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抗日戰爭練習題含答案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抗日戰爭練習題:選擇題
C.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抗戰的證據
D.發動百團大戰的必要性之說明
解析 “一旦占據盧溝橋,日本在華北即取得了政治和軍事的兩重控制”可知是與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有關,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B項正確;A、C、D三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均排除。
答案 B
3.(2016·江蘇蘇北四市模擬)下圖是吉林省檔案館收藏的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聞(奈良版)》。其標題有:《南京總攻擊觀戰記》、《情思遠飛故里舉杯共憶苦戰》、《悼念戰友誓死殺敵》、《在夷為廢墟的敵都迎接新年》等。這些報道( )
①美化侵略行為 ②顛倒戰爭是非 ③否認屠殺暴行 ④助長侵略氣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情思遠飛故里舉杯共憶苦戰》、《悼念戰友誓死殺敵》、《在夷為廢墟的敵都迎接新年》反映了日本否認戰爭的侵略性,否認屠殺行為,助長侵略氣焰,故①②③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答案 D
4.(2016·南京、鹽城質檢)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期,國民黨政府承認各黨派的合法地位,召開國民參政會,吸收部分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參加政府的抗戰工作,并還公開拒絕和駁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謬論。這表明( )
A.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B.國共合作促進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C.國民黨放棄了反人民的政治立場
D.國共合作是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合作
解析 根據題干“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期”可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A項錯誤;國共合作期間,根據材料信息“國民黨吸收部分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參加政府的抗戰工作,并還公開拒絕和駁斥日本”可知,國共合作促進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只是講述國民黨放松對其他黨派的控制,并沒有放棄立場,故C項錯誤;材料只能體現國共在政治方面的合作,故D項錯誤。
答案 B
5.(2015·皖南八校聯考)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與英雄群體名錄。下圖為該名錄構成示意圖,從中可得到的正確認識是( )
A.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犧牲于1937~1945年間
D.國民政府的軍隊在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解析 盡管英烈名錄中八路軍比重較大,但其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一部分,難以體現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錯誤;圖示沒有揭示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故B錯誤;材料1931年就開始抵抗日本侵略,故C錯誤;從國民革命軍的比重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故D正確。
答案 D
6.(2015·鹽城三模)歷史地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對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分析錯誤的是( )
A.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變為民族矛盾
B.
C.國共兩黨的關系由對抗到走向合作
D.根據地主要分布區域由東南到西北
解析 圖一反映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形勢圖,圖二反映抗日根據地形勢圖,二者斗爭對象明顯不同,前者是階級矛盾,后者是民族矛盾,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軍隊是紅軍,抗戰時期依據抗戰需要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圖一顯示兩黨的對抗,圖二顯示一致對外,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圖二顯示抗日根據地主要分布在華北,故D項錯誤
答案 D
7.(2015·江蘇蘇中四市三模)下圖為抗日戰爭期間某戰役示意圖,這一戰役是( )
A.國民黨軍隊在華北組織的重大會戰
B.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
C.發生在敵后戰場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D.日軍計劃破產的標志
解析 根據地圖信息,如“A項錯誤;“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是臺兒莊大捷,但不在華北,故B項錯誤;1940年八路軍在華北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拔掉敵人據點近三千個,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根據地圖信息,可知是華北大范圍的交通破襲戰,故C項正確;1937年淞滬會戰激戰三個月,使日軍計劃破產,故D項錯誤。
答案 C
8.(2015·青島質檢)《中國的近代化》一書寫道:“學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內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進‘心理統一’的強大壓力,并加強了過去聯系微弱的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認同感。”這里描述的是( )
A.國民革命調動了各階層人民的革命熱情
B.土地革命調動了各階層人民積極性
C.抗日戰爭使中國文化中心發生轉移
D.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增強
解析 據“學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內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所指事件為抗日戰爭D項正確。
答案 D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抗日戰爭練習題:材料題
9.(2015·淮安四模)2014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戰詔書》
對那些為使幾萬在滿同胞的生命財產免遭暴戾支那之殘害而持續戰斗的帝國特派滿洲軍隊以及長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謝和慰問。
——《大阪朝日新聞》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1931年,已經不單單是軍部激進派的要求,資本家、地主、政黨、政府都有同樣的要求。
——井上清、鈴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積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內外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
——《世界歷史資料選輯》
材料三 現在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都是有利于對日抗戰的。國際輿論一致地責斥日本的強盜行徑。國內自從西安事變后,與中華民國有著同樣長久生命的內戰終于在共產黨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下被結束了,國內和平實現了,國共合作的談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線亦開始了新的轉向——這一切都是向著我們團結御侮對日抗戰的總目標邁進,都是在抗日陣線中的初步成績。只有這樣繼續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繼續下去,終會給與中華民族以新的激動力來實現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務的!
——朱德《實行對日抗戰》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對其予以駁斥。
(2)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抗日戰爭對國人的啟示。
答案 (1)理由:維護日本和東亞的穩定,實現共同繁榮;保護日僑的生命財產安全。
駁斥: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爭奪霸權,給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2)原因:既定國策;軍國主義膨脹;資本主義發展需求;轉移民眾視線,緩和國內矛盾。
3)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國際社會的援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或國共合作)領導;實現了全民族抗戰。
(4)啟示:以史為鑒,增強憂患意識,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右翼勢力的增長;理性處置國際爭端;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安全。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抗日戰爭練習題含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