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練習
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練習:選擇題
)
①克里木戰爭失敗 ②農奴制阻礙工業的發展 ③十二月黨人起義 ④各階層強烈要求廢除農奴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3.直接刺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的是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其困難 B.農奴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
.克里米亞戰敗使經濟更加惡化 D.農民運動風起云涌、此起彼伏
)
A.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
B.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互妥協
C.封建建統治基礎牢固,沒有發生社會危機
D.人民的反抗斗爭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5.導致下表中俄國經濟狀況的根源是 ( )
項目
俄國
英國
德國 生鐵(19世紀中葉) 26萬噸 385萬噸 鐵路總長(1861年) 1 500俄里 15 000俄里 10 000俄里 A.農奴制盛行 B.工業革命尚未開始 C.俄國科技落后 D.壟斷組織尚未產生
)
A....
7.下列歷史事件有利于俄國的思想近 ( )
A.西方思想和統治方式的傳 B.廢除農奴制
C.強化村社制度 D.實行保護關稅政策
1861年改革后俄國實行的政體是( )
A、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B、資產階級共和制 C、封建君主專制 D、奴隸主階級專政
9.1861年改革涉及的領域有( )
①經濟領域;②政治領域;③軍事領域;④教育領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0.19世紀中葉俄國知識分子在對克里米亞戰爭前夕俄國時局的預測中說“我們不是走向勝利,而是走向失敗”你認為“走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A、軍事落后 B、制度腐朽 C、經濟凋敝 D、吏治腐敗
11.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除了日本外還有 )
A.俄國 B.意大利 C.美國 D.德意志
12.俄國農奴制度的廢除是通過(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C.十二月黨人起義 D.俄國二月革命
A.改變了農村的土地制度,使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B.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促成俄國經濟的大發展 D.消除了沙皇統治的危機
14..下表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材料 結論 A 羅馬法規定,債務人無力還債時,債主有權將他賣為奴隸 古羅馬的高利貸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國的伯明翰市人口從7.1萬增加到20萬 19世紀初,英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 C 1860年,俄國的工廠中雇傭工人占61.4% 當時資本主義的雇傭生產方式已經在俄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D 1910年,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的鋼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8% 當時德國已經出現了居于壟斷地位的大企業組織 15.下圖表明了政治文化與政治體制的關系。其中公民占比例越大,民主體制越容易實現;而臣民、愚民占比例大,則民主體制越不容易實現。如果把19世紀末的美國稱為“民主的工業國家”,德國稱為“權威的工業國家”,那么同時期的“民主的前工業化國家”對應的是( )
A.法國 B.英國 C.中國 D.俄國
16.廢除農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對司法機關進行了改革,廢除過去了等級法院,建立了統一的各級法院,全國的一切案犯都在統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審判程序受審。這表明俄國的司法改革( )
A.貫徹了資產階級的法治原則
B.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烙印
C.適應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需要
D.與農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馳
17.俄國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 )
A. 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
B. “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
C. 農民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D. 改革后,農民的土地比原來還少,不足以維持生計
18.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 )
A.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 B.都建立起了民主的政治制度
C.都對本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D.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
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練習:材料題
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從基輔羅斯時期(10世紀)直到20世紀20年代,長久以來村社一直是俄羅斯最基層的農村社會組織,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村社不僅是農民生活和生產的組織,而且是國家法令和政策的傳播工具。村社職能涵蓋了農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行政司法、兵役、宗教等內容。1861年改革對村社及村社職能做出了具體規定,村社成為國家的基層行政機構。改革后村社的經濟職能明顯弱化,國家為了使其成為專制統治的堅強支柱,人為強化了村社的管理職能和社會職能。……十月革命后,經過蘇維埃政權改造后的村社在農業全盤集體化的浪潮中為集體農莊所取代。
——王文娟《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職能的嬗變》
材料二 俄國同西方的關系通常一直是被動地接受關系。只是在過去一個半世紀里,俄國才能報答西方,先是報答以俄國偉大的作家和作曲家的作品,以后又報答以布爾什維克黨革命產生的社會促進手段。但是20世紀以前,歐洲對俄國的影響比俄國對歐洲的影響大得多,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是俄國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依據材料一,從19世紀到20世紀,俄羅斯村社的職能有哪些變化?
(2)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歐洲對俄國的影響導致了”1861年改革的發生?
