渡”,通過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具體表現可結合斯大林體制的特點分析。第(2)問,主要從羅斯福新政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的角度分析,列舉一例說明即可。第(3)問,首先搞清楚兩種經濟運行模式指斯大林的計劃經濟模式和羅斯福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斯大林拋棄市場經濟,雖有一定積極影響,但從根本上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羅斯福新政則在維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制的原則下,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帶有一定的計劃性。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說明,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答案:(1)改變了新經濟政策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線,實行直接過渡;改變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改變了計劃和市場調節并存的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新政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如實行《國家工業復興法》,限制資本家自主生產等;(舉一例說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維護普通民眾權益的措施損害了資本家的利益,如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和大規模的社會救濟等。(舉一例說明即可)
(3)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社會主義也應有市場調節。斯大林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取消市場調節,雖在短期內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從長期來看,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所特有的,資本主義也可以有計劃。羅斯福在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國家干預的政策,增加經濟中的計劃成分,緩解了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