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中的10個隱形知識點千萬別錯過
以高九四級文科生為例,他們初中使用中外歷史課本共4冊,高中又使用了世界史3冊。中國近現代史講座1冊。中國古代史選修本1冊,共計9本書,除近現代史講座不考外,也還有8冊教材,有些知識點就是隱形于不同年級的教材中或隱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節中。如一冊戰國的司南放到二冊宋元文化中講;一冊唐時的華僑放到了二冊明朝的對外關系中講;中古史上的虎門銷煙擺在了二冊近代史的開章講。所以,同學們在復習中特別注意掌握跨教本的隱形知識。
二、文字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謬之千里。如“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使用”。一個“已經”否定春秋開始用鐵的觀點。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明的,具體哪朝哪代?沒有講,否定了唐時發明火藥的說法。“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在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辦了一些和民用有關的工業……作為軍工業的輔助”。一個“同時”加“輔助”,否定了“洋務運動60年代的軍事工業為主,70年代以民用工業為主”的說法。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的同時,還向中國輸出資本”,教材用一個“同時”加“還”字,準確地表明在中日戰爭之后,帝國主義的商品輸出并未為資本輸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國主義時期,列強的侵華手段主要是資本輸出的論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這兩個答案都對。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所以清亡于辛亥年決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為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退位時,還是辛亥年臘月25日。
三、悟性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點,緊扣大綱,對教材若即若離,全憑學生對所給信息的領悟,對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年,歐洲爆發了帝國主義大戰,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強占膠濟鐵路和青島”。教材的這類表述,你看出中日交戰了嗎?沒有。日德之間呢?實際上打了的,打敗了德國人,才能把德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里的鐵路和地盤占為己有。又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侵占了香港、馬來西亞、緬甸等地,處于軍事優勢”。根據教材這段話,你能判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參與過對日作戰么?回答當然是肯定的。19世紀初期美國利用歐洲對拿破侖戰爭的機會,加緊在北美進行領土擴張。那么歐洲對拿破侖的戰爭對拉美獨立革命產生過積極影響么?你能否肯定回答?
四、地圖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于課本的歷史地圖之中。如“元朝疆域圖”和“漕運圖”上,都明白告訴人們由于水患,黃河改道入淮的史實。中國歷史課本中歷史地圖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釋,更是潛藏著許多重要知識點,如今天的開封,戰國時稱大梁,北宋叫東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卻叫寧波,北京的叫法僅在兩宋時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幾種。世界歷史課本的地圖上隱形的重要知識點更多得驚人:如“美國獨立形勢圖”上表明1783年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了美國。在“19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圖上,明白告訴學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個殖民國家外,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在“美國的領土擴張”圖上,一個“阿拉斯加,1867年從俄國購得”的說明就暗示了俄國在19世紀前期曾地跨歐亞美三洲;一個“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證了孫中山不是在美國建立了興中會。在“帝國主義瓜分下的非洲”圖上,表明了19末世紀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這兩塊“干凈”的土地。所以,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應該結合地圖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釋中的隱形知識
注釋是對教材部分內容的補充說明,按說沒有多少必記知識。可是高考不排除在這出題,一些出人意料的題往往就出在注釋上。如1993年試題的“榷場”,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邊境市場”。可這不行,非得答成注釋的“收稅貿易市場”不可。因此注釋成為不可忽視的知識點:銅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開始制造;哈雷是英國近代天文學家;禁軍,在南北朝是指皇帝親兵,在北宋是指國家正規軍;調,指戶稅,實質上是人頭稅;《周髀算經》,可不能據“算經”二字或載有勾股定理”就確認為數學專著,因《中國古代史》選修本就明白注釋為天文學著作;阿蒙神廟,就是卡爾納克神廟,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注釋表述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不能忽視。
六、年表中的隱形知識
年表中的隱形知識隱蔽于課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來大事年表中的時間史實,是每一個學生非死記不可的重點。但由于課本編排失誤,造成了不應存在的隱形知識點,或是正文未講,或是講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止于1912年,年表中卻是始于1644年,沒有個終了年代。年表上說1688年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言下之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可教材正文卻不這么結論,教材在講1689年的《權利法案》后才結論說:“經過半個世紀斗爭,英國終于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專政。”表述本無可厚非,但在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時限上卻把人搞懵了。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9世紀60至90年代,是中國洋務運動時期;1917年3月,發生了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9年3月至8月,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上述均是課本未見而年表明確的知識點。
七、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于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一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于挖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