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進化專項訓練題附答案
生物的進化專項訓練題一、選擇題
1.(2010•廣東聯考)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A.人工選擇 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 D.定向變異
[答案] B
[解析] 該現象不可能是人工選擇的結果,也不可能是用進廢退,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變異是不定向,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故B正確。
2.(2011•臨沂)人類與某些病毒的斗爭是長期的,人類與這些病毒長期共存的原因是( )
①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強,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強
②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弱,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強,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來越弱,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越來越強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類能與這些病毒長期共存是二者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3.下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物種形成的知識。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會產生生殖隔離,A錯;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對。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生新的物種,但是產生了生殖隔離的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會變化。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自然選擇不同,基因頻率變化不同,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C錯。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他們仍是同一物種。
4.(2010•上海生物)某白花傳粉植物種群中,親代中AA基因型個體占30%,aa基因型個體占20%,則親代A的基因頻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計算能力。分析題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個體占50%,則A基因頻率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30%+50%×1/4=42.5%。
5.一般地說,干旱條件育成的作物,適于在干旱地區種植;潮濕條件下育成的作物,適于在潮濕地區種植。干旱和潮濕條件所起的作用是( )
A.誘發基因突變 B.引起染色體變異
C.選擇基因型 D.導致基因重組
[答案] C
[解析] 在干旱條件的選擇下,作物種群中耐干旱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高,而不耐旱的作物品種則被淘汰。同樣,在潮濕條件下育成的作物也應該是適宜在潮濕地區種植的。干旱和潮濕條件的作用就是對種群的基因型進行選擇。
6.(2010•山東理綜)下列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
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隔離
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物種的形成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但一定要經過生殖隔離,如高原低溫導致形成的四倍體植物與原二倍體植物之間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而形成生殖隔離;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現代進化論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具體來說自然選擇過程中作用的是個體,因此選D。
7.(2010•全國卷Ⅱ理綜)已知某環境條件下某種動物的AA和Aa個體全部存活,aa個體在出生前會全部死亡。現有該動物的一個大群體,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比例為1∶2,假設每對親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為單胎。在上述環境條件下,理論上該群體隨機交配產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了分離定律及個體致死問題。本題涉及自由交配問題,由已知條件可知:AA:Aa=1:2,在該群體中A=2/3,a=1/3,所以后代中AA=4/9,Aa=2×2/3×1/3=4/9,aa致死,所以理論上AA:Aa=1:1。也可用直接雜交的方法來解答。
8.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變化
B.基因頻率改變則生物發生進化
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的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答案] B
[解析]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因此A錯B正確;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的基因的頻率和a基因的頻率大小比較與顯隱性沒有關系,因此根據題目信息無法判斷二者大小,C錯;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大于女性,但女性正常中有攜帶者含有色盲基因,因此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不一定大于女性群體,因此D錯。
9.(2010•山東泰安模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除去對農作物構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的病毒。下圖是對此后6年間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變化進行調查的結果。生物學家從以上結果中得知一個事實,即兔因發生遺傳性的變異對病毒產生抗性,病毒也因遺傳的變異而導致毒性減小。兔和病毒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隔離、自然選擇 B.隔離、突變
C.自然選擇、定向變異 D.自然選擇、突變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以及理解能力、識圖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生物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病毒與兔之間是相互選擇的。病毒、兔均有多種突變性狀(變異不定向的)。對于病毒而言,毒性小的變異可以使相應的病毒不會導致其宿主兔死亡而得以增殖,此變異為有利變異;對于兔而言,對病毒抗性強的變異才能使其生存并繁衍下去。兩者的相互選擇,使各自的有利變異被定向積累和加強,使兔的抗性增強而死亡率下降,使病毒的毒性下降而增殖能力增強。據此分析可知D項正確。
10.火炬樹是北京常見的一種外來入侵植物,如果讓其自然生長繁殖若干年后,與原產地火炬樹相比( )
A.基因庫的變化相互影響
B.性狀始終保持一致
C.很快產生生殖隔離
D.進化方向發生變化
[答案] D
[解析] 由于地理隔離、環境影響,火炬樹的基因頻率與原產地的相比發生了改變,即進化方向發生了變化。
11.我國西北部的歐洲玉米螟與東部的亞洲玉米螟形態、結構一樣,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不能交配,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由于外貌形態相同,它們屬于同一物種
B.由于具有生殖隔離,它們屬于不同物種
C.無法判斷
D.以上說法都不對
[答案] B
[解析] 雖然形態結構一樣,但不能交配,二者具有生殖隔離,屬于兩個物種。
12.(2011•江西重點中學聯考)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現代生物技術也能利用這一原理來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培養出符合人類要求的生物新品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轉基因技術能打破種間生殖隔離障礙,實現種間基因重組并產生定向變異
