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測試題及答案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測試題一、選擇題
(共12小題,48分)
1.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發表談話:“丘吉爾先生現在是站在戰爭挑撥者的立場上,而且丘吉爾在這里并不是孤獨的,他不僅在英國有朋友,而且在美國也有朋友。應當指出,丘吉爾先生和他的朋友在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這段話表明 ( )
A.美英兩國的法西斯勢力猖獗
B.英國企圖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C.美蘇關系進入了“冷戰”時期
D.美蘇正由戰時同盟走向對立
【解析】選D。根據材料中“1946年”“丘吉爾”等信息,可知斯大林所指為“鐵幕”演說,該演說揭開“冷戰”的序幕。“而且在美國也有朋友”可知美蘇開始由同盟走向對抗,D正確;此時法西斯勢力已被消滅,A錯誤;在“冷戰”背景下,大國間沒有試圖發動相互間戰爭,B錯誤;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冷戰”正式開始,故C錯誤。
2.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冷戰”,是兩國競爭地緣政治利益的結果。蘇聯曾嘗試將其地緣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國的后院,由此引發了 ( )
A.朝鮮戰爭 B.越南戰爭
C.“柏林墻”危機 D.古巴導彈危機
【解析】選D。朝鮮位于東亞地區,越南位于東南亞地區,而美國位于北美洲地區,三國相距甚遠,故A、B錯誤;德國位于歐洲地區,不屬于美國后院,故C錯誤;古巴位于中美洲地區,距美國較近,故D正確。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稱:“其目的不是同共產主義作斗爭,而是同經濟失調作斗爭,因為經濟失調很容易使一切極權主義運動在歐洲社會渾水摸魚,現在俄國共產主義正要鉆這個空子。”下列各項,最能體現材料中“目的”的是 ( )
A.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B.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在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
D.扶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解析】選C。據題干材料可知,這個計劃主要是恢復歐洲經濟,由此可判斷為馬歇爾計劃,而不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故A錯誤,C正確;材料是指經濟方面的政策,而不是軍事方面的北約,故B錯誤;材料所指整個歐洲而非聯邦德國,故D錯誤。
【拓展延伸】從經濟折射點看馬歇爾計劃
兩極格局下,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戰后經濟復興,從經濟上增強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和世界貿易體系形成,但是缺少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世界經濟體系是不完整的。
4.(2016·南陽模擬)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對亞洲不結盟國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認政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權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壓力的方式強迫那些不愿意的國家成為盟國。……只要這些國家決心維護自己的獨立,并為達到這一目標而采取積極的政策,我們就應支持和援助他們”。美國這一政策的調整主要是基于 ( )
A.自身實力的削弱 B.“冷戰”對抗的需要
C.經濟危機的困擾 D.不結盟國家的斗爭
【解析】選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形成兩極對峙的格局,美國在世界范圍內與蘇聯實行對抗,因此材料中美國對亞洲不結盟國家態度的變化,說明美國減少敵對國家,目的是遏制蘇聯,故B正確。
5.1960年3月,戴高樂邀請赫魯曉夫訪問法國,會談時提出著名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建設構想。1966年3月,戴高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的同時加強了與蘇聯的關系。這表明20世紀60年代 ( )
A.法國日益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B.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
C.歐洲普遍加強了政治經濟聯系
D.國際格局出現多極化的趨勢
【解析】選D。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已經取得政治大國的地位,故A錯誤;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的態勢是美攻蘇守,故B錯誤;材料中法國謀求改善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關系,與歐洲普遍加強政治經濟聯系無關,故C錯誤;戴高樂的外交活動意在提高法國的國際影響力,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擺脫美國的外交控制,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國際格局出現多極化的趨勢,故D正確。
6.(2016·德州模擬)1970年,美國正式宣布從韓國撤走一個師即縮減2萬人。作為補償,尼克松批準在五年內向韓國提供1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幫助韓國軍隊實現現代化。這反映出 ( )
A.美國調整了在亞洲的戰略
B.美國放棄了全球稱霸戰略
C.美國用軍援取代在韓駐軍
D.美國將戰略重心重新轉向歐洲
【解析】選A。“美國正式宣布從韓國撤走一個師即縮減2萬人”說明美國調整了在亞洲的戰略,故A正確;1970年是美蘇對峙時期,美國并沒有放棄全球稱霸戰略,故B錯誤;美國用軍援取代在韓駐軍只是表面現象,故C錯誤;1970年美國戰略重心仍在亞洲,故D錯誤。
