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海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煥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歸;在歷史波瀾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就在于凝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著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華民族始終追求團結統一的奮斗史,深刻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方向和路徑,為我們做好民族工作注入了思想能量、提供了重要遵循。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歷史深刻表明,中華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改革開放36年來,正是有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我們才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中華民族才能夠從容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為什么一再強調要加強民族團結、筑牢思想基礎的根本所在。
做民族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團結,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既要著手做好民族團結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創新載體和方法,又要著眼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決民族問題,不能只見物不見人,不僅要解決好物質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在繼續用好發展這把鑰匙的同時,必須把思想教育這把鑰匙用得更好。
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價值相通,認同相一。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會鞏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更是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這種同宗同源的文化和價值淵源,是加強文化認同的豐厚土壤。不斷深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就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風險,我們都會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沒有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斗,就沒有中華民族的今天;沒有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明天。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我們就一定能凝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推動實現13億人民的偉大夢想。
海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存好心 做好事 有好報
農婦劉女士熱心讓鄰居李老太太搭載自己的順風車,不料發生事故,老太太不幸去世,劉女士主動提出賠償,老太太家屬堅決拒絕,理由是“不能讓好人做了好事,卻得不到好報”.
這個故事讓我很感動,很慚愧,試想如果我是當事人會如何?舉手之勞的熱心或許并不缺,但面對重大事故敢于擔當負責,面對巨大悲痛不忘感恩和包容,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這個故事很簡單,很平常,很樸素,但是卻很直觀,很生動,很溫馨,很有愛。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存好心,做好事,有好報的道理。
存好心就是要有勇于擔當的責任心、助人為樂的同情心、知恩圖報的感恩心、判斷善惡的是非心。先賢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 之心”,這四心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這些良心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不需要任何學習,也不用考慮,明心見性,當下就能正確的判斷。我們常說 天真無邪,理論大致源自于此。現代人看來,孟老夫子未免有點太傻太天真。現實中有太多的丑惡:從食品行業造假到媒體惡意炒作,從普通網民傳播虛假信息到官 員的奢侈浪費,連我們最信任的專家也被收買去做虛假鑒定……,坑蒙拐騙,弄虛作假,以次充好,行賄受賄,短斤缺兩,爾虞我詐……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令人 痛心,絕望,憤怒。我們不禁要懷疑,人性真的是善的嗎?
或許社會有一些丑惡,但是我們更要看到,社會也有很多如劉女士一樣善良的人:如恪守承諾的信義兄弟,恪盡職守的徐老師,舍己救人的吳媽媽,還有千千萬萬的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的志愿者……這些好人好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對人性善抱有希望,有信心。
好心不僅來自于人性的天生的力量,更來自于后天的培養。我們應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通過教育,使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人道主義情感、 正義感、自尊感等都有正確的發展方向。當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了具有良好公德共識的體系,一個社會的發展便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動力。
存好心只是知,只是觀念,只是想法,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僅有好心是不夠的,還應該做好事。
在存好心的基礎上,還要做好事。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做食品的將食品做得安全放心,做醫生的提高醫術減輕病痛……每個行業首先應該做好自己 的本分。其次是要樂于助人,甘于犧牲奉獻。劉女士的行為就屬于后者,不過遺憾的是,她沒有把好事做好。這讓我想起一些去參加雅安抗震救災的志愿者,他們滿 懷愛心和激情,在沒有任何救助知識和能力的情況下,盲目的趕到災區,結果是災沒有救成,反而要人救。可見做好事也要有知識,有能力,有準備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凡存好心的人,無論是什么結果,都應該有好報。
有好報集中體現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對于好人好事要有正確的評價機制和合理的救助機制。對于好心人首先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好心人有榮譽感,自豪 感、自信心。媒體要充分發揮抑惡揚善的作用,宣傳好、報道好好人好事。相關部門要定期發起組織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范的活動。就物質層面來說,要建立完善的 救助機制。做好事是有風險的,不能讓好人個人承擔,而是需要我們全社會為善良買單。社會要為善良撐腰,制度要為好人護航,這樣做好事才做得有保障,有底 氣,有力量。
做好事我們不僅要繼承古道熱腸,行俠仗義的傳統,還要豐富的知識和強大的能力,更要有正確的評價和制度的保障,這樣我們才能把好事做成、做多、做大。
海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樹立正確群眾觀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和關鍵所在。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強化群眾觀念,牢固樹立正確的感情觀、公仆觀、政績觀、名利觀,扎根人民,幫民解困、為民謀利。
樹立“魚水相依”的感情觀,真心實意熱愛群眾。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直接檢驗黨員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直接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只有具備真摯而深厚的百姓情懷,才能形成為民利民的自覺自愿。那么,對群眾的感情從哪里來?一是心中有位置。始終把群眾當親人,用心接納群眾、用情感化群眾,而不能半心半意、虛情假意。二是親近零距離。放下架子、邁開步子,多到車間班組、田間地頭去,與群眾交朋友、做知己、心貼心,真切體驗群眾的甘苦憂樂,與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三是融入敢擔當。把群眾的事當作大事來辦,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群眾期盼的事情再難也要真抓實干,在關鍵處為民作主,于細微處彰顯真情。
樹立“以民為先”的公仆觀,敬業盡責服務群眾。對于共產黨人來說,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任何時候都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恪盡職守、忘我奉獻,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當好人民群眾的服務員。要謹記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珍惜人民提供的舞臺,顧念人民的疾苦,嚴防特權思想,切實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要牢記公仆須受監督。把接受監督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覺悟、一種美德,虛心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評判,改進思想作風,嚴守紀律底線,提高工作成效,讓群眾貼得近、信得過、靠得住。
樹立“功不在我”的政績觀,務實肯干造福群眾。追求什么樣的政績、怎樣取得政績,是領導干部必須思考的一個現實課題。應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拜人民為師,向群眾求教,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搞主觀臆斷和違背客觀規律的“拍腦袋”決策,不追求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提嘩眾取寵的空洞口號。始終為民謀利解難,多想想群眾的事情辦好了沒有、群眾的困難解決了沒有、群眾還需要我們做什么,急民之需、解民之憂、紓民之難,使群眾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始終相信和依靠群眾,把領導力量與群眾力量聚合起來,把教育群眾與組織群眾統一起來,在為民務實的工作中團結群眾、贏得群眾。
樹立“豁達淡然”的名利觀,克己奉公利及群眾。名利之心人皆有之,關鍵是追求什么樣的名、什么樣的利。領導干部如果心里只有自己的小算盤而沒有群眾的大利益,甚至貪圖一己之虛名浮利而與民爭利,工作上弄虛作假、損公肥私,生活上奢靡浪費、追求享樂,作風上庸懶散奢、虛度光陰,必然遭到群眾唾棄,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應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動上恪守本分,兢兢業業、清廉自守,以平和之心對待名、以淡泊之心對待位、以知足之心對待利、以敬畏之心對待權、以精進之心對待事,時刻為百姓謀、不為個人計,追求更多為群眾認可的名,爭取更多對群眾有益的利。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才能真正建功立業。
看過“海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