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哪一年
每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勝利的四大過程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和當年的國際形勢緊密相關。中國雖然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但是由于國力的懸殊,中國戰場從來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主戰場是歐洲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1945年5月,在以美蘇為主體的夾擊下,歐洲戰場日本的盟友德國投降,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也被美國打得滿地找牙,8月份美國投向日本本土兩顆原子彈,蘇聯向日本宣戰,日本已沒有能力再抗衡,8月14號只好決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起日本軍隊放下武器投降。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中國戰區洽降儀式在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侵華日軍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紀念日是9月3日的原因
提起抗戰勝利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什么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定在9月3日。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明顯曾解釋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能定在8月15日,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在中國的戰場,8月15日以及8月15日以后還在打仗,實際上沒有停,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都在打仗;
第二,日本《終戰詔書》是用詔書的形式,沒有國際性的法律根據。
抗日戰爭紀念日設立意義
全國人大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紀念日,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聲:表示歷史越來越遠,但記憶應該保鮮,中國人要擰成一股繩,實現中國夢。
全國人大會以立法形式確立紀念日,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表明了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依照全國人大會的決定,隆重地舉行法定的、國家層面的紀念和悼念活動,目的是要牢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充分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貢獻,充分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的重要基礎,永遠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斗爭;牢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警醒全世界人民時刻警惕日本為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翻案,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奮斗。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備受屈辱的歷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進來,提出了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和政策,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