7.據“維基解密”網站日前披露,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計劃,打算派出鮑勃·迪倫等偶像歌手前往蘇聯巡回演出,去贏得公眾支持……美國此舉的主要意圖是 ( )
A.擴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響力
B.豐富蘇聯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D.撼動蘇聯共產主義的文化基礎
【解析】選D。擴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響力不是美國“冷戰”的主要目的,故A錯誤;豐富蘇聯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說法錯誤,故B錯誤;美國意圖是控制蘇聯,不是改善美蘇關系,故C錯誤;美國利用文化侵略,體現“冷戰”另一種形式,主要目的是遏制蘇聯,故D正確。
8.1967年以后歐洲共同體(歐盟)成員國發生著變化,成員國數量不斷增多,地域不斷向東擴展。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
A.出于維護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歐盟不斷東擴
B.加入歐盟的成員國,按照歐盟規定,平均關稅稅率降低,這意味著亞洲國家對歐洲的出口受到抑制
C.歐盟東擴后,勢必會提高歐洲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分量,所以歐盟不斷東擴
D.加入歐盟的成員國,隨著平均關稅稅率降低,有助于降低中國企業與新入盟國家的交易成本
【解析】選D。歐盟東擴不僅出于經濟因素,也與歐洲政治、文化的認同感有關,據此排除A、C。歐盟東擴不會抑制中國等亞洲國家對歐盟的出口,因此排除B。
9.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指出:“蘇聯解體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個災難!我知道沒人這么說,他們只是說這對美國而言是個巨大的勝利,但它確實是個災難。”文中“災難”的含義主要是指 (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俄羅斯與美國分庭抗禮
C.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D.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解析】選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美國受到的挑戰進一步加劇,所以選D。
10.(2016·湖北聯考)從現代國際關系產生以來,有些西方學者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現代國際關系是“美利堅治下的和平”。這一論調主要忽略了 ( )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影響
B.蘇聯解體的重要影響
C.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
D.美國獨霸世界的形成
【解析】選A。“美利堅治下的和平”是站在美國一極的基礎上講的,與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相違背,故A正確;蘇聯解體和中國的崛起都是世界多極化的原因,單獨講不全面,故B、C錯誤;美國獨霸世界的形成不符合史實,故D錯誤。
11.(2016·信陽模擬)布熱津斯基說:“美國成不了全球警察,也當不成全球銀行家,甚至連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為第一類需要名正言順的合法性;第二類的根基是擁有償債能力;而第三類則需自身清白。”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 )
A.美國失去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
B.美國霸權行徑被世界人民所唾棄
C.這是對美國霸權政策的理性反思
D.美國沒有經濟實力做全球銀行家
【解析】選C。材料提到美國成不了“警察、銀行家、道德家”,并且探討了美國成不了的原因是缺乏“名正言順的合法性、擁有償債能力及自身清白”,這是對美國霸權政策的理性反思,故C正確。
12.(2016·豫晉冀三省調研)1998年,中、美、俄、日、歐等多邊間有史以來首次全面達成建立“伙伴關系”的共識,這種戰略伙伴關系將不僅體現在雙邊關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邊關系上,使大國間伙伴關系縱橫交錯,網狀交織。這種新型伙伴關系的建立 ( )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調整的結果
B.使各國傳統的聯盟關系得以延續
C.說明了意識形態的沖突不復存在
D.使以美國為首的多極化格局形成
【解析】選A。1991年底,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從美蘇“冷戰”到“美、俄、日、歐等多邊間有史以來首次全面達成建立‘伙伴關系’”,反映了“深刻調整”,故A正確;1991年,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與“各國傳統的聯盟關系得以延續”不符,故B錯誤;意識形態的沖突仍然存在,故C錯誤;多極化格局還是趨勢,尚未“形成”,故D錯誤。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測試題二、非選擇題
(共2小題,52分)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8年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說:“除非有一個包括美國在內的、明確制定的集體抵抗侵略的協定,英國或其他國家就很難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緊接著,美英等國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著手建立更大范圍的更牢固的防御體系。
材料二 無論中國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認還是不承認,中國都已經被卷入到“冷戰”之中。中國在蘇美爭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與其他國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蘇美任何一個國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卻又是蘇美兩國都想拉攏又都曾與之對抗的國家,至少在“冷戰”中它根本沒有“稱霸”的意圖,最終它似乎沒有站到蘇美任何一邊。
