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真題練習帶答案
1.(2012·上海卷)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璀璨耀眼的展覽館和高聳入云的建筑物成為新亮點。為此提供物質基礎的是 ( )
A.電力與蒸汽 B.電力與鋼鐵
C.蒸汽與煤炭 D.煤炭與鋼鐵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考查知識的識記和綜合運用能力。1900年巴黎世博會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工業成果,這也是此次世博會的物質基礎,蒸汽、煤炭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故A、C、D錯誤;電力與鋼鐵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因此正確的答案選B。
答案:B
2.(2012·福建卷)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客輪在從英國到美國的首航中不幸沉沒。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該客輪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
①使用電燈照明 ②豪華客艙配備電視 ③航線經過地中海 ④用無線電報與外界聯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的世界科技成就。考查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看準時間1912年,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航程從英國到美國,這是一個歷史地理綜合題目。電視是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的,排除②;從英國到美國不需要經過地中海,而是要橫穿大西洋,排除③。因此正確答案選B。
答案:B
3.(2011·安徽卷)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關注。反思近代科技發展的歷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類面臨的核威脅最初源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B.原子彈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C.科技發明是近百年間眾多人為災難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諸多技術源于二戰中的軍事發明
解析:人類面臨核威脅源于原子彈的發明和使用,因此,A項錯誤;決定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是戰爭的正義性,而不是原子彈的使用,B項錯誤;人為災難的主要原因是人,不是科技發明,C項錯誤;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二戰后期,原子彈、計算機、火箭、生化武器等發明都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發明,D項正確。
答案:D
4.(2012·新課標全國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1868年,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的十字路口安裝了世界上第一盞煤氣信號燈。它由一位警察牽動皮帶操作:紅燈停,綠燈行。這盞信號燈出現后,倫敦這個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轉。
1903年,美國頒布實施了首部交通法規,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紅綠燈信號、行人安全島、人行橫道標志等設施,后為世界各國所仿效。
1914年,美國的克利夫蘭、紐約和芝加哥相繼出現了由電力驅動的交通信號燈,緩解了這些城市出現的交通問題。隨著美國汽車制造業迅猛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國開始把多個交叉路口信號燈聯接為一個聯動式信號系統,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國第一次安裝和使用自動化的控制器來控制交通信號燈,成為城市交通自動控制的起點。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開始使用車輛感應式信號控制器,雷達、超聲波、電磁等檢測器相繼問世。
1952年,美國丹佛市首次把模擬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倫多建立了一套由計算機控制的交通信號協調控制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電子計算機交通控制系統的城市。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術發展的里程碑。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交通狀況日趨惡化,擁擠、阻塞、交通事故和噪聲、環境污染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認識到,只有綜合考慮路口交通流與信號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規,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關社會問題。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應運而生,它采用實時偵測數據并自動調控信號燈,以保證道路的順暢。
——據鄭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影響20世紀交通信號燈重大改進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據城市交通信號燈的發展歷程,說明技術進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第(1)題看準1868年這個時間,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提煉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第(2)題要聯系教材并依托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歸納概括三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就對信號燈的改進有重大影響。第(3)題就是要學生敘述技術進步對城市生活的改進,可以從交通、環境、管理水平、城市化進程等多個角度敘述。
答案:(1)背景:工業革命,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城市出現),城市交通狀況日益復雜(交通運輸工具數量和種類增多)。
(2)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出現;電燈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產生普及;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應用。
(3)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問題,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規則意識,法制觀念,行為方式)。
高考歷史復習真題練習2:
1.(2013·重慶卷)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蔭進呈咸豐皇帝一書:“其書版在京,如蒙皇上許有可采,請飭重為刊印,使親王大臣家置一編,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學,以知夷難御而非竟無法可御。”此書很快進入清朝最高決策層的視野,所提出的主張在洋務運動中付諸實踐。該書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
C.《天演論》 D.《資政新篇》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思想演變。考查對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對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據材料信息可知書中提供了抵御外侮的方法,而且這一方法在洋務運動中付諸實踐,即: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此可知這部著作應該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四洲志》中沒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天演論》主要講述生物進化理論,論證維新變法的合理性;《資政新篇》雖是中國人提出的最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其中沒有提出抵御外來侵略的方法。因此符合題意的是B。
