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歷史知識點及練習題
抗日戰爭歷史知識點:
(3)侵華罪行:①1937年12月制造了_________大屠殺。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豐潤縣的_________慘案。③在東北成立了專門研究細菌戰的“_________”。
二、全民族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_________統一戰線。
(2)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①史實:國民政府組織了_________、太原會戰、_________、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②結果:是日軍的計劃破產,但失去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
(3)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戰:①史實:1937年秋,制定了_________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取得了_________大捷;1940年,彭德懷指揮了_________,主動出擊日軍。②作用:敵后抗日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4)中國軍隊國外戰場的抗戰:①目的:為了確保_________這條國際交通線。②史實: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_________作戰,1945年初擊敗侵緬日軍。
三、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1)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
(2)意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_________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大大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_________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_________得到提高。
(3)抗戰勝利的原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因此得道多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的全民族抗戰是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配合與支持。
抗日戰爭歷史知識難點:
一、兩次國共合作的比較
1.相同點
(1)背景相同: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里。
(2)中共在統一戰線中的作用相同:兩次國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動下實現的,第二次合作中,中國共產黨更是首倡者。
(3)都經歷了復雜的內部斗爭:第一次國共合作以新三民主義為政治基礎,與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存在原則區別,隨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深入,國共兩黨的分歧日益顯露;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但沒有共同的政治綱領來約束雙方,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必然面臨兩個前途和兩種命運的選擇。
(4)都推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的國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第二次國共合作不僅完成了抗日大業,而且革命力量的壯大為奪取民主革命的最后勝利打下了基礎。
2.不同點
(1)社會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歷史背景下實現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2)兩次國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國共合作采取黨內合作形式;第二次國共合作沒有具體形式,即形式上為國民政府領導,實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保持著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3)兩次國共合作政治基礎不同:第一次國共合作是以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為合作的政治基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4)兩次國共合作的結果不同:第一次國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國共合作則一直維持到抗日戰爭結束,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3.歷史啟示
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求穩定、謀發展的今天,我們應繼續高舉民族團結、利益共同的大旗,避免對抗內耗,加強交流對話,追求互利共贏,通過國共再次合作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新的更美好的時代。
抗日戰爭歷史練習題:
1.(2010·重慶卷)美國總統在《致蔣介石并轉重慶人民的信函》中說:“為向中國人民──尤其重慶市民──對于聯合國家作戰努力之偉大貢獻表示敬意起見,茲特附呈紀念狀一幀。貴國人民對于侵略者之堅強抵抗,已為貴國之友人樹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實發生在( )
A.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 B.國共十年對峙期間
C.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 D.國共全面內戰期間
2.(2010·天津卷)《大公報》載文說: “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 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該文發表的歷史背景是( )
A.甲午戰爭爆發 B.中華民國建立
C.抗日戰爭爆發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2010·北京卷)“上海的炮聲應該是一個信號,這一次全國的人民真的團結成一個整體了……我們為著爭我們民族的生存雖至粉身碎骨,我們也不會滅亡,因為我們還活在我們民族的生命里?!边@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時而作的《一點感想》。讓作者有感而發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國聯軍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軍隊進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華
4.(2009·安徽卷)抗日戰爭期間,延安“吸引了一個美國軍事觀察團、一些美國國務院外交官和一個美國總統特使前來訪問,另外還有大批外國記者前來采訪”。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共領袖人物的個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張得到了普遍認同
C.中共堅持抗戰贏得了國際友人的廣泛同情 D.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在抗戰中的地位日顯重要
5.(2009·海南卷)“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水湘水,又成離別。絕繳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這首大學校歌出現的時期應是( )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6.“好男當兵上前線,抗日隊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漢,武漢火線扯得寬。哪怕飛機丟炸彈,哪怕四處起狼煙……”(《川江號子·好男當兵上前線》)。這作品的創作時間最可能是在( )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45年
7.游就館是日本靖國神社的博物館。2007年初游就館調整展示內容后重新開放。對南京大屠殺的介紹中增加了“將中國軍隊擊退到下關處并殲滅。對穿著便裝的殘兵也進行了嚴格的處罰”等文字。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①靖國神社的調整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 ②游就館所宣揚的歷史觀沒有變 ③日本正式承認了在南京犯下的罪行 ④展示內容的調整有利的促進了中日關系的緩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抗日戰爭歷史練習題答案:
1.C 2.C 3.D 4.C 5.D 6.C 7.A
抗日戰爭歷史知識點及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