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一
正所謂,既生繁花,亦生野稗,改革過程難免會有瑕疵,當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凸顯出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尷尬時;當高樓大廈平地起、百貨商場隨處見,凸現出電梯吞人的事故時;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凸現出來土地流轉中非農化、非糧化的傾向時。如何保障民生?如何維護民利?如何暢達民情?上善之策,在于行大道,民為本,制定并落實惠民政策,方能利天下。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心就是最大的工程。惠民政策,實乃民心所向,萬眾期待。讓百姓多一些幸福,少一點痛苦,多一絲笑容,少一點眼淚,是政府施政之要,是國家興旺之匙。政策紅利,能夠提高民眾收益,讓腰包變鼓,生活變富,日子變紅火;能夠促進社會公平,讓經濟發展可持續,讓貧富差距逐縮小,讓利益分配更合理;能夠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讓工作作風樸實,讓行政效能提高,讓辦事效率受認可。政策忽視民意,背離民情,會導致執政之基不夯實,疏遠黨群關系,官民對立,民生凋敝。所以,要急民所急,想民所想,慮民所慮,思民所思,用惠民政策搭建干群連心橋。
逢山開路,應制定人性化的惠民政策。以人為本,本固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策制定,要以民眾的需求為根本點,否則會只會飄上云端、流于形式,遭民眾唾棄。近來,伴隨著素質教育推行,高考制度艱難破冰,異地高考剛唱罷,文理不分科又登場,緊接著是大學體制改革。窺一斑見全豹,教育領域只是惠民政策重要一環,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青少年全面發展,是人性化的真實寫照。如何才能讓政策被民眾所接納?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需要政府官員,多去基層墩墩苗,進百家門,喝百家茶,知百家情,才能讓政策接地氣,有靈氣,有生氣。
遇河架橋,要監督惠民政策落實。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需行,政策不難于制定,而難在落實到每一位群眾身上,走進每一位百姓心間。政策初衷是難得可貴的,但是當政策走下高閣,容易發生變形,受制于相關部門的尸位素餐,部分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城市拆遷旨在于,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市容市貌,然而強拆卻屢見不鮮、不絕于耳;帶薪休假是為了,保障勞動者權利,慰藉勞苦大眾,目前卻形同于一紙空文。故此,要用好監督這只筆,按照既定的政策藍圖實行,方能勾勒出幸福民生的山水畫。
天地之間,莫貴于民。改善民生,從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惠民政策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站。制定合理的政策,是釋放政策紅利前提;監督政策的落實,是惠及百姓生活的基礎。要做到左右開弓,標本兼治,方能適應新常態下百姓的新需求,讓政策紅利為民生兜底。
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
向不文明旅游說“不”
曾幾何時,一到旅游旺季,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就會充斥于媒體的報道中,但處理結果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輿論風聲一過,那些劣跡就會被淡化和遺忘。如今,黑名單制度出爐,治理從“頭疼醫頭”變為有規可依。罔顧公共利益、只顧任性胡為的游客將會感受到不小的疼痛。
在種種旅游不文明行為中,有的是因不熟悉環境和規矩、一不小心所致;有的是景區環境設施不配套、讓人不便甚至出現“三急”所為。但是,那些騎上墻頭的、攀上樹枝的,以及文物上“到此一游”的手筆,很難用“不知道規矩”當理由。至于泡面潑空姐、揚言炸飛機、盧浮宮泡腳等行為,想怎么來就怎么來,毫不顧忌影響和后果,就只能用“任性”來解釋了。而對待不文明旅游行為,應該多管齊下,多種途徑糾正。一方面需完善制度,發揮其剛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宣傳,提升公民旅游中的文明意識。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公共領域是大家的,倘若沒有基本的規矩和秩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最終也無法保障。旅游法規的的完善,正是給旅游者設了硬性規矩。旨在創造一種外在的約束環境。對個人而言,不要掉以輕心,應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改掉不良習慣。對管理部門而言,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今后還應該展示執行制度的決心和行動,讓制度硬氣起來,作用發揮出來。
當然, 真正告別旅游“任性”,減少不文明旅游行為,歸根到底要靠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孔子曾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自天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文明的環境,歸根到底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嘉言懿行與共同努力。而這不僅需要政府加大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的文明意識,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自覺守“規”,自覺約束自身行為。
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公共生活領域越來越擴大,對公共生活秩序要求也越來越高。少一點“自私任性”,多一些禮讓謙和,就會少一分無序的擁擠;少一點粗口、國罵,多一聲“對不起”“謝謝”,就會少一些無謂的沖突。應當把政策宣傳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把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結合起來,把管理者的治理和個人的自覺結合起來,從內外兩個方面提升素質,讓崇尚文明成為風氣,讓旅游成為涵養公共文明的重要平臺。
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三
放緩步伐 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古訓有云:“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也指出:“要讓民眾共享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然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光環下,GDP的高增長并未給民眾帶來預期的生活品質。當下,我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工資成本持續上升,儲蓄率、投資率有所下降,這些因素都在暗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放緩步伐,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已是大勢所趨。
放緩步伐,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去30余年,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優勢,“中國制造”聞名世界。但隨著人力成本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逐漸被越南等其他國家所替代。一些發達國家近幾年紛紛選擇在越南投資建廠,這也在昭示中國長期以來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將終結,雖然由此會使經濟增速放緩,但經濟發展新常態正是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土壤。
放緩步伐,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利于推進技術創新。回顧我國經濟發展之路,雖然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但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弱,山寨產品充斥市場便是其一。流水線重復作業生產出的產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但因自主研發品牌缺失而使產品失去核心競爭力。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持續后勁呼喚我們應向依靠高新技術的產業轉變,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的推動。
放緩步伐,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利于實現有質量的發展。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積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只有經濟得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才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劍走偏鋒,使民眾失去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依托。因此,適當放慢腳步,致力于民生工程建設,才能實現有質量的發展,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 讓民眾共享我國經濟增長紅利是目標,更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技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共同要求。唯有調整心態,以新心態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兼顧經濟發展的“質”與“量”,才能真正使民眾幸福與經濟發展同步,才能全面落實以人為本,保證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看過“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