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沖刺練習及參考答案
1.(2014·臨沂質檢)“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饑餓、貧窮、悲慘、混亂。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進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存在。”這是哪一政策的宣傳( )
A.杜魯門主義 B.成立北約組織
C.馬歇爾計劃 D.發動朝鮮戰爭
解析:選C 根據題干中“反對饑餓、貧窮”“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可判斷這一政策是馬歇爾計劃。
2.“其目的不是同共產主義作斗爭,而是同經濟失調作斗爭,因為經濟失調很容易使一切極權主義運動在歐洲社會混水摸魚,現在俄國共產主義正要鉆這個空子?!币陨蠑⑹稣f明了( )
A.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美國要恢復西歐經濟以遏制蘇聯
C.多極化趨勢出現
D.美蘇開始由對抗走向對話
解析:選B 材料中的極權主義是指蘇聯的共產主義,馬歇爾計劃主要是通過扶植西歐經濟,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
3.(2014·石家莊模擬)學者亨廷頓指出:“在冷戰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識形態所分離,卻又被文化統一在一起。”下列史實體現了這一觀點的是( )
A.聯合國的成立與壯大 B.德國的分裂與統一
C.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 D.蘇聯的建立與解體
解析:選B 冷戰中因意識形態的對抗而分離、冷戰后又被文化統一在一起的政治實體,只有德國。故B正確。
4.(2014·永州模擬)1955年丘吉爾指出,“新式武器改變了國際關系。他不僅威脅著像英國這樣的小國的生存,而且也威脅著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的生存?!彼麛嘌裕骸巴ㄟ^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過程,我們完全有可能達到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安全成為恐怖的健壯的孩子”。其觀點核心是( )
A.核均勢使世界相對和平
B.應該盡力緩和美蘇關系
C.核武器使美蘇對抗升級
D.英國應該大力發展核武器
解析:選A 從材料“安全成為恐怖的健壯的孩子”說明核均勢使世界相對和平。
5.(2014·惠州調研)“和平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秩序應運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歐學者區分了“積極的和平”與“消極的和平”?!跋麡O的和平”,意指戰爭及戰爭因素的消除;“積極的和平”,則意指在更為深刻的社會文化基礎上,結構性暴力的消除。這里的“消極的和平”是指( )
A.美蘇核軍備競賽 B.越南戰爭
C.冷戰 D.不結盟運動
解析:選C 從時間上看,A、B、C、D項都是二戰后,無法排除;從“消極和平”的含義來看,A項是戰爭爆發的因素,B項是屬于戰爭,D項是冷戰時期反對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發展中國家走向聯合的開端并成為一股重要的國際力量,都不符合題意,而冷戰是指除武力外的一切形成的對抗,符合題意,C項正確。
6.(2014·石家莊模擬)1964年,法國在西方陣營中率先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66年3月,法國正式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并要求美軍和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撤離法國;1966年6月,戴高樂訪蘇時提出“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大歐洲”設想。這表明( )
A.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守勢
B.歐共體力量的壯大
C.中蘇關系日益惡化
D.法國力圖突破兩極格局
解析:選D 三個材料反映了法國外交上的獨立自主愿望,反對美國對歐洲的控制。故D正確。
7.(2014·湛江模擬)這是一位中國女生2009年在德國學習期間的一封家書(部分):
……由于歷史原因,東西柏林各自有自己的中心一一在北京上理論課時,西本哈爾教授就曾以“多中心的城市”來介紹柏林。雖然柏林墻倒塌20年了,但包括教授在內的許多西柏林老居民沒有特殊情況都不會去東柏林……
造成柏林成為“多中心的城市”的歷史原因是( )
A.德國國內民族矛盾激化 B.美國和蘇聯的相互對抗
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D.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解析:選B 關鍵信息:“2009年”“柏林墻倒塌20年了”,二者時間相減,柏林墻倒塌于1989年,結合所學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知識,故選B。
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僅僅25年,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在戰后頭幾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兩極分化已經消失。”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不包括( )
A.歐共體崛起
B.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C.美蘇兩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矛盾趨向緩和
D.發展中國家作為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解析:選C 20世紀70年代美蘇處于激烈爭霸中,矛盾沒有趨向緩和,C項錯誤,符合題意。
9.2013年7月25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訪問朝鮮并出席了朝鮮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朝鮮戰爭是二戰后美國在亞洲地區發動的局部“熱戰”。下列對美國在亞洲發動的兩次“熱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都對中國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B.都使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
C.美國總的戰略目標基本一致
D.其結局都打擊了美國的霸權政策
解析:選B 由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由于陷入戰爭的泥潭,被迫調整對外戰略,其重要表現就是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故B錯誤,符合題意。
10.(2014·德州模擬)二戰后存在兩種比較突出的現象,一是各類經濟組織 (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等)舉行與經濟有關的峰會(如G20峰會)大大增加,二是軍事沖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對此現象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經濟區域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
B.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強格局遭受巨大挑戰
D.和平與動蕩并存成為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
解析:選D 題干有兩層含義:一是發展經濟;二是軍事沖突。此題是最佳選擇題,包含最全面的是正確答案。故答案為D。
11.1991年,(美國總統)布什指出:美國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體系……使我們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開花結果”。他的“理想”是( )
A.努力推進多極化格局的建立
B.實現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
C.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
D.完成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
解析:選C 把握時間信息1991年以及“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體系”,結合當時蘇聯解體的現實,即可判斷選擇C項。
