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隨堂練習及答案解析
A.中英戰爭 B.鴉片戰爭
C.通商戰爭 D.夷匪犯境
解析:選A 從不同的立場看待歷史問題,有不同的觀點,鴉片戰爭是英國為蓄意打開中國大門,以走私鴉片被禁止為借口發動的侵略戰爭,當時清政府認為是“夷匪犯境”,英國人則認為是“通商戰爭”,故只有A項淡化了歷史認識中價值標準。
2.(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1877年,清政府采納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約束
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選C 清朝外交的制度性變化開始于1861年衙門的設立,標志著清朝外交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設置駐外領事館是這一趨勢的反映,因此,C項正確。B項錯在“開始”,A、D兩項與史實不符。
3.(2013·上海高考)①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人民概不準在界內居住。
②大清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處港口。
③大清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
④(朝鮮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嗣后全行廢絕。
以上條款引自中國近代四個不平等條約,按簽訂時間先后排序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選C 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條約》;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條約》;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條約》;④出自1895年的《馬關條約》,故選C。
4.(2012·重慶高考)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 )
A.《黃埔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選D 關鍵信息: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領。題干核心內容對應《辛丑條約》中的“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各國駐兵北京到山海關沿線”內容。
5.(2013·浙江高考)近代一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上述言論針對的是( )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居住及租地權 D.“門戶開放”政策
解析:選B 有識之士描述了一國在中國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強也可同等享有;一國對中國提出的要求會得到列強齊心地幫助。這是片面最惠國待遇所產生的影響。A項中的“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通過駐外領事等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其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與材料無關。C項“居住及租地權”在材料中并無反映。D項有較強的干擾。“門戶開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國向列強提出,這一政策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中的既得權益,同時各列強開放其“勢力范圍”,使美國能從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強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的史實,因此D項錯誤。
6.(2012·北京高考)有西方學者在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時說:“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若對此進行補充,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西方國家希望通過“最惠國待遇”獲得更多權益
B.西方國家想借“修約”名義攫取更多的在華利益
C.清政府沒有遵守《南京條約》各項條款的規定
D.衙門拒絕了西方提出的公使進駐北京的要求
解析:選B 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規定了“最惠國待遇”,清政府開放上海等為通商口岸,故A、 C不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才設立衙門。“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表明歐洲列強希望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故選B項。
7.(2013·重慶高考)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到了19世紀,沙俄逐漸形成了奪取南疆喀什噶爾的基本構想:在經濟上,替俄國資產階級在這一亞洲心臟地區開辟其他列強不易進入的銷售市場;在政治上,把它變成俄國控制下同英國角逐中亞的前哨陣地,進可以經帕米爾、克什米爾威脅英屬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國向北的擴張。19世紀60年代,俄國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動。60年代中葉,沙俄還計劃對伊犁和烏魯木齊實行軍事占領。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華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連續五次上書清政府請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當西征軍一舉規復吐魯番之際,他向清政府提出“設行省、置郡縣”,指出:“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發布新疆建省上諭:“新疆底定有年,綏(安定)邊輯(和睦)民,事關重大,允宜統籌全局,厘定新章。……添設甘肅新疆巡撫、布政使各一員。”
——摘編自沈傳經、劉泱泱《左宗棠傳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爾對俄國的戰略價值,以及俄國對新疆侵略計劃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俄國方面分析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3)綜合以上材料,簡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歷史意義。