材料一 到了19世紀60年代,
——摘編
材料二 歷史學家愛德華·拉津斯基這樣寫道:“對俄國來說,亞歷山大二世屬于一種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兩面神亞奴斯,一張臉孔望著未來,一張臉孔望著過去……”
(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發生的原因。
(2)結合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內容,簡要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一張臉孔望著未來,一張臉孔望著過去的含義。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維新期間,我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從軍事、技術、政治體制一直到生活習慣,日本的精英階層善于學習,全力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過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傳統和文化的因素。
——劉濤《中國崛起策十四:從“萬世一系”的宗教神話看曰本的崛起》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腳步和舊制度的內涵。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史學界部分學者將戊戌變法看作是中國現代化進程起點的主要依據。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明治維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傳統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現。
(4)綜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國近代化的改革給我們的重要啟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證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實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給的長期國債券,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盧布贖金。
——摘編自《農業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農、工、商同受國家保護,士、工、商不納稅,而讓農民承擔重稅是不公平的,“必須減重增輕,使天下民產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發放了地契,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l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條例》,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價3%的稅率征收現款作為地稅。這些措施在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的同時減輕了農民的稅負。
——摘編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農業和農村政策》
(1)有學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依據材料一指出這種說法的合理,并分析這種做法對俄國發展的消極影響。
(2)依據材料二,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農業政策的中心是什么?這種政策對當時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材料一】歐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壓力下或由于戰爭的關系才能廢止農奴制。
——馬克思《關于俄國廢除農奴制的問題》
【材料二】“黑船開國”開啟了明治維新的大門,奠定了日本走向強國的基礎。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在日本面臨從未有過的民族危機的情況下,且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日本以一連串的尊王攘夷、倒幕運動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統治,進行了明治維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條強國之路。
——[美]詹姆斯·L.麥克萊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國國務會議就農奴制改革草案進行討論和審議。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強調:“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因而宜盡快通過改革方案。”2月17日,國務會議批準通過了改革方案。
——摘編自百度百科·俄國農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領導人(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直接原因的異同。
(2)有史學家認為,俄國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沙皇為避免革命而通過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成分”體現在明治維新哪些變法措施上?(3分)戰爭往往引發社會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檢驗改革的成效。試舉出中國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實證明這一觀點。
24. 下列是一組與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相關的文字和圖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上圖描繪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農民伏在地上親吻主人腳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個目擊者回憶農民聽取“解放”法令的反應時說,“農民們愁容滿面并且低下了頭……農民中怨聲和叫喊越來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說:“解放法令頒布十五個月后,當我再看到農民時……受奴役的所有跡象都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俄國廢除農奴制的必要性。
(2)關于農民獲得“解放”,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描述?你認為上述哪一描述較為客觀并說明理由。
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練習答案
1.C
【解析】19世紀后期,俄國主要工業部門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轉變。
【解析】
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并不是各階層都強烈要求廢除農奴制,例如,農奴主就不希望廢除農奴制,所以本題凡是含④均是錯誤的,克里木戰爭失敗、農奴制阻礙工業的發展、十二月黨人起義則是俄國已經面臨著嚴峻的危機的典型的表現,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農奴制度面臨著嚴峻的危機
3.C
【解析】
試題分析: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客觀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成為俄國農奴制的直接原因。因此選C。
考點:俄國1861年改革
點評:改革的背景:經濟上: 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市場、資金、原料);
政治上: 農奴制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工農運動;十二月黨人起義等);思想上: 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軍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4.A
【解析】
試題分析:如果是資產階級以革命的方式來改造封建制度,這需要資產階級強大的力量來完成,而當時的日俄兩國資本主義發展都不充分,所以資產階級力量都弱小,故才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故答案選擇A項。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改革·主要原因
5.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屬于材料式選擇題,考查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紀中葉和1861年”,由于農奴制的存在,阻礙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選A。B不符合事實,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波及俄國;C不是根源;D產生于19世紀末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考點:俄國農奴制
點評:19世紀中葉農奴制給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自由勞動力短缺、工業資本缺乏、國內市場狹窄)俄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6.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現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慘敗,而慘敗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是因為農奴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在本題中“覺醒”就是指人們認識到俄國制度腐朽。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克里木戰爭影響
7.A
【解析】
試題分析:抓住題干要求“思想近代化”主要是解放人們的方思想和統治方式的傳入,打破了舊思想的束縛主要有利于經濟上近代化C項不利于近代發不徹底的表現。
考點:俄國農奴制改革
點評:注意對概念的理解,近代化也叫現代化,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其核心是工業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現代化(近代化)的內容: 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 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文化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8.C
【解析】略
9.C
【解析】略
10.B
【解析】
試題分析:四項都與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定的聯系。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原理分析主要原因。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客觀上加速了農奴制改革的步伐。因此B符合題意,ACD都是制度腐朽造成的。
考點: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
點評:因果型選擇題著重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中存在著的原因與結果關系的描述和闡釋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通常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其題干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11.A
【解析】美國是通過獨立戰爭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德、意是通過的王朝戰爭完成的國內的統一,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俄、日是通過改革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12.
