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歷史題看2015備考:三大復習規劃
必須要在第一輪復習,暑假和秋季把知識打的足夠的扎實,歷史觀特別典型的是考察對歷史知識的一個應用,你只有對于基礎知識足夠的熟練,你才可能比較熟練的去應用這些基礎知識,這是在第一輪復習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扎實基礎知識。
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滲透一些近代化史觀的看法滲透到當中,有意識的站在新型的史觀角度去評價談論,如果從全球化的角度,兩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的融入了世界市場,這如果站在全球化角度來說,的確加緊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這是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的交流,這是第一個角度來看。站在近代史來看,中國開放的口岸和開放口岸逐步的增加,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逐漸的解體,建立自己的經驗,中國的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開始轉型,比如說經濟上出現了工業化,政治上也有一些民主思想,開始傳播,思想上也趨于不斷地趨于科學和理性,所以這就是站在近代化的角度,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看法,再有一個站在社會化的角度,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大量西方的事務進入中國,比如西式的建筑風格,比如西餐,比如西方的交通工具,西方的生活方式,大量進入中國,而進入中國以后,中國人開始模仿,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和改變,隨著這種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中國思想也會隨之改變,中國也開始逐漸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這是站在三個不同的史觀看歷史事件。這是第一輪復習做的事情,扎實基礎知識,另外滲透用新型史觀看待事件。
在第二輪復習的時候,更多的是要通過題目的練習來熟練的運用知識和運用史觀,這是在第二輪復習,通過練習不斷地熟悉的運用知識。
二、重視圖文轉化。
這個可能對于文科生來說,對于學習來說可能是相對比較難的一個點,為什么?記文字可能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如果記圖形,這個可能就會相對困難一點,這還是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第一輪復習,一個第二輪復習,第一輪復習,無論用哪本教材,哪個版本的教材,都要把教材上的地圖,教材上出現過的地圖,只要教材出現過,就一定要記熟,首先第一個是地圖的名稱,一定看見這個地圖,然后能判斷出這個地圖的名稱,這個地圖所背后的歷史知識。
地圖中的重點的城市,重點的山川,重點的河流,要去重點的記憶,因為圖文轉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書上的文,考試是文,另外一種是考試是文,書上是圖,必須要去記住圖的名稱,因為圖要對應的歷史事件,再有就是圖上出現的重點的城市,重點的山川,重點的河流,這是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要去記憶的,這一輪復習去做的。
第二輪復習要做兩個工作,一個去總結,總結什么,古今中外很多重點的地點、城市,他從古代開始,到近代、現代,都發生過哪些事情?既然是北京,我們舉個北京的例子,從古代開始,北京發生哪些重點的事件,在分封制的時候,北京分為燕國,到秦,北京歸誰管,歷朝歷代對于地方的管理制度,至少知道北京在古代都叫什么名字,比如在近代史上你要知道,北京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這些歷史事件挨個去進行一個歸類,比如像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等等,抗爭史有五四運動、三七年的七七事變,這些都是抗爭史的事情,哪些事情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北京,重大事件發生在北京,這是你要在第二輪復習進行去總結的,像北京這樣的城市,重點城市有很多,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南京、武漢,這些城市要去進行總結,中國跟世界是國家的變化,德國的兩次統一,蘇聯的解體,國家的變化要進行去總結,這是第一步總結,第二步還是通過練習,熟練地去應用你的基礎知識,地圖的記憶,這個地點的記憶。
三、重視歷史線索和知識框架。
歷史的線索和知識的框架,其實說白了就是對于基礎知識的記憶,這也是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是暑假和秋季的第一輪復習,第一輪復習的時候通過兩個方式建立這種線索,一個是通過來新東方,來新東方課程當中建立的,因為我們在暑假和秋季課程講解的時候,非常重視歷史線索和知識框架的,一般講解每一個模塊的知識之前,都會給大家一個歷史的線索和知識的框架,這是在第一輪復習,說你要自己去建立,或者在老師的幫助下,你要去建立這種歷史的線索和知識的框架,這種怎么建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按照時間順序去建立,比如都是古代,比如古代的中國,古代的西方什么樣,建立這么一種框架,或者是按照因果關系建立,怎么按照因果關系?比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新思潮,再引發的事情,按這種因果關系去建立這種知識框架,這是在第一輪的復習。第二輪復習跟其他上面一樣,都是要去應用這個知識框架,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大量的練習,做大量的練習之后你要對練習進行總結,比如錯題,為什么錯?錯誤的原因?要進行總結,在第二輪的時候要去應用知識的框架,剛才說了一個是做題,另外還有一種應用的方式,可能相對做題來說,更為困難一點!你能不能去默寫下來?你在第一輪建立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困難了,你看看能不能在第二輪框架的時候再默寫下來,如果能熟練的默寫,整個意識,發展的線索會有一個相對比較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