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綜合(歷史):抗日戰爭概述
1.局部抗戰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此后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中國共產黨于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確主張,在全國范圍內產生很大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即一二·九運動。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為全面抗日的到來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事變后,張、楊聯合發表通電,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抗日主張。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確定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的基本方針,并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迫使蔣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承諾。
2.全面抗戰
(1)戰略防御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
松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為后來日軍復仇制造南京大屠殺埋下了伏筆。這場戰役對于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后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并徹底粉碎了日本計劃。
江陰保衛戰
江陰保衛戰自1937年8月16日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后共歷時108日。江陰海戰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分在煙臺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斗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太原會戰
1937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日首勝的戰斗。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日軍以持續數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摧殘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導致約三十萬無辜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殘暴地殺害。
徐州會戰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此次大捷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桂系軍隊留在大別山區敵后堅持游擊。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最大的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占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占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后,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后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于打擊在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129師、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3)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