12.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中國卻沒等待,實施經濟改革。德國、印度也沒有等待。這些國家沒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為次要國家。”這表明( )
A.一超多強的格局被打破
B.美國已淪為次要國家
C.新的國際格局已經確立
D.多極化趨勢正在加強
解析:選D 材料表明,中國、德國、印度等國家正在日益崛起,這反映出當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A、B、C三項結論不符合史實。
二、非選擇題(第13題17分,第14題23分,共40分)
13.(2014·安徽聯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謂雅爾塔體系,簡言之就是美、蘇、英大國首腦主要通過1944年德黑蘭會議、1945年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而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政治格局,……在兩極格局下,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戰”。
——摘編自浙江博客網《雅爾塔
體系·兩極格局·冷戰》
材料二 二戰后兩大陣營的“冷戰”示意圖
材料三 二戰后僅25年,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頭幾年還十分盛行的世界兩極開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動,在發展……這些活躍的“地緣戰略棋手”在世界棋盤上縱橫捭闔,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聲音,振蕩著世界,改變著世界。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雅爾塔體系的實質和積極作用,說明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的關系。(6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大陣營經濟上“冷戰”的影響,舉出兩例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兩極格局下體現世界緊張局勢的重大事件。(4分)
(3)據材料三,歸納布熱津斯基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7分)
解析:(1)本題解題關鍵在于對雅爾塔體系的演變有一個全面而精準的掌握。第一問中,解題關鍵在于學生對于什么是“世界格局“有一個準確的理解,世界格局實質上就是一種大國實力格局。雅爾塔體系的作用要找準答題的角度(對世界政治、思想和經濟的全面影響);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的關系一要認識前者為后者奠基;二要認識兩者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2)問什么,答什么。兩大陣營經濟上“冷戰”的影響,我們要抓住經濟冷戰割裂了世界市場這一關鍵點,答案自然水到渠成;體現緊張的重大事件結合所學回答即可。
(3)本問答題關鍵在于結合所學理解材料歸納出材料觀點并用史實論證觀點即可。論證過程中,要抓住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是政治格局多極化的基礎這一基本點。
答案:(1)實質:美蘇等大國按照自己的意志劃分勢力范圍。
作用:確定了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對抗雙方彼此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促進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勝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為戰后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創造了條件。(任答3點即可)
關系: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是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組成部分,體現并從屬于雅爾塔體系。
(2)影響:不利于兩大陣營國家自身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事件:1950~1953年朝鮮戰爭,1961年柏林墻的修筑,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1961~1973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任舉兩例即可)
(3)觀點: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多股新生力量的發展壯大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并發展。
論證:經濟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的基礎。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下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受爭霸、擴張和經濟的影響,美蘇實力相對衰落;西歐國家的聯合增強了自身實力,不斷擺脫美國控制;6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對蘇聯地位有所沖擊;日本在經濟上形成與美、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結盟運動積極反霸和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日益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答出任意3點即可)
14.二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風起云涌,變化莫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煙花盛放,人們縱情高歌,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然而,就在人們歡慶勝利的激情猶酣之時,時任美國駐蘇聯使館參贊喬治·凱南發出了一段驚人的論調:“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p>
——《喬治·凱南:被誤讀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漫畫《時代的標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據說莫斯科的麥當勞是全世界經營最好的分店。
材料三 美國學者哈斯雖然提出了“多極合作時代”這一新概念,但是卻對這樣的時代能否到來充滿懷疑。……我認為“多極合作時代”將是21世紀上半葉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處理好“多極時代”的大國關系將是“多極合作時代”能夠成為現實的前提條件。
——楊文昌《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9月13日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喬治·凱南說“戰爭才剛剛開始”這一言論出臺的背景,(6分)并指出美國在這場“戰爭”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動。(3分)
(2)材料二漫畫體現了什么現象?(3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現象出現的政治背景。(3分)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對“多極合作時代”的認識。(要求:以對“多極合作時代”的認識為中心;觀點明確,史論結合)(8分)
解析:第(1)問背景從二戰結束后國際力量的變化較大分析;美國的行動主要回答“冷戰”政策的措施。第(2)問現象據材料判斷,從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分析背景。第(3)問具有開放性,選擇觀點,依據史實與論點分析闡述。
答案:(1)背景: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結束;美國要稱霸世界,而蘇聯成為其障礙。
行動: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
(2)現象:經濟全球化。
背景: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結束。
(3)觀點一:“多極合作時代”能夠實現。
理由: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格局出現多極化趨勢。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主要國家在處理重大國際問題中以合作、談判、協商為主。
觀點二:“多極合作時代”不可能實現。
理由:兩極格局結束后,美國極力構建單極世界;有些國家以戰爭解決一些地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