B
【解析】
根據教材知識可判斷。俄國農奴制度的廢除亞歷山大二世
13.C
【解析】
試題分析:A項明顯錯誤,斯托雷平改革最終是以失敗告終;B項說法錯誤,其改革只是使一部分農民生活哦水平改善;C項說法正確,斯托雷平的土地私有化方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D項說法錯誤,斯托雷平的改革只是在羅曼諾夫王朝行將朽木之際的改革,不能挽救沙皇的統治危機。
考點:斯托雷平改革
點評:斯托雷平領導實施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6年法令規定農民有權退出村社,隨時可將份地確定為私產,以建立獨立田莊(在村社某一地段內獲得一塊份地)和獨家農場(完全脫離村社的土地),通過農民銀行扶持“殷實”農民建立獨立田莊和獨家農場;1911年法令公布土地規劃條例,規定凡進行土地規劃的地方,村社份地均自動變為私產;推行向西伯利亞等邊疆的移民政策。
14.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與歷史結論邏輯關系的正確理解。A 項實際上是維護債權人利益;B項因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就是城市化,兩者之間不存在邏輯關系;C項1860年俄國還是農奴制社會,不屬于資本主義;只有D項在20世紀初,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的鋼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8%,說明資本和生產越來越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
15.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抓住題干中“其中公民占比例越大,民主體制越容易實現;而臣民、愚民占比例大,則民主體制越不容易實現”的信息來分析,觀察圖片可知“民主的前工業化國家”公民所占比重較小,臣民和愚民所占比重很大,在19世紀末,英國已經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進入到第三共和國時期,民主政治比較健全,與題干意思不符,故AB項排除;19世紀末的中國仍是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結構中不存在“公民”,故C項排除;19世紀末,通過農奴制改革,俄國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在政治上沙皇專制的色彩比較濃厚,故D項正確。
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俄國農奴制改革·俄國的政治體制
16.A
【解析】
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廢除過去了“等級”法院、全國的一切案犯都在“統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審判程序受審體現的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的法治原則中的“平等”的原則,所以這只能表明俄國的司法改革貫徹了資產階級的法治原則。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俄國的司法改革
17.A
【解析】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四個選項都是俄國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題干要求是“主要體現”。農奴制的基本特征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農奴主。1861年改革后,農奴雖然獲得了人身自由,但還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故選A。
考點:俄國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
點評:從背景、領導者、改革焦點看俄國1861年改革的不徹底性:
從背景看,改革與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有很大關系,而當時俄國的資本主義因素并不突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從領導者看,這是一場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上是要鞏固統治,維護沙皇專制政權。
從改革焦點看,是要解決農民如何獲得自由和土地的問題,即如何化解來自封建農奴主的阻力,也就必然會維護封建農奴主的利益。
18. A
【解析】
試題分析:該題屬于史實記憶和比較型試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相關歷史史實的記憶與理解的能力。題中涉及諸多國家的近代革命和改革,要求尋找共同點,依據相關史實,A項正確,因為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國與日本的君主有太大的專權,故BCD三項不符合史實。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維新·歷史評價
19.(1)1861年改革后,村社的經濟職能明顯弱化,(2分)管理職能和社會職能逐步強化(2分),十月革命后,村社最終被集體農莊取代。(2分)
(2)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推動俄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3分)與俄國原有的落后的農奴制矛盾尖銳;(3分)俄國在與英法爭奪克里米亞的戰爭中慘敗,加劇了社會危機,導致1861改革。(3分)
20.
(1)原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政治上沙皇專制的腐朽統治;經濟上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發展。(4分)
(2)“一張臉孔望著未來”指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分)頒布了解放法令,廢除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在政治體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參照西方司法制度進行改革,帶有一定的民主化傾向。(2分)
“一張臉孔望著過去”指改革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殘余。(1分)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地主上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專制制度。(2分)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原因。可分別作答,如:
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全面解讀材料的能力。要求學生按照近代化史觀揭示“一張臉孔望著未來”是指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推動了俄國近代化進程;“一張臉孔望著過去”指農奴制改革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殘余,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健康發展。
考點:歷史上的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的
21.