B.植物體細胞雜交表明不經過地理隔離也能形成新物種
C.現代生物技術能改變許多生物,使之更適合人的需要,但對生物自身進化發展不一定有利
D.太空育種提高了突變頻率,產生的新類型總是對人類有益的
[答案] D
[解析] 太空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產生的新類型不一定對人類有益。
生物的進化專項訓練題二、非選擇題
13.下列是DDT(一種農藥)對家蠅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實驗研究,將家蠅分成多組,每組再分為A、B兩部分,用DDT處理每一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觸DDT。處理后,檢查各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就是抗性低,反之就是抗性高,選死亡率低的一組的B部分飼養,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按上述方法進行抗性實驗。這樣,經過若干代后,當用DDT處理其中A組的家蠅時發現其死亡率為4%,再用DDT處理這一代的B組家蠅。則:
(1)B部分經DDT處理后存活率為________。
(2)由實驗可知,家蠅抗性的產生是________的結果。
(3)從生物與環境關系看,家蠅和DDT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DT對家蠅抗性的產生所起的作用稱為________。
(5)簡述B部分經DDT處理后存活率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答案] (1)96% (2)農藥對害蟲抗藥性變異長期選擇 (3)選擇 (4)定向的自然選擇 (5)家蠅抗生的產生,符合達爾文的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進化理論,家蠅的個體中原來就存在著抗性的差異,有的抗性強,有的抗性弱;經DDT處理,就把抗性強(適者)的個體選了出來;這樣一代一代地選擇下去,家蠅中選出了具有強抗性的個體(盡管B組從未接觸過DDT)。可見,(家蠅)抗性的產生是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使用(接觸)了DDT。
[解析] 本題看似一個實驗題,而其實質是考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在自然選擇學說中我們應掌握其關鍵點:生存斗爭是動力,是外因;遺傳和變異是內因,而變異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定向選擇的最終結果是適者生存。本題的解題實際上也是利用了這些知識,根據變異的不定向性,我們可知家蠅的個體存在著抗性的差異。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選擇,多次的重復實驗,實際上相當于進化過程中多代的選擇,最終存活率的提高表現為適者生存。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得出答案。
14.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其中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選擇、基因重組、遺傳漂變、生物個體的遷入遷出等。某中學生物研究小組為證明人工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選用了純種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進行實驗。已知果蠅的長翅(B)對殘翅(b)為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他們的實驗過程如下:
a.選擇一只純種雄性長翅果蠅與一只殘翅雌性果蠅進行雜交,獲得子一代雌雄果蠅;
b.讓子一代果蠅連續自由交配5代,同時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殘翅果蠅;
c.當子六代所有長翅果蠅自由交配后,統計子七代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在種群中的百分比;
d.根據殘翅果蠅的百分比計算出B、b基因在種群中的基因頻率,得出結論。
請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驟進行,在子三代長翅果蠅中純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殘翅果蠅,在子三代長翅果蠅中純合子占________。
(3)請判斷該實驗過程的設計是否科學?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讓此純種長翅雄果蠅與一只殘翅雌果蠅進行雜交,獲得子一代雌雄果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預期這種人工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 (2)1/3 (3)不科學 沒有設置對照(沒有對照實驗) (4)②將子一代果蠅分成性狀完全相同的甲、乙兩組,讓甲、乙兩組果蠅分別連續自由交配5次,同時將乙組在第一代中都要除去殘翅果蠅 ③當子六代所有長翅果蠅自由交配后,分別統計甲、乙兩組子代中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在種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據甲、乙兩組中殘翅果蠅的百分比,分別計算出甲、乙兩組中的B、b基因在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比較得出結論 (5)這種人工選擇將導致B基因的頻率增大,b基因的頻率減小
[解析] (1)F2中BB∶Bb=1∶2,產生的兩種類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為(1/3)×(1/3)=1/9,即F3中長翅果蠅占8/9,其中的純合子為BB=(2/3)×(2/3)=4/9,占長翅總數的1/2。(2)若不除去殘翅果蠅,則F2中BB∶Bb∶bb=1∶2∶1,F2產生的配子B∶b=1∶1,F3中BB∶Bb∶bb=14∶12∶14,故長翅中的純合子比例為:BB/(BB+Bb)=13。(3)要研究人工選擇作用是否對種群基因頻率產生影響,需要以人工選擇作用作為單一變量,通過由人工選擇作用的種群和自然繁殖的種群繁殖若干代后進行對照得出實驗結論。
15.原產某地的某種一年生植物a,分別引種到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種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產地,開花時期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將植物a引種到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這樣原屬于同一個物種的種群a、b和c之間形成________,種群b和種群c個體之間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傳粉,說明已產生了________,它們與________、________共同構成了物種形成過程的基本環節。
(2)在對植物b的某一種群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基因型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和70%(各種基因型個體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對同一種群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基因型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和64%,在這一年中,該植物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理隔離 生殖隔離 突變和基因重組 自由選擇 (2)沒有 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
[解析] (1)a、b和c處于不同的緯度,存在地理隔離。種群b和種群c已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存在生殖隔離。物種的形成需要三個環節,分別是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2)已經知道DD和dd分別為10%和70%,所以Dd為20%,第一年該種群D的基因頻率是:(10%×2+20%)/200%=20%。同理,第二年該種群D的基因頻率是:(4%×2+32%)/200%=20%,連續兩年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改變,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因此推斷該種群沒有發生進化。
猜你感興趣:
1.生物的進化知識點梳理
2.高中生物必修2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練習試卷
3.八年級生物生物的變異同步練習題及答案
4.高中生物課本中的進化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