——《“冷戰”與中國》
材料三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認為“冷戰”是“現代歷史上的荒謬插曲”,是“漫長的、代價高昂的、黑暗陰郁的、危險的事件,威脅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類最接近于集體自殺的一次經歷”。
——白建才《再論“冷戰”的后果與影響》
(1)材料一中英美等國后來建立的防御體系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國家為什么主張建立這一體系?(8分)
(2)依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國在“冷戰”中外交政策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美蘇兩國“拉攏”和“對抗”中國的表現。(8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觀點?(10分)
【解析】第(1)題,根據題干信息“1948年”“包括美國在內的、明確制定的集體抵抗侵略的協定”可知該防御體系是后來建立的北約;“原因”從外部蘇聯威脅、內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西歐與美國社會制度相同等方面回答;第(2)題,“它并不是蘇美任何一個國家的附庸或走卒”“最終它似乎沒有站到蘇美任何一邊”體現了新中國外交獨立自主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美蘇的拉攏和對抗從中美、中蘇外交關系發展史實方面回答即可;第(3)題,涉及對“冷戰”的評價,“冷戰”對世界產生消極和客觀積極兩方面的影響,材料三只看到了消極的一面,其觀點具有片面性。
答案:(1)體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分)原因:戰后歐洲自身實力的衰落;來自蘇聯的安全威脅;西歐國家與美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相同。(6分)
(2)特點:獨立自主;靈活性。(2分)
拉攏:蘇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并與新中國建交;中美關系緩和并建交。對抗:中蘇關系惡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敵視遏制中國。(6分)
(3)材料中的觀點是“冷戰”威脅世界和平,這一觀點是片面的。消極: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世界被分裂成兩部分;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積極: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彼此不敢輕易動武,又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冷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美蘇之外的力量為了自身安全,努力尋求發展,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10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極化是大勢所趨,但其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
——夏克傳《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理解》
【解析】首先要依據材料提煉觀點,材料中“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的信息說明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論證可結合所學,從蘇聯解體后,美國力圖稱霸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特點以及阻礙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組織答案。
答案:論證:(1)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組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各國在此過程中都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謀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國際形勢會更加錯綜復雜,并將產生多種不確定因素。(8分)
(2)“冷戰”結束后,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憑借強大實力極力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成為多極化趨勢發展的最大障礙。(6分)
(3)國際舊秩序是阻礙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呈分化態勢,在國際上發揮作用受制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將是一個長期過程。(8分)
(4)當前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但建立多極格局的保障機制尚未形成,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進多極化的進程具有長期性和曲折性的特點。(4分)
猜你感興趣:
1.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試題及答案
2.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試題(答案)
3.高中歷史會考知識: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4.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知識點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