(1)“西方的腳步”: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舊制度”:沙皇專制制度或農奴制。
(2)依據:提倡君主立憲,推進政治民主化;宣揚民主思想(民權、平等、進化論),促進思想啟蒙,影響近代民主革命。
(3)表現:憲法賦予天皇絕對權力;宣揚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
(4)啟示: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即時改革;改革要與本國國情結合。
【解析】
試題分析:(1)根據題干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歷史事物進行正確認知的能力。本問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認知,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從而,本問在總體上具有一定難度。關于“西方的腳步”,根據材料一相關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認知得出其內涵,即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關于“舊制度”,相對而言,比較簡單,聯系當時俄國政體即可,即沙皇專制制度或農奴制。
(2)根據題干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材料信息,對歷史事物進行正確認知和準確判斷的能力。兼顧考查學生相關歷史素養——近(現)代化史觀。從而,本問具有一定難度。根據題干要求,本問實際上考查對戊戌變法作用的相關認識——推進政治民主與促進思想覺醒(啟蒙)。本問在審題和作答時候,務必要抓住“戊戌變法推進中國近代化”主題,圍繞此主題展開解讀,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以下兩個方面給予解讀:A.政治上,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B.思想上,促進民眾思想覺醒(啟蒙)
(3)根據題干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認知,回憶、再現所學知識的能力。本問比較簡單,實際上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相關內容——不徹底性(封建性),學生容易入手。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日本明治維新不徹底性(封建性)之特點,主要體現在:A.保留了天皇制度,并賦予天皇絕對權力;B.注重宣揚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培養的是“和魂洋才”等。
(4)根據題干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正確認知和解讀的能力。本問的“啟示”,屬于開放性題型,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圍繞“俄、中、日三國近代化改革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國改革·戊戌變法;歷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俄國改革·農奴制改革;歷史上重大改革·近代日本改革·明治維新;史學理論與研究·歷史認識·史觀·近(現)代化史觀
22.(1)合理性:l861年改革解放農奴并向農民索取高額贖金,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資本。(2分)
影響:農民購買力低下,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民暴動不斷,階級矛盾依然尖銳。(3分)
(2)中心: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減輕農民稅收負擔。(2分)
作用: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地稅征收現款,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工業化提供保障。(3分)
【解析】
試題分析:(1)第一問,有關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犧牲了農民利益的合理性的問題,需要依據材料內容及教材中農奴制改革的內容來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答案。依據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可得出改革的特點有對農民的掠奪性、欺騙性等特點,所以問題中設問結論是正確的。有關于農奴制改革的消極影響問題,需要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來分析歸納出答案,農奴的貧窮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缺少廣闊的市場,農民被嚴重的壓迫與剝削,所以也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2)第二問,有關于日本改革對農業政策的中心內容問題,可依據材料中的“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農、工、商同受國家保護,士、工、商不納稅,而讓農民承擔重稅是不公平的,“必須減重增輕,使天下民產得以平均”來整理成答案。有關其作用的問題,可結合第一問的答案對比整理出來,日本的農業政策對農民的影響與俄國是相反的,所以結果也是相反的。
考點: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兩國對農業的改革措施及影響
23.
(1)同:俄日改革均因戰爭壓力而引起。(1分)異:前者因爭霸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者因美國入侵(黑船事件)而引起。(2分)
(2)方案:二一九法令;(1分)措施: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文明;建立新軍隊。(任答2點,給2分)甲午中日戰爭造成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引發戊戌變法;(2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兼并戰爭證明商鞅變法是成功的。(2 分)(其他合理說法亦可賦分)
【解析】
試題分析:(1)分析俄國和日本的改革背景。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農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戰爭導致農民生活狀況急劇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運動風起云涌,為了改變頹勢亞歷山大實行農奴制改革。日本則是在黑船事件后打開國門,綜上可知是外來的戰爭因素推動著改革的開始。不同的是俄國是主動與英美爭霸,日本是被動被美國侵略。
(2)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是二一九法令,答出即可。結合日本明治維新答出兩點措施即可賦分。中國古代例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都是因為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需要而進行的改革。中國近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答出即可。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農奴制改革•綜合考察相關內容;歷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明治維新•綜合考察相關內容
24.(1)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農奴制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農奴制造成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9分)
(2)描述者的立場不同。(2分)答哪一點均可
若認為材料一較客觀,應從農奴制改革由農奴主實施,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等角度來回答(若回答農奴制改革“解放”了農民,使農民獲得了“自由”,農民對此表示感激也可給分) (4分)
若認為材料二較客觀,應從農奴制改革不徹底,農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剝削,農民對此表示不滿等角度回答。(4分)
若認為材料三較客觀,應從農奴制改革提高了農民的政治地位,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4分)
【解析】
試題分析:第一問回顧所學關于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的知識進行作答即可。第二問,第一小問出現不同描述的原因應該從發表言論這的不同階級立場去思考問題,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二小問作答時應該先選定觀點,在進行論述。選擇不同的觀點,則論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論述和自己所選觀點一致。總之,注意論點和論據前后一致,不可出現前后自我矛盾的現象,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