答案:B
2.(2013·天津卷)“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論應當是( )
A.頑固派對洋務派的批評 B.洋務派對頑固派的批評
C.洋務派對維新派的批評 D.維新派對洋務派的批評
解析:從材料信息看,該言論是維新派對洋務派僅學習西方器物、不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評,故選D項。
答案:D
3.(2013·福建卷)1900年張之洞《勸學篇》出版英譯本。美國媒體稱,這標志著“長時期以來習慣于孔夫子的陳詞濫調下變得死氣沉沉的中國人,終于在時代的現實面前蘇醒過來”。評論認為《勸學篇》( )
A.順應時代潮流
B.是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國未來之路
D.主張拋棄孔夫子中國才能覺醒
解析:《勸學篇》的本質是“中體西用”,目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故排除B、C、D;在美國媒體眼中,該文讓中國人“在時代的現實面前蘇醒過來”,即順應了時代潮流,故選A。
答案:A
4.(2013·江蘇卷)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解析:題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說明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傳承了傳統文化并加以創新,故D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出反對舊道德的主張,故A項錯誤。C項與作者意圖完全相反,B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故均可排除。
答案:D
5.(2013·大綱全國卷)張之洞在戊戌變法期間撰寫的《勸學篇》,在知識分子中產生了極大影響,行銷百萬冊。這反映出( )
A.保守勢力轉而支持改革
B.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已過時
C.清政府成為變革的主導者
D.洋務派與維新派思想有共同之處
解析: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變法期間撰寫的《勸學篇》中主張向西方學習,在知識分子中影響極大,這表明洋務派的思想與維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處,D項正確。張之洞的這一做法不能證明保守勢力轉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為變革的主導者,A、C兩項錯誤。B項顯然與主題不符。本題選D項。
答案:D
6.(2012·四川卷)1898年,康有為在《進呈法國革命記序》中說,“普天地殺戮變化之慘,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禍酷者矣,蓋自法肇之也”,“近世萬國”目睹其禍,紛紛“行立憲之政,蓋皆由法國革命而來。……亦可鑒也”。康有為的用意在于( )
A.論證法國大革命的世界意義
B.堅定光緒帝實施變法的決心
C.促使光緒帝效法法國大革命
D.闡述法國大革命的嚴重后果
解析:由材料可知,康有為認為法國革命殺戮禍患慘烈,其他國家吸取教訓,實行君主立憲。他主張以俄、日為榜樣,以法國為鑒戒,即以法國革命之酷烈來恫嚇清廷,敦促皇帝盡快變法,故B項正確;法國大革命的世界意義是為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這與康有為的用意不符,A項錯誤;康有為以法國革命之酷烈來恫嚇清廷,敦促皇帝盡快變法,C項錯誤;D項未體現康有為的用意,排除。
答案:B
7.(2012·天津卷)戊戌變法期間,湖南《湘報》發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這首詩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維新變法 B.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
C.宣傳科學救國 D.勸導國人放棄天朝觀念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自古以來,中國人普遍認為“天圓地方”,中國處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國”。鴉片戰爭驚醒了中國人的迷夢,先進的中國開始了解世界,摒棄“天朝”觀念,學習西方。本題材料“中國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勸導中國人放棄天朝上國觀念。
答案:D
8.(2012·新課標全國卷)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這表明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看來( )
A.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B.在中心城市進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
C.暴力革命是進行社會改造的必然選擇
D.改良仍舊是改造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由毛澤東這句話的主旨可以看出是認識到俄國的暴力革命是改造社會的必然選擇,故C項正確;A項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當時還達不到這種認識,題干主旨也無法反映,故A項錯;B項的意思在題干中也無法體現,故排除;D項是干擾項,但根據歷史事實可以排除,中國共產黨剛建立走的就是暴力革命之路,改良的路已在中國行不通。
答案:C
9.(2012·北京卷)下面的史料中,數學符號表示部分句讀的位置。其中句讀錯誤的是( )
西人立國具有本①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②然其馴致富強具有體③用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④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大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⑤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⑥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⑦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解析:本題考查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同時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應為“西人立國具有本末”,故①句讀錯誤;第三句應為“然其馴致富強具有體用”,故③句讀錯誤;⑥正確句讀應為“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故⑥句讀錯誤。材料主要抨擊了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闡明了早期維新派的“體用”觀,據此中心思想對材料進行句讀可以更準確地作出判斷。
答案:B
10.(2011·北京卷)“九州縮地憑揮翰,四海披圖當泛槎(木筏)。”這是近代詩人張維屏對一部著述的稱贊。這部著述是( )
A.《海國圖志》 B.《資政新篇》
C.《變法通議》 D.《孔子改制考》
解析:“九州縮地”“四海披圖”說明這本書介紹世界地理知識比較豐富,《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的專著。
答案:A
11.(2011上海卷)嚴復譯著的《天演論》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以今日之見( )
A.該書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并不科學,但警醒國人的作用巨大
B.該書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思想界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C.該書的理論是中國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該書是中國近代第一本介紹西學的著作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嚴復翻譯《天演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規律,同樣也適用于人類社會,這是嚴復為中國敲響警鐘的理論依據。但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社會進化論思想不能正確提示人類社會的發展,反而成為西方列強侵略蹂躪東方的理論根據。由此判斷,A項正確。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