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古詩原文及翻譯_古詩文鑒賞
《元日》古詩原文 | 《元日》古詩注釋 |
《元日》古詩翻譯 | 《元日》古詩背景 |
《元日》古詩賞析 | 《元日》作者簡介 |
古詩詞賞析方法及技巧 |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及步驟有那些 |
《元日》古詩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返回目錄
《元日》古詩注釋
[1]元日:農歷的正月初一,古時又稱元旦、新年,今叫春節,而把公歷的新年稱為元旦。
[2]爆竹:古代無鞭炮,用火燒竹使其爆裂發出聲響,以驅鬼魅,迎福祥。進化為今天的鞭炮。
[3]屠蘇:即屠蘇酒,用屠蘇草浸泡的酒。古時風俗,于農歷正月初一飲用,以驅邪納福。
[4]曈曈:太陽初升時的樣子。
[5]桃符:刻畫在桃木板上的符(符:一種特殊的文字圖形,為道教所常用),貼在門上以避邪,迎吉祥。后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春聯。
返回目錄
《元日》古詩翻譯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或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返回目錄
《元日》古詩背景
此詩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返回目錄
《元日》古詩賞析
【賞析一】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賞析二】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度,由南到北氣候的變化不小,但由于北回歸線正好在中部穿過,因此總的說來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我們勤勞智慧的先人,依據太陽的運轉、四季的變化及月亮圓缺的規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訂了很適合我國農耕社會的歷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至今與公歷并存的太陰歷———農歷。而農歷的新年即春節,至今仍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的節日,辭舊迎新,普天同慶。
古時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盛大節日,從年前的臘月(十二月)初八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開始進入大年階段。但歡度的高潮,則是從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的詩歌之母的《詩經》里就有“歲月其除”的詩句,光陰過去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稱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為元旦或元日,現在是公歷的新年稱為元旦,為了以示區別,農歷的新年改稱春節了,這樣的稱謂是從辛亥革命后才開始,距今不過百年時間。
古往今來,歌詠“除夕”“元旦”的詩詞數不勝數,然而其中最為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這首《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詩從除夕寫起。古代沒有現在的鞭炮,而是用火燃燒竹子,使竹竿爆裂發出乒乒乓乓的響聲來驅鬼避邪、迎福納祥,以后逐步演化成今天用火藥制成的鞭炮,因此今天的鞭炮人們仍習慣地俗稱“爆竹”。除夕之夜,全家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守歲迎新,老人祈福、兒童嬉鬧,爆竹聲聲、笑語陣陣,辭別舊歲、喜迎新年,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這樣的情景,至今依然。
接著,詩人轉入元旦正題:“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國自漢代以來,每逢新年元旦,都要舉行元會,朝廷舉行文武百官以及外國使節朝會祝賀的禮儀。唐代詩人楊巨源詩“天顏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萬物知”寫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宋代同樣如此。而在民間,家家戶戶,舉國歡慶。
一歲伊始,萬象更新,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唐宋時的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后長的次序飲屠蘇酒,說是能祛病長壽避瘟疫。大文學家蘇軾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有詩說:“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就是說的這種風俗。在祝福新年的歡樂聲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家家戶戶用新桃符來換去舊的。桃符,又是另外的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因此,人們就用桃木板刻畫二神掛貼在門上,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改桃木為紙,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春聯。宋代大詩人陸游有首寫于除夕的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描述。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唐宋時代我國民間除夕與元日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唐宋時代我國民間除夕與元日除歲迎新的歡樂景況。但王安石不僅是個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個大政治家,一個被列寧稱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宋仁宗時,王安石就上奏了一封“萬言書”,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種種思考,但得不到任何回音。到了宋神宗即位,十分器重王安石,任王安石為副宰相,并按照王安石思路頒行了一系列新法,開始了超前的改革。這首詩,就是寫于王安石拜相執政推行新法的初期,因此,這首《元日》,就不僅僅是當時新年風俗的記述,而是詩人除舊迎新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哲學觀念的詩意表達。詩中的“春風送暖”,剛入新年便春風送暖,暗喻新政頒布、萬象更新。詩的后兩句更是描繪廣大人民對未來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歡樂聲中,千家萬戶對著“曈曈”的朝陽,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換舊符”即新法的頒布實施。最后一句的“總把”二字,突出了當時群眾對新法的擁護,表明了詩人對新政必勝的信念,也揭示了“長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戰勝舊的力量的哲理,傳達詩人“變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
《元日》這首小詩,不僅讓我們知曉了千年之前中華大地的新年民俗,更從這歡慶新春的民俗中領悟著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返回目錄
《元日》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返回目錄
古詩詞賞析方法及技巧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托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夸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于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采用夸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返回目錄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及步驟有那些
詩歌鑒賞常常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二是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是考慮詩歌的表現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敘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題步驟
(1)解釋該詞在詩句中的具體含義,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分析。
(2)點明該詞運用疊音的手法。
(3)展開聯想或想象,描述該詞所在詩句的內容或景象。
(4)分析該詞烘托了怎樣的景物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點明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了表達效果。
這類題的答題模式:
這首詩中( )是疊音詞。這個詞的意思是( ),描繪了( )畫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達了( )情感,妙用疊音詞,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表達效果。
擴展資料:
常見古代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介紹: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
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2)各種修辭手法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