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中的10個隱形知識點千萬別錯過(2)
八、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于背景,或隱形于因果,或隱形于時限,或隱形于補述,或隱形于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于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于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于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于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鐘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于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臺汗破壞農業隱藏于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于北魏等知識隱形于后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后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戰國,因戰國止于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于教材的刪簡之列了。于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
九、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于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于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于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于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
十、大綱教參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于《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或配給教師使用的教學參考書,有的知識點,大綱中有明確要求,而課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識,大綱上未要求,課本上未提到,是教師用的教學參考書中講的,不講也行,但講了更完善,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這一段經濟恢復和過渡時期,教材上雖然放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編內,但又定1957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那么這個恢復過渡叫什么社會呢?教參上補充了叫“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也算對中學生熟悉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作了個完整的交待。又如意大利的統一,課本交待的外來勢力中沒有說西班牙,教參補充了西西里王國是西班牙的屬地,這樣也照應了世界古代史“15世紀的意大利”圖上標明的那不勒斯王國是西班牙屬地這個史實了。又如雅典衛城里的奉祀雅典娜的神廟,課本未交待名字。而老師手中的教參書明白稱之為帕德嫩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