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化學根據《說明》制定備考策略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時間為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一輪復習,主要參照的是2014年的考綱說明,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整理,使知識規律化、系統化。這一階段時間長,內容多,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以課本為主,落實每個知識點
通常的做法是精選一套復習資料(或是備課組提前整理好的特色學案)作為主要參考書籍,供整理知識、練習使用,在復習的過程中應隨時回歸教材,找到知識在教材中的落腳點和延伸點,找到知識的規范表達形式,及產生知識點的思維過程,不斷完善和深化中學化學知識。
2、打破課本順序,將知識重新調序
根據需要,可以從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開始,然后進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學習,接下來進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復習,常見有機物及其應用,將化學常規實驗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最后根據不同學校學生的特點,或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都復習,或選其一復習。也可以在雙基中完成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化學用語,氧化還原反應及離子反應后直接鏈接電化學知識,復習完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推廣到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一輪復習側重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和知識間的網絡化關聯。
3、及時進行限時小綜合訓練
每一段知識復習完畢,用心的將已復習過的知識進行綜合測試,增大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增大綜合性,此時適當的滲透近三五年的高考原題,體會高考的思想,訓練答題的常規模式,對比自己目前的學習成效與實際高考的差距。
4、初步形成復習的學習方式
本階段不是簡單的將知識按照原來的筆記重新進行,在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綜合素質,圍繞學生的能力體現出知識的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從哪些角度去考慮解決問題,整理常規題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把特色題要專門記錄,化學在考試中不要求解題過程,比較在意巧解,訓練學生怎樣抓住關鍵信息,跳躍性找關聯解決問題,也要訓練學生從常識的角度來認識問題。
時間為2015年3月至4月。此時2015年新考綱已下發,教師需要及時對比與2014年考綱的異同,要先引領學生具體完成:
1、學習《說明》中對化學學習能力的要求,對知識內容的要求層次。
體會何為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何為分析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何為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感悟了解、理解(掌握)、綜合應用三個層次。同時參照《高考理科試題分析》中對2014年高考題的總體評價、試題特點、試題分析,這樣才會有一個對高考試題的常規模式有初步印象。
2、用心完成高考題型示例題的解答
這些示例題不僅僅要會做,更重要的是要體會每個題后面的說明,將自己已經練過的高考題間進行歸納整理,注意答案中嚴格的表達形式,對比同一年份中不同地域考卷中的相似化學思維題,把它們整合擴展,豐富提升。同時也要對比同一地域每年高考題中的穩定化學思維題,總結整理哪些知識點是穩定延續題型,每年的創新點在哪個領域,適當開始收集有關的信息材料。
3、認真閱讀《說明》中的必考內容及要求層次,老師要集全體備課組的優勢資源,共同設計幾個專題,圍繞高考題的模式有的放矢,圍繞全國課標II以非選擇題為例:
(1)實驗類大題
試題特點:該類題主要以實驗裝置圖或化工流程為載體,以考查實驗設計、探究與實驗分析能力為主,同時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實驗方法、儀器名稱、裝置與儀器選擇、誤差分析等知識。命題的內容主要是氣體制備、溶液凈化與除雜、溶液配制、影響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屬性或非金屬性強弱(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強弱)、物質成分或性質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實驗的重組或延伸。
思路:首先要搞清楚實驗目的,明確實驗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裝置都是圍繞實驗目的展開的。要把實驗目的與裝置和操作相聯系,注重題干信息的埋伏,找出涉及的化學原理、化學反應或物質的性質等,然后根據問題依次解答即可。
(2)元素或物質推斷類大題
試題特點:該類題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識或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為命題點,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質或框圖轉化的形式來展現題干,然后設計一系列書寫化學用語、原子(離子)半徑大小比較、金屬性或非金屬性強弱判斷、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判斷及相關簡單計算等問題。
思路:元素推斷題,一般可先在草稿紙上畫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對照此表進行推斷。對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斷題,可利用題目暗示的突破口,聯系其他條件,順藤摸瓜,各個擊破,推出結論;對無明顯突破口的元素推斷題,可利用題示條件的限定,逐漸縮小推求范圍,并充分考慮各元素的相互關系予以推斷;有時限定條件不足,則可進行討論,得出合理結論,有時答案不止一組,只要能合理解釋都可以。若題目只要求一組結論,則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時需要運用直覺,大膽嘗試、假設,再根據題給條件進行驗證也可。
另外,對于元素或物質推斷類大題,往往會出現無機框圖推斷題,而對于無機框圖推斷題解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讀圖審題→找準“突破口”→邏輯推理→檢驗驗證→規范答題。解答的關鍵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從物質特殊的顏色、特殊性質或結構、特殊反應、特殊轉化關系、特殊反應條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尋找時,也可從常見的物質中進行大膽猜測,然后代入驗證即可,盡量避免從不太熟悉的物質或教材上沒有出現過的物質角度考慮,盲目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