解析:第(1)問“戰略價值”依據材料一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分析;“變化”由材料中“奪取南疆喀什噶爾”到“計劃對伊犁和烏魯木齊實行軍事占領”總結即可;“原因”根據材料中“19世紀60年代”“巨大的社會變動”可知應與俄國1861年改革有關,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2)問考查左宗棠對新疆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的認識,由“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分析回答即可。第(3)問,在新疆建省是對新疆管理力度的加強,依據時代背景分析歷史意義即可。
答案:(1)在亞洲心臟地區的銷售市場;同英國角逐中亞的前哨陣地。從南疆喀什噶爾擴大到伊犁和烏魯木齊。農奴制度被廢除,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拓展市場、領土擴張的愿望更加迫切。
(2)西北邊患嚴重;新疆戰略地位重要。
(3)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加強對新疆的管轄。
高考歷史復習隨堂練習2:
1.(2013·江蘇高考)“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貴族、大地主的地位與經濟實力都大為下降了,但他們仍把持政治權力,造成權力分配與社會力量對比高度脫節的狀態。”為了解決這種“狀態”,英國在政治上( )
A.發動光榮革命,與新貴族階層妥協
B.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
C.建立內閣機構,限制國王的行政權
D.改革議會制度,中等階級更多參政
解析:選D 從題干中工業革命促使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等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參政議政,由此引發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從中獲取較大權益。故D表述符合題意要求。A、B、C均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不是工業革命引發的。
2.(2013·海南高考)1811年,英國政府準備對美戰爭,派人拿著議會批準的100萬英鎊軍費的批文前往英格蘭銀行要求預付,銀行審計長發現上面未蓋國王印章,拒絕支付。此事反映出當時英國( )
A.議會不能支配政府財政 B.國王掌控實權
C.銀行擔心政府違約失信 D.憲政制度確立
解析:選D 英國君主立憲制雖然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但國王是國家的象征,按照憲法,沒有國王的印章是不合法的,才會出現銀行審計長發現未蓋章國王印信,拒絕支付的事,故選D。
3.(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華盛頓在1787年3月致麥迪遜的信中說:“凡是有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否認對現行制度進行徹底變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這一問題能在全體會議上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徹底變革”是指( )
A.革除聯邦體制的弊端 B.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
C.廢除君主立憲制 D.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
解析:選D 本題考查學生聯系歷史背景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注意時間信息“1787年”,結合1787年憲法的背景可以判斷,華盛頓所說的“現行制度”即美國當時實行的松散的邦聯制,而對其進行的“徹底變革”即為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聯邦制,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選擇D項。
4.(2013·山東高考)1788年7月10日,紐約某報紙以《船訊——號外》為題發布通告:萬世聯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載著十三包“聯合、和平和友誼”進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載著地方偏見、不和的種子等出港。它贊美的是( )
A.聯邦體制 B.分權制衡原則
C.共和制度 D.主權在民原則
解析:選A 注意從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時間1788年紐約某報紙,美國聯邦憲法已經頒布,聯邦政府已經建立,材料中幸福船載著十三包“聯合、和平和友誼”進港。可以判斷材料強調和贊美的是聯邦體制,主權在民,分權制衡原則和共和制度都是聯邦憲法的內容但不是本材料強調的內容,故選A。
5.(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19世紀晚期德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突飛猛進與政治民主發展滯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權與貴族結盟掌握政權
B.國家分裂阻礙政治民主化
C.經濟發展消解政治改革訴求
D.對外戰爭影響國內民主進程
解析:選A 19世紀晚期的德國已經完成了王朝統一,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據此排除B、C、D項,而德國的近代政體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所確立的,這就使得在德國,君主是實,立憲是虛,皇權與貴族結盟掌握政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從而導致19世紀晚期德國經濟突飛猛進與政治民主發展滯后形成巨大反差。選擇A項。
6.(2013·廣東高考)有人在1877年號召民眾為當前政體的形式和憲法的完整性而戰,并指出這是1789年革命的繼承者同舊制度特權等級的殘余及羅馬神權政治代理人之間的斗爭。“當前政體”是( )
A.君主專制 B.君主立憲制
C.共和制 D.無產階級專政
解析:選C 題目的時間1789年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時間,因而題目中的國家是法國。法國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制,結合1877年這一時間,選C。
7.(2013·新課標全國高考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建筑與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
解析:本題考查對中西文化的對比論證能力。答好本題的第一步是將建筑風格和政治制度聯系起來:太和殿雄偉——皇權至上;白金漢宮工整威嚴——國王尊貴;唐寧街樸素——民主政治。第二步要從規律上認識建筑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可適當發揮延伸認識。
答案:(1)提取信息準確,中英比較符合史實。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偉,象征皇權至上。白金漢宮工整威嚴,顯示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享有尊貴地位;唐寧街10號平實素樸,卻是英國行政中樞,體現民主政治風格。
(2)概括綜合。
示例:歷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視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觀的權力結構和有形的政治文化。