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2017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2016年12月,中國農科院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走出國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這批技術和產品遍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等等,有力配合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也是繼高鐵、核電走出去之后,又一個中國科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成為又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也備受鼓舞。
現狀
提起農業,一般會認為有點“土”,科技含量不高。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了質的飛越。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的科學研究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僅為5到10年,在一些領域,如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轉基因抗蟲棉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農業科技走出去的實踐再次證明,我國的科技完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只要抓住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這個關鍵,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走出國門,助力中國創新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一極。
我國的農業科技并不“土”,完全可以走出去并且引領世界科技發展,關鍵是要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
啟示
首先,要有國際視野。注重國際合作不僅是中國農科院多年來的傳統,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從2002年起,中國農科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以中美兩國簽署的首個中國生物農藥“阿泰靈”海外獨 家代理合作協議為例,其主要研制者邱德文研究員2002年回國后就開始嘗試用一種新的思路,研制一種誘導免疫的農藥。開闊的國際視野正是該項成果的基礎。
其次,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實施的“科技創新工程”,以 “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凝練科研方向,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催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強了走出去的實力。
再者,要有超前的洞察力。10多年前,當禽流感疫情向我們襲來的時候,中國農業科學院研制成功的禽流感疫苗成為阻擊疫情的銳利武器。其實早在1994年,從美國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就力主開展對禽流感的研究。可以說,正是這種超前的洞察力奠定了中國禽流感研究在世界的地位。
第四,要堅持自主創新。要走向世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寸步難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棉區大面積暴發棉鈴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外方代表來到中國,提出只要肯出數千萬美元,就可以把轉基因抗蟲棉技術轉讓給我國,但條件是中國不能進行轉基因抗蟲棉的育種。深思熟慮之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終做出了一個有膽識的決定: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和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如今,“中棉系列”棉花新品種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2017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日前發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流行語入選。每一句流行語都代表著一起事件、一種情緒,在流行語身上能夠看到時代的豐富多彩,以縱向眼光品讀,更會讀出一種進步。
不過,面對風起云涌的網絡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絡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標準表述】
[意義]
語言文字是有價值、可利用的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資源豐富。保護和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設開發國家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于展示大氣包容、兼收并蓄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有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確立并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鏡像。有什么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匯,經由互聯網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里。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復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絡化進程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淀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總有一些只是風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隨風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來的,比如“主要看氣質”“斷舍離”“_喊你回家吃飯”不勝枚舉,這樣的流行語其實就猶如“快餐文化”一般,來得快去得快,宛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雖偶爾被人提及,但終究少了時代的寓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網民群體強大不無關系,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里,一些流行語的產生充滿了偶然性,比如“藍瘦香菇”,就因為諧音了“難受想哭”,瞬間被網民玩轉于各大網絡空間,但其中的文化積累和營養必然經不起時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流行語難免會在最后隨風而逝;一些流行語則是單純的表達了娛樂性,如“葛優躺”“小目標”“吃瓜群眾”,這類流行語只是反映了當下一種草根的自我嘲諷和自我娛樂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難免會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道軌跡,然后消失在語言的“大千世界”里。雖如此,但這些流行語終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折射和個體的內心獨白,“以我口說我心”,無論流行語如何興起或者如何消失,它畢竟暗含了一種情感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參考對策]
第一,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里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凈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要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絡流行語中的“病毒”,并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范意識、規則意識。
第二,要想讓流行語化為“隕石”,長存于世,就必須讓它充滿文化積淀和時代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蠻拼的”“點贊”,代表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們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給側”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詞語乍一看,或帶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愿意接受,就說明它是有內涵的,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語言文化的內核,能夠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它就定能“月華不謝,清風長存。”
2017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日前,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向組織散發小廣告的房地產企業開出40萬元罰款,并沒收16萬張小廣告宣傳頁。這也是迄今為止,北京城管執法機關對非法小廣告案件做出的最高處罰。(9月13日《北京青年報》)
綜合分析
近年來,城市中的亂貼、亂畫等行為被俗稱為“牛皮癬”,泛濫成災,屢禁不絕,嚴重影響了城市面貌,群眾也對這種漠視城市環境、抹黑城市形象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在這樣的背景下向組織散發小廣告的房地產企業開出40萬元罰款,就是在向城市“牛皮癬”宣戰。
可以說,城市小廣告是一種“頑疾”,是城市面貌的“頭號公敵”.對于這些非法小廣告,城管部門一直在重拳整治,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盡管城管部門很賣力,但小廣告依然屢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以往缺乏懲處措施,就算逮了張貼小廣告的人,因無法可依,也沒有辦法處罰,只能采取說服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時間長了,就造成貼小廣告者膽量越來越大,城市“牛皮癬”也就越來越重。
北京市作為首都,是展現我國城市面貌的“臉面”,理應該有著更加優美的城市環境,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北京市城管局對非法小廣告開出的40萬罰單,足以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此外,有了重罰的先例,各地城管執法也會陸續開始效仿,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
對策措施
非法小廣告并非一城之疾,根治也并非一城之事。單靠一地立法或各地分散立法,無法形成統一的治理合力,相關的行政執法權威也難以彰顯,更難達到治本之效。要真正震懾住非法小廣告:
一要靠完善查處機制,讓違法行為人不再抱有僥幸心理,讓執法人員不再為了個案蹲守暗訪月余之久,使打擊更加精準;
二要靠制定處罰額度的統一標準,這種標準應當全國統一,便于執法者操作,也使那些有違法意圖者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行為所將帶來的責任后果,真正罰到其得不償失、傷筋動骨,亂貼小廣告的現象才會逐步好轉。
總之,要徹底對城市“牛皮癬”標本兼治,除了重罰還應對癥下藥,采取“疏堵結合、群防群治、多策并舉”的策略,真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牛皮癬”失去生存的空間。
看過“2017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