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基礎練習附答案解析
1.(2013·上海高考)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這是因為( )
①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②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時代 ③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④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D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的基礎上,1949年9月,全國人民政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正確人民民主專政;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等制度。①②④正確。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2.(2012·廣東高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夕,發動群眾宣傳和討論憲法草案的標語口號有( )
A.“為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而斗爭”
B.“爭取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完滿實現”
C.“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D.“熱烈慶祝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選B 從所學知識可知,從題干中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可知時間信息,以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項正確,A項排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于1956年提出的,為了調動知識分子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C項排除;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因此D項排除。
3.(2013·北京高考)下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時期政權組織結構示意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
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的領導 ②具有新民主主義政權性質 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履行職權 ④領導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選A 從題干結構圖中看出該時期政治協商會議處于最高領導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協領導和一些機構的名稱如“政務院”、“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等。說明該時期應該是在建國初期。在建國初期,人民政協代行人大職責的時期,故①②正確。1954年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而領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4.(2012·江蘇高考)1987年2月,部分臺灣同胞發起返鄉運動,發表了《自由返鄉運動宣言》。5月10日母親節,一些老兵穿著寫有 “想家”兩個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頭。不久,老兵合唱團在一次集會上演唱《母親您在何方?》,臺上臺下的老兵哭成一片。這反映了( )
A.“一國兩制”構想得到臺灣同胞的普遍認同
B.臺胞期盼當局盡快放開赴大陸探親的限制
C.海峽兩岸業已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
D.港澳回歸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奠定基礎
解析:選B 部分臺灣同胞的思鄉之情反映了臺胞期盼當局盡快放開赴大陸探親的限制;臺灣島內仍然存在主張分裂傾向的勢力,A項不符合史實;C項與題目沒有直接聯系,20世紀90年代港澳回歸,與題目時間不符合。
5.(2011·天津高考)民主政治是歷史發展趨勢,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之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男人就是城邦。”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國選民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3%,但工人階級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階級為爭取選舉權掀起了憲章運動。1866年后,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至1885年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展開了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已實現了全民普選。
——摘編自錢乘旦等《英國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對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均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根據1953~2009年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材料四 第十六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
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選舉法的決定
(1)結合所學知識,解讀“男人就是城邦”的內涵。
(2)材料二中,英國選舉權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一變化歷程表現出哪些特點?
(3)對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促使這種變化產生的時代背景。
(4)綜上,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
解析:第(1)問,抓住雅典民主的本質及民主實施的范圍進行回答。第(2)問,應依據材料信息,總結出“選民人數的增多——男性獲得選舉權——女性獲得選舉權——全民普選”的遞進過程,說明普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廣大人民斗爭的結果。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以直接歸納,第二小問可以從農村經濟發展及民主政治發展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第(4)問,注意綜合上述材料多角度進行分析,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婦女、外邦人、奴隸不享受政治權利。
(2)1832年選民人數增加;1885年基本實現成年男子普選權;二戰前夕實現全民普選。英國實現全民普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廣大民眾為此進行了艱難的斗爭。
(3)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
(4)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素質提高,民主意識增強等。
高考歷史基礎練習2:
1.(2013·上海高考)對于鴉片戰爭,有人稱為中英戰爭,有人稱為通商戰爭,也有人稱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歷史認識中價值判斷的表述是( )
A.中英戰爭 B.鴉片戰爭
C.通商戰爭 D.夷匪犯境
解析:選A 從不同的立場看待歷史問題,有不同的觀點,鴉片戰爭是英國為蓄意打開中國大門,以走私鴉片被禁止為借口發動的侵略戰爭,當時清政府認為是“夷匪犯境”,英國人則認為是“通商戰爭”,故只有A項淡化了歷史認識中價值標準。
2.(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1877年,清政府采納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約束
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選C 清朝外交的制度性變化開始于1861年衙門的設立,標志著清朝外交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設置駐外領事館是這一趨勢的反映,因此,C項正確。B項錯在“開始”,A、D兩項與史實不符。
3.(2013·上海高考)①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人民概不準在界內居住。
②大清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處港口。
③大清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
④(朝鮮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嗣后全行廢絕。
以上條款引自中國近代四個不平等條約,按簽訂時間先后排序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選C 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條約》;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條約》;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條約》;④出自1895年的《馬關條約》,故選C。
4.(2012·重慶高考)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 )
A.《黃埔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選D 關鍵信息: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題干核心內容對應《辛丑條約》中的“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各國駐兵北京到山海關沿線”內容。
5.(2013·浙江高考)近代一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上述言論針對的是( )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居住及租地權 D.“門戶開放”政策
解析:選B 有識之士描述了一國在中國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強也可同等享有;一國對中國提出的要求會得到列強齊心地幫助。這是片面最惠國待遇所產生的影響。A項中的“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通過駐外領事等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其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與材料無關。C項“居住及租地權”在材料中并無反映。D項有較強的干擾。“門戶開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國向列強提出,這一政策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中的既得權益,同時各列強開放其“勢力范圍”,使美國能從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強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的史實,因此D項錯誤。
6.(2012·北京高考)有西方學者在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時說:“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若對此進行補充,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西方國家希望通過“最惠國待遇”獲得更多權益
B.西方國家想借“修約”名義攫取更多的在華利益
C.清政府沒有遵守《南京條約》各項條款的規定
D.衙門拒絕了西方提出的公使進駐北京的要求
解析:選B 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規定了“最惠國待遇”,清政府開放上海等為通商口岸,故A、 C不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才設立衙門。“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表明歐洲列強希望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故選B項。
7.(2013·重慶高考)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到了19世紀,沙俄逐漸形成了奪取南疆喀什噶爾的基本構想:在經濟上,替俄國資產階級在這一亞洲心臟地區開辟其他列強不易進入的銷售市場;在政治上,把它變成俄國控制下同英國角逐中亞的前哨陣地,進可以經帕米爾、克什米爾威脅英屬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國向北的擴張。19世紀60年代,俄國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動。60年代中葉,沙俄還計劃對伊犁和烏魯木齊實行軍事占領。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華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連續五次上書清政府請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當西征軍一舉規復吐魯番之際,他向清政府提出“設行省、置郡縣”,指出:“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發布新疆建省上諭:“新疆底定有年,綏(安定)邊輯(和睦)民,事關重大,允宜統籌全局,厘定新章。……添設甘肅新疆巡撫、布政使各一員。”
——摘編自沈傳經、劉泱泱《左宗棠傳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爾對俄國的戰略價值,以及俄國對新疆侵略計劃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俄國方面分析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3)綜合以上材料,簡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歷史意義。
解析:第(1)問“戰略價值”依據材料一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分析;“變化”由材料中“奪取南疆喀什噶爾”到“計劃對伊犁和烏魯木齊實行軍事占領”總結即可;“原因”根據材料中“19世紀60年代”“巨大的社會變動”可知應與俄國1861年改革有關,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2)問考查左宗棠對新疆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的認識,由“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分析回答即可。第(3)問,在新疆建省是對新疆管理力度的加強,依據時代背景分析歷史意義即可。
答案:(1)在亞洲心臟地區的銷售市場;同英國角逐中亞的前哨陣地。從南疆喀什噶爾擴大到伊犁和烏魯木齊。農奴制度被廢除,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拓展市場、領土擴張的愿望更加迫切。
(2)西北邊患嚴重;新疆戰略地位重要。
(3)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加強對新疆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