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隋唐時期必背考點
一、隋唐的對外交通及對外政策
1、對外交通——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以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
2、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到達波斯灣。
3、對外政策——全面開放。鼓勵外商貿易,允許定居、任官、通婚;使節、商人云集。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1、和新羅的友好往來:①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②唐朝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③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實行科舉,設立國學,教授儒學。④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和高超的制瓷、制銅等手工業技藝。⑤新羅人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來:①隋朝時,中日互派使臣。②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③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學唐朝回國的人策動的。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為藍本。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長安城的樣式。⑥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材,祭孔的禮儀也很隆重。⑦日本同唐朝的貿易往來頻繁。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時的銀幣。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備真備、鑒真。
3、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⑴東南亞: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
⑵天竺:印度稱為天竺。貞觀時遣使唐朝;中國十進位計數法傳入天竺;送來郁金香、菩提樹,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大大加強。高僧玄獎和義凈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⑴波斯:①隋朝時,中國和波斯已互遣使節;②唐朝時,波斯遭到大食侵擾,其國王及兒子先后前來求援,后客死唐朝。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做珠寶、香料生意。
⑵大食:唐高宗起通使,持續一個半世紀;造紙術傳入大食
⑶東羅馬:使節往來;醫學、雜技傳入唐;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⑷非洲:①唐朝時和非洲也有來往,《新唐書》上有這方面的記載。②唐朝人杜環在北非、東非留下了行蹤。他撰寫的《經行記》記載了非洲的風土民情。③史書里還記載東非索馬里使者,在唐太宗時來到中國,受到很好的接待。④非洲發掘出土的陶瓷殘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窯、越窯的產品,而且質量極好。
高考歷史隋唐時期必背考點: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原因: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流頻繁。
一、農業的發展:
1、江南進一步開發:A水稻產量提高,圩(wei)田普遍,適于種高產水稻;B燒山、圍湖造田—破壞生態;C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糧食產地;D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
2、水利發展和農具改進:A隋大運河;B唐水利專職官員;大興水利;C筒車,曲轅犁。
3、農產品商品化: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唐中期開征茶稅。
二、手工業的發達(特點):
1、產地分布廣:A絲麻織品—全國;B瓷窯—中原、江南;C冶鐵—100多處。
2、生產規模大,產量多:中國能制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唐初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細,品種多,產品新:唐三彩—彩瓷;青瓷—越窯秘色瓷,白瓷—邢窯。
4、技藝水平高、融入外來風格:冶金—切削拋光焊接;造船—推進器;絲織—波斯織法。
三、商業的繁榮
1.發達的水陸交通:①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②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
2.統一的貨幣:①隋仍鑄五殊錢,有利于貿易的發展。 ②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廢五株錢,新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 ③唐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
3.市場較前代發達
①隋唐的市場較前代發達,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②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③市內店鋪不得隨意擴大,買賣有時間限定,日中為市。④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⑤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地區,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在北方稱“集”)。
4.商人的發展和胡商:①那時,經商的人很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海內的大商人;②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③商人大量增加和外商的貿易活動,使唐朝的商業更加繁榮。
四、城市的興旺
1.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繁華大都會:隋唐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②長安城內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市坊分開。市有東市、西市。③洛陽城內有三個市,工商業也很繁榮,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
2.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⑴、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成為南北交通要沖,又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①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里集散,②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云集。③唐后期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④繁華的夜市也是當時的一個特點)。⑵、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就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南方的商業都會還有國際貿易港廣州等;北方的商業大城市,有位于通濟渠沿岸的汴州等。
高考歷史隋唐時期必背考點: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確立、唐太宗發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職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2、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戶—戶口、賦稅;禮—國家禮儀;兵—軍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設。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門閥衰落,庶族地主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統治者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③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①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②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③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④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①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②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④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⑤科舉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 ③特點是府兵、均田結合,寓兵于農。④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這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③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了農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潰:①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④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①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②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③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
四、租庸調制(沿用北魏以來租調制,加以改進):
1.隋朝租調制和賦役制度的改革:①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租調數量比北周輕,農民服役時間也短。②隋朝后又規定交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調制:①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②唐朝租庸調制規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B.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作“調”;C.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①農民生產的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②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
五、兩稅法(780年,唐德宗,楊炎):
1、原因:經濟發展—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財政收入減少——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而實行。
2、內容:征稅標準: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雜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3、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④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4、局限:不限土地兼并;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負擔;政府增加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沉重。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歷史隋唐時期必背考